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10 03:12:12

新课程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

现代“学习中心论”对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点的阐述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是衡量教学有效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基于以上认识,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情境和提供条件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增强学生习作信心,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获得价值观念、习作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教学更加有效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作文是一种受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可见,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和捕捉能产生情感的因素,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唤起作文动机,达到“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

例如,在指导完成《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习作教学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件播放音乐《感恩的心》,幻灯片展示妈妈为了儿女辛苦操劳的一些代表性的画面,再加上我动情的诗朗诵,一个慈母的伟大形象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学生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中,情感的涟漪顿时被拨开。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的展示、音乐情境的浸润,还有老师真情实感的表达……这一系列视觉、触觉、听觉的全方位熏陶,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一种深沉而热烈的情感之中。于是,要对妈妈说的话顷刻间流泻笔端。

这个教学实践让我深切感悟到:以情融性,以情激性,方能情至石开,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让作文教学更有实效性。

二、指导观察,积累学生习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写作文时,学生感到无事物可写,其实只是自己平时没有发现,没有留心,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视无睹”。作文贵在真实,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契机,及时启发他们的灵感,捕捉生活中的内容,为他们提供写作素材。例如,指导学生写《校园的双柏树》,习作前,我带领全班学生到大成殿前的双柏树下进行观察,大部分同学都能讲出这棵树的特点是高大、粗壮、茂盛、古老。接着让学生再仔细观察,这些特点体现在哪里?最后,再启发学生:校园的双柏树这么大,这么美,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与快乐呢?这样引导实地观察,写出的文章形象生动。“校园的双柏树真高,它像巨人似的挺立着,像两个守护校园的卫士。柏树的叶向四面展开,差不多盖住了我们半个操场,树叶密密层层,犹如一把撑开的绿绒巨伞,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一家人似的,微风吹来,哗哗哗地响,似乎在给我们唱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其实,作文教学教师可以突破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走出狭小的空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引导学生体验田野的鲜绿,山川的秀美,日出日落的壮丽,市场的丰富,城市的繁荣,祖国的伟大。在认识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和想象,然后用语言去描绘,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让学生的心灵与事物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三、启发想象,拓展学生习作空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想象能力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当中还不乏创造性成分。而孩子们所想象到的东西又往往要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表达、展示。而且想象得越精彩,他们的语言表达也越生动;想象越有味,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就越有情趣。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拓展学生习作的空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故事的结果作者没有交待,给读者留下宽阔的想象余地。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仍沉浸在故事之中,有的说小男孩太粗心了;有的说摆弄了那么久却没照成,替他惋惜。见此情景,我趁机启示,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小男孩回来了……”经老师这一引导,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篇篇有趣、富有想象力的佳作就此诞生。除了对课文内容补写、扩写、续写、改写之外的练习之外,还可以进行编写童话故事、假想作文、科幻作文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主动实践,充实学生习作内容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我想,我们学生的习作也不例外。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充分接触大自然,走进社区,让沸腾的生活、奇异的大自然各色景物烙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可以写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脑海里的习作素材就得到了充实,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最后达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感受思维升华小学作文教学 下一篇:建立动态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