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赐与元朝的灭亡

时间:2022-08-10 03:09:28

[摘要]蒙元王朝皇位更迭频繁,每当新帝即位都要大规模赏赐,平时节令赏赐也很多。加之皇室崇信佛教,大肆赐赉,导致国库空虚,故而发行了没有金属储备的纸钞,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元朝末年,整个经济体系崩溃,各种矛盾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其不足百年而亡。

[关键词]元朝;滥赐;以钞买钞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37-02

元朝建立后,对于皇族及有功贵族、大臣大肆封赏,且每帝登基即如此,加之皇位更迭频繁,这就为其经济带来很大负担;同时,元代对于土地兼并不加限制,地主、富豪兼并土地严重;统治者崇信佛教,对寺院也大加赐赉。元政府通过以钞买钞的手段,大量发行没有金属储备的纸钞,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入不敷出。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其灭亡,而滥赐问题则是其灭亡的突出因素之一。

一、皇位更迭与大兴赏赐

蒙元政权传统上有新君即位即大兴封赏、笼络宗亲贵族的习俗,这也是蒙元家族共产制的一种体现。不仅即位要赐,每岁要岁赐,还有一些固定的赏赐。新皇帝即位后,一定要对诸王、妃子、驸马、公主以及宿卫的官吏进行封赏,终元一代,也未尝稍替。①

从太祖起至宪宗都对蒙古贵族大加封赏,但那时封赏的同时伴随着对外扩张与掠夺,只是一种依据蒙古家族旧制对掠夺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还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赏赐。中统元年(1260)三月,世祖忽必烈即位,大加封赏。“宴乐八日后,新帝以金银布帛满车,散赐其亲属、诸可敦、诸统将等。”②岁赐诸王、后妃从世祖开始成为元朝常态化的封赏。然而,世祖时期的封赏还没有达到后来成宗、武宗时滥赐的地步。忽必烈执政时期是元朝建立伊始,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也不久,百业待兴,不可能给贵族们特别丰厚的赏赐,并且其先后让王文统、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理财”,以充实国库。

进入成宗朝,皇帝的封赏开始成为滥赐。成宗即位时,为了酬谢功臣和支持者,并拉拢、安抚反对派,“承世祖府库充富”,③倾其国库所有,赏赐数量急剧增加,“赐金一者加四为五,银一者加二为三”,④这样的封赏使得国库开始变得空虚,以至于国家财力无法支撑。成宗朝中书省臣上书不断,但是诸王之赐并未得以控制,这种挥金如土的赏赐也使得诸王贪得无厌。到了大德三年(1299)正月,元朝国库已入不敷出,中书省臣谏奏“比年公帑所费,动辄巨万,岁入之数,不支半载”,成宗遂下令“自今一切赐与皆勿奏”。⑤

武宗即位后,赏赐比成宗更加奢侈。武宗即位之初,即按照成宗时的标准就高不就低进行赏赐。但当时府库已经亏空。因此,武宗朝赏赐的结果,使得府库更加亏空,还有180万锭的数目等待赏赐。⑥即便如此,武宗仍旧挥金如土。中书省指出国库已经严重入不敷出时,武宗为了敛财和摆脱财政困境,不顾大臣反对,设置尚书省以理财。尚书省设立后即变更钞法,使得货币贬值,财政赤字创元朝建立以来之最。⑦仁宗朝、英宗朝虽然对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无法改变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的局面。仁宗对母后与权臣的让步以及在继位人问题上违背武、仁之约,导致元中后期政局、经济更加混乱。英宗虽有一番改革之志,但过于触犯蒙古、色目权贵,英年早逝,以至改革未成。泰定帝夺位之后,为了补充日益空虚的国库而卖官鬻爵,造成了官员的冗滥,更加剧了经济的动荡。

“两都之战”以及“文明之争”后,文宗即位。这时的元朝已经帑藏空虚,朝廷基本上拿不出银两进行赏赐了,只得下令:“凡金银五铤以上减三分之一,五铤以下全畀之,又以七分为率,其三分准时只给钞。”⑧朝廷国库亏空殆尽,拿不出银两,开始用钞来顶替。顺帝依然要进行封赏,于是朝廷开始从民间大量括金征银,这就加剧了元朝的灭亡。

二、佛教泛滥与大肆赐赉

在中国古代的寺院经济发展史上,元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元代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元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并大力推崇及扶植不无相关。元朝立国之初就尊崇藏传佛教,并创立了帝师制度。世祖之后历代皇帝皆尊崇佛教,为了扶持佛教而屡兴造寺,“损军害民,费以亿万计”。⑨元世祖在位30年,就有佛事102次;成宗时,又增加到500次;⑩元代的土地财产主要是依靠皇帝的赐赉及土地兼并得来的,皇帝对于寺院的赏赐数目非常之大,严重影响了元朝的财政支出。例如仁宗时赐予大普庆寺黄金千两,银5000两,钞万锭。11元朝政府又给予僧侣特权,从法律上保护其利益。由于统治者扶持,不少僧侣阶层迅速地向巨富豪强蜕变。

皇帝对佛寺的无节制赐赉,使得本就因大兴赏赐而入不敷出的国库更加困难,但是元朝依旧大力扶持佛教,不仅对寺院大肆赐赉金银,而且赐田赐地。例如仁宗延祐四年(1317),大普庆寺得益都田8万顷。上都的开平寺得江浙田200顷,华严寺得100顷。12“天下之田一入僧业,遂固不移”。13蒙古贵族侵占民田之后,将一部分就当作赏赐给予寺院。元代的寺院土地来源,接受赐田的比重居其首位。有记载的赐田就达到16.798万顷,这其中不仅有闲田,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民田。除了接受赐田以外,寺院地主还常常倚仗政治势力,通过侵夺民田、经济收买和接受投献的办法,进行土地兼并。元朝政府并不限制寺院兼并民间土地,而且僧尼的田土都享有免役免税的特权。泰定帝时就有“江南民贫僧富”14的说法,说明元代寺院经济势力的恶性膨胀。

不仅如此,元代还开创了寺田官营的制度,进一步加强寺院经济的实力。“寺田官营,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种制度,它是把国家职官制度渗透到寺田经营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这一制度的存在,使寺院土地趋于复杂化,出现了官府经营、寺院受益的复杂问题。同时,寺院采用的这种经营方式又直接影响到一些蒙古贵族的私田的经营形式。”15元朝的这种无节制的赐赉,以及对佛教的笃信,任使佛教兼并土地而不加限制,寺院又进行一系列搜刮民财的经营,使得元朝中后期经济每况愈下,财政赤字极为严重,国库入不敷出、亏空甚巨。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皇帝不得不进行经济改革以增加收入,但收效甚微,主要手段就是进行发行纸钞或钞法改革。

三、以钞买钞与通货膨胀

元朝首次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纸钞通行。黄君默认为,元代的钞币采取纸币本位制,其未与一定数量的金属保持等价关系,所以在通货膨胀时无法进行调控。16但也有不同的意见,陈得芝等认为,元代的纸钞在经济活动中起的是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体现了货币职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7总体来说,元代初期实行钞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流通、贮藏、支付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来对钞法进行无金属储备的改革,纸钞无限额的发行,以至于以钞买钞现象的出现,使得元政府财政赤字突显,通货膨胀严重,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全面崩溃。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令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推行中统钞。中统钞的发行是在元初发生铜慌又无大量白银储备的背景下发行的。中统前期,实行银本位制,朝廷储藏多少白银就发行多少中统钞。王文统主政时期,执行的是1两白银换1两中统钞,既方便了货币流通,又解决了铜慌问题。后来由于赏赐、战争等各种财政支出繁冗浩杂,到至元后期就改为1两白银换2两中统钞。之后,世祖又任用阿合马进行钞法的改革。阿合马建议,随着元军对南宋胜利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多,应以中统钞更换宋交、会子。世祖接受其建议,将中统钞推向整个江南。阿合马对于完善钞法的统一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世祖忽必烈任用卢世荣进行理财,卢世荣也顺应当时中统钞的贬值趋势,用加大印钞数量的方法来整治钞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所以,世祖又任用吐蕃的桑哥进行钞法的更定。桑哥废中统钞,另行至元钞,规定至元钞与中统钞兑换比例为1:5,又将至元钞的印刷量加大。在官府监督下进行金银买卖,民间不得自由买卖。如此,民间的金银被大量回收以作为钞本,提高了至元钞的信誉度。

这些做法虽然能暂时稳住经济,防止通货膨胀。但长期如此,将民间的财富聚敛至中央,实际上是变相敛财,导致民间财富的大量流失,贫富差距拉大。从世祖后期到武宗,元代纸钞变革两次,用过三种纸钞。这种以钞买钞的恶性现象的出现,以及不断地大量发行、使用无金属储备的纸钞,使得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经济危机加剧,同时又出现了大量的伪钞,使得元朝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已经到达无法挽回崩溃局面。

皇帝的不断滥赐,土地的日益兼并,对佛事的大肆赐赉,官员的腐败,以钞买钞的恶性循环,至顺帝时元政府的经济已经基本崩溃,财政危机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正是由于元代滥赐的严重性,以及冗官冗费、皇位频繁的更迭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不足其百年而亡。

[注 释]

①③④⑤⑥⑧⑨111214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432页、第481页、第382页、第426页、第502页、第739页、第4077页、第547页、第572页、第646页。

②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2页。

⑦韩儒林:《元朝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8~419页。

⑩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55页。

13吴师道:《金华县慈济寺修造舍田记》,见《吴礼部文集》卷12,广陵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5白文固:《元代的寺院经济》,《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5期。

16黄君默:《元代之钞币制度》,《食货半月刊》,1937年第1期,第1~18页。

17陈得芝:《元代的钞法》,《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上一篇:《游戏时间》 下一篇:贵有史识与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