繁荣文艺事业 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22-08-10 03:12:26

繁荣文艺事业 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 “一切艺术品只有对懂得它们的人们才显得重要”。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可以发挥广泛、神奇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文艺作品的创作是生产,文艺作品的接受(阅读与欣赏)是消费。最大多数国民自觉的高层次的欣赏,是文艺事业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文艺;欣赏;唐诗;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51-04

同志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这些精辟论断指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文学和艺术合称的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个体裁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艺的基本形式、代表形式,是最适宜广为传播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需要文艺的兴起。文艺兴起需要文学垫底。

一生热爱文学,直到晚年还在阅读鲁迅著作。说,是小说《少年漂泊者》(蒋光慈)引导他参加革命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阅读了引起争议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并为此作出重要批示。、瞿秋白、、、、董必武、、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律诗以及散文。1919年,写的《五峰游记》是现代散文名篇。文中说:“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的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本文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见识和眼光,因此高出一般山水游记之上,而且具有思想力量。陈云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唯一见过鲁迅的人,鲁迅逝世以后不久,他深情地写作了回忆散文《一个深晚》(《陈云文选》1956―1985年)。2007年11月4日,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南开大学录取了一名博士生。他是9月23日受聘该校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后,首次选拔、指导学生。经过面试,南开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硕士二年级学生高飞被选中。面试过程中,李肇星提出的问题包括:“你最喜欢的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的文学家是谁?”“以后的呢?”对三位参加面试的学生他都询问喜欢哪位作家。20世纪40年代,话剧《白毛女》在革命圣地延安初次上演,反响十分强烈。原作中恶霸地主黄世仁未受到应有的惩治。观看了该剧以后,考虑到群众情绪,指示创作人员在剧终把黄世仁枪毙掉了。有些部队的战前动员就是看这一部话剧。有些战士在自己的枪管上刻了“为喜儿报仇”的口号。话剧《白毛女》在广大解放区军民中有力地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文学事业,这一点从机构设置方面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部级机构经过数次调整、精简,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作家协会始终保留着。各省市的厅级机构也包括这两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成员包括作家、艺术家,作家协会的成员则全是作家。两会是并列机构。全国文联和作协代表大会习惯上称之为“双代会”,每一次双代会召开之际,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前往致辞、祝贺。社会科学联合会内部还设有文学研究所。因此,一部分专业作家能够在正确方向指引下,衣食无忧地从事写作。在文艺领域,文学处于特殊的位置。

20世纪60年代,曾华鹏教授来扬州地委党校讲解过红《红岩》,这是结合革命史教育的一种文学欣赏。2004年,中央党校还开设了选修课程《红楼梦》讲座,这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的一种文学欣赏。2009年3月,全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被请了去,在中央党校开设了讲座《文学的力量》,指导高、中级干部开展文艺欣赏。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于文艺事业寄予的厚望,与老一辈革命家、党中央和政府对文艺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列宁的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思想(《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以及与蔡特金的谈话)很早就介绍到中国来了。这些论述基于他对文学能够改变人的认识。1918年1月1日,列宁第一次遇刺(他一生中遇刺三次),这在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反映。参与谋杀的几个主犯很快被逮捕。他关照办案人员:“多给他们一些文学作品看看,让他们多读点书。”他不把个人恩怨放在心头,也就没有把这个案件当多大的事。主犯将被枪决是理所当然的事。2月21日,列宁发出呼吁:“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谋杀案犯听到呼吁,马上给列宁写信,要求派他们上前线去。列宁批示:“此案停止审理。人员释放。派他们上前线去。”战场上,主犯冲峰在前,英勇顽强。战后,他们中有两人为新政权效力,有一人从事文学研究,还有一个在国外指责新政权。列宁相信文学作品能够熏陶、感化人,哪怕是罪大恶极的谋杀自己的主犯。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主犯就判若两人了,这正是读书尤其是看文学作品的结果。

台湾澎湖鼎湾监狱处于海峡之中,专门收押重刑犯死刑犯。欧姓记者在这里办起了台湾第一个监狱写作班,办了八年,可以说是成功之举。写作班的学员静下心来阅读文学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写下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及身在牢狱的向往。把犯罪活动当素材,以罪犯为生活原型的名著不少,但作者绝大多数是作家,写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而这一批学员是以身作“素材”,得心应手,倒也不乏佳作。廖姓监狱长说:“写作班偏重文学治疗,以文学诊治受刑人的心。”写作班的学员把卖书(自己作品)的钱捐献给社会上的弱者。曾是香港黑帮分子的陈杰,在高墙内说:“我在读书和写作里,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欧某廖某以及服刑犯人兼作者不一定了解列宁关于文学的论述和用文学名著改造犯人之举,但他们的所为说明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改造作用。

19世纪英国著名医生布拉斯・法特发现,正在接受治疗的小姑娘很有兴致地阅读报纸上的连载小说,便留心观察:小姑娘的情绪时好时坏。原来,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身患重病少女的希冀和命运。两个少女“同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也就很自然地“相怜”了。女主角病情一加重,法特的小病人病情就恶化。他找到作者,问女主角的归宿――她将病死。他请求作者改变初衷。作者意识到小说的社会作用了,就让病危主角勇敢地活了下来,法特眼前的小姑娘也奇迹般地战胜了顽症――除了两个少女还有许多“同病”者康复了,除了“同病”者,还有许多异病者也从中获取了力量。

不要就事论事地孤立地看待列宁运用文学改造罪犯以及相关的三个特例,我们可以由此想开去、说开去。这些事例也能说明:先进文化,进步文艺,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可以发挥广泛、神奇的作用。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着力建设。

文艺的繁荣兴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例子中国历史上就有。唐代诗歌明显地提升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精神境界。诗人作为文化人的主体和文学兴盛的功臣,处于空前绝后的良好状态,使得诗情具有巨大的激荡人心的力量;老百姓自觉地阅读、欣赏诗歌,十分崇敬诗人,使得诗人乐于倾心作诗:这是唐诗兴盛的原因,也是其表现。

唐朝诗人王毂的名声并不怎么响,其句“君臣犹在醉乡中”,现在来看也不是什么名句,但在当时,王毂和这一句诗可是家喻户晓。有一天,王毂外出,看到一群流氓对他的朋友动手动脚;朋友很孱弱,就是王毂去也制止不了这一出扭打。王毂还是很意气地走到跟前,大喝一声:“住手!大白天的打什么人呀?他是我的朋友!”手痒痒的打人者转向王毂:“你的朋友?你是来讨揍呀?”他们还真想来弄王毂两下子。“你们知道我是谁呀?”“你是谁?”“‘君臣犹在醉乡中’听说过吧?”“知道”。“我就是这一句诗的作者”。“你是诗人王毂?”“对呀”。“你的朋友,我们不打了。冒犯啦!”

唐朝诗人李涉曾为太学博士,人称李博士。他长于七绝,立意新奇,语言通俗,名满朝野。他的《再宿武关》曾被手书过。李涉的一生,几度浮沉,历尽沧桑。那一年他遭权贵排挤,罢官出京。暮色苍茫,春雨淅沥,小客船在九江皖口附近遇到了绿林好汉。船主惊慌失措地进舱报告。李博士镇定自若地说:“我做官三年,两袖清风,身边只有几个盘缠,怕什么?”贼船贴近了,船头上为首的关西大汉高叫:“装的是什么东西?快快丢下买路钱!”船主笑对这一拨不速之客:“请你们说话小声些,李博士在舱里读书呢。”大汉知趣地放低了声音,说:“李博士?是李涉吗?”李涉在偷听对话呢。他感觉到绿林之辈对自己有三分恭敬,便大咧咧地主动出舱,说:“我就是李涉呀?几位老朋友嘛!”大汉面不改色心不跳,说:“我和弟兄们只杀贪官污吏。我们是你的忠实读者,知道你是两袖清风,打扰你了。不过,今天幸而相逢,请你写一首诗给我们留作纪念吧!”李涉也看不下官场的腐败呀。面对这些知书识礼讲情讲理的草莽英雄,他诗兴油然而生。“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一作“逃”)名姓(一本作“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为被逼进绿林的盗贼洗刷了恶名,而且视其为友,让他们欣喜若狂。“豪客”似乎比“好汉”还要让人心暖。

唐朝、特别是盛唐是个良性循环的社会。统治集团比较开明,带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人中比较特别的诗人群体衣食无忧,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把诗写好了便于谋官职,退一步谋生也容易,于是努力追求写好诗。诗歌兴盛,唯有唐朝。因为唐朝前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诗人创作激情有唐朝之盛,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平民百姓如唐朝这样自觉地阅读、欣赏和传诵诗歌。

盛唐的景象给今人的启示是全方位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过程中需要具有黏合剂作用的文艺的复兴。文艺的兴盛将有力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各种矛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为了妥善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先进文化、进步文艺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作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中国当代文艺成就斐然,但浮躁之风盛行。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文化现象,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当然还有郎朗。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他的评判算不算公论还需要时间检验,但当代缺少如巴金老舍曹禺这样的大作家,缺少《家》、《骆驼祥子》和《雷雨》这样的经典作品,则是不争的事实。人民对于文艺事业的期待,十七大报告对于文艺事业的要求,必将推动文艺的进一步的繁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所阐述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文艺领域。文艺作品的创作是生产,文艺作品的接受(阅读与欣赏)是消费。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文艺作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729页),而“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一旦形成必然会推动文艺作品的创造。作家和艺术家创造了读者,读者也创造作家;作品影响读者,读者也影响创作。可见,繁荣文艺事业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即创作与欣赏。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1849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精神享受的需要人人都有,但是接受精神营养的能力有人强有人弱,就是说文艺作品对于每一个接受者的实际价值不是等量的。“一切艺术品只有对懂得它们的人们才显得重要”(克罗齐:《美学原理》)。欣赏往往是一种“顿悟”。为什么有人始终认识不到完美作品的完美所在呢?比如,真正能读懂、欣赏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人并不多,而这还是鲁迅最喜欢的小说。用今天时兴的说法,这是一篇真正的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小说。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鲁迅的《祝福》是多么浅显呀!然而作家的苦心和初衷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写给穷孩子们看的。生存状态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孩子们不会去看这种童话。《祝福》不是写给祥林嫂们看的。穷困到祥林嫂这种地步的妇女不可能去看鲁迅的小说。今天的底层文学或曰打工文学不是写给打工者看的。那些反映煤矿工人悲惨境遇的作品不是写给冒险下井的矿工们看的。这一系列作品,知识分子和官员应该看,一切高高在上和虽然不是高高在上但也不是低低在下的处于社会中层的中等收入者应该看。作家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呼唤人文主义精神,要求社会公正,希望人心发善,期盼社会和谐。

文艺创作是作家和艺术家的事。文艺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作家、艺术家和专家毕竟只是国民中的一个小群体。文艺作品要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必须有最大多数国民自觉的高层次的欣赏。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历史表明,根据作品的题材、主题来看文艺的社会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文艺的社会功能不仅取决于描写什么和怎样写,还取决于读者接受了什么和怎样接受。“人类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反复阅读荷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赫尔岑论文学》,7页)这些都说明,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不只是一个文艺创作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文艺欣赏问题。文学艺术的社会效果不是由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单方面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接受者的欣赏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也就是欣赏的愿望。今天的文艺界要“坚持正确导向”,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弘扬社会正气”的有极大欣赏价值的精品佳作。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这首《烟花三月》歌词,脱胎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始筑邗城。其地“广被丘陵”,后遂改称广陵。至隋朝又改名为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姜夔的词也套了近乎。更加口语化了,也含有一点小创造。这首歌我听了上千遍,全是被动地听。会场上放录音,你不能不听。瘦西湖里“四面这歌”,散一回步就听了一二十遍,像耳边风,风儿吹来一阵阵歌声,不觉得这是多么快乐的“歌声”,我想静观其景呢,也没有到讨厌的程度。叫作充耳不闻吧。歌词嘛,入耳了几句,略感到有几个不佳,没有全记住的主观意识(由此我明白了要是当做耳边风而不用心,纵使灌输千遍也没有多大作用的道理)。最近我才来琢磨整首歌词,在家里闭目“只”听,一心无二用,竟然与在公园里的感觉不一样,会听了会默了。原来是超大名气的费玉清唱的,我有点喜欢《烟花三月》这歌了,但又遗憾地感觉到它难成经典。本来,它与李白孟浩然接上了关系,又跟名楼黄鹤楼、古城广陵搭在一起,距离经典只有一步之遥,就看歌词美不美了。

《烟花三月》歌词的不足之处是:(1)地方性词汇太多:“扬州”出现六次,加上复唱一遍计十二次;“二十四桥”出现一次,加复唱计两次;“瘦西湖(即西湖瘦)”出现一次,加上后四句的复唱两遍计三次。有关人员可能认为,这样强力渲染,宣传效果更好。问题来了:这首歌在扬州唱的震天价响,但难以走出扬州。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多》传遍华人世界。如果把小城改为一个具体的城市名就逊色了,传唱广度就会大受影响。小城是指哪一座城呢?悬乎,最好。这就叫文学。词曲作者和歌者本意肯定是有所指的,但他们很聪明,让人们来填空,人们也就自然地参与了创作。一位扬州人的名片上印有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作为第一行,现在改成了“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邓丽君。”唱《小城故事多》,一万个歌唱者有一万个小城。唱《烟花三月》,一万个歌唱者只有一个扬州。我看只要保留“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句中的“扬州”就行了,甚至连这一个都可以去掉。去掉,意境还是会烘托出一个朦胧的扬州来的。是有重复专有名词的名歌曲,但不是每20秒就重复一次。(2)吐字密度太大。费玉清唱完这首歌用了4分钟28秒,吐字280多个,而唱完《月光下的凤尾竹》用了5分钟零7秒,吐字约200个。“反复”是修辞,“留空”是原则。(3)费解的句子多。“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有点别扭,意思好像是“牵挂在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一句与上一句“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的结构和语体色彩不同,显得不和谐。“扬州城里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等四句就属于配搭有致。“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比喻生涩,不高明。殷秀梅在《我爱你,塞北的雪》中唱到,“你是春雨的姐妹哟”,这是绝佳的比喻。“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可能是参考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但用在这里不是增色而是减色。经典歌曲,每一句都应该是优美句。“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给歌唱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校办公楼西边是一片草坪,上面栽了一丛竹子,有好几百棵,三人多高。竹子附近还有不少树。“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的景象,我常见矣。《烟花三月》有这么多不优美的句子,怎么会成为经典?按一般要求来看,这首歌还行,影响比较大。能传唱百年,载入史册,会影响几代人的歌曲才叫经典歌曲。

我们听《烟花三月》不完全觉得是在欣赏,而在一定程度上觉得是在接受灌输,而听《小城故事多》就觉得是在欣赏。希望有经典之作取《烟花三月》而代之。文化、文艺、文学要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不同于教育、灌输。实践是检验文学艺术品位高下的标准。

十七大报告是指引中国今后较长时期内各项工作的光辉文献。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中国的宏图大业。各个领域齐头并进,这个宏图大业才能实现。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文艺只是一个部门,文学只是一项事业。作为全局的任何一部分都需要恰到好处地融入整体。和谐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上一篇:美国文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浅析明清时期的田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