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课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8-10 02:14:39

节选课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最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的《社戏》教学公开课,课上老师补充了被编者删略掉的小说开头十段内容,而且还花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被删掉的内容与节选课文的关系,课后这位老师介绍说:这次教学与前几次教学相比,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重心是在小说的语言品读和人物分析上,这次的重心是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这种对比手法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人生理想,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这篇小说“为什么写”――也就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从教学效果看,我觉得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老师忽视了在节选课文教学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不揣冒昧就节选课文教学的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节选课文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节选课文的本身。

应该说,节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不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特色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成就,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就节选入中学课本的《社戏》一文来说,《社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作品,文章所叙之事是学生感兴趣的,主要写了“我”在赵庄看戏的经历和感受,作者写了平桥村人的热情与善良,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选文中景物描写也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集中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鲁迅在节选这部分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情,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深刻眷念。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品读课文的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思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这应该是我们在这篇节选课文教学中所努力追求的。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而是急于向被删掉的内容迁移延伸,那么学生就会无法真正进入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他们的精神和感情就会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无法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其次,节选课文的课堂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作品阅读还不明就里,再加上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所提问题应由浅入深,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讲课文节选的内容,一会儿讲课文之外的内容。

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过程来看,学生一般是从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这三个方面逐步进行思考的。“写了什么”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怎么写的”,它是对“写了什么”的问题思考的继续和深入,是学生站在整篇课文的高度分析理解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为什么要写”,是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探求文章的写作背景,提出问题,体会主题,获得启迪。“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写”这一思维过程体现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理解的一般认知规律,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新编教材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一般应遵循这一规律。就《社戏》一文来说,教师一般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进而探究这篇小说“为什么写”――也就是作家的创作意图。而不是反之。

再次,教师补充被删掉的内容应有助于学生对节选课文的全面理解与深入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当被删掉的内容与节选课文的某些方面内容有关联,学生理解节选的课文需要联系被删掉的内容时才可以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删掉的内容中获得思想支援,否则的话,是徒劳无益的。如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它是节选了史铁生的同题散文一、二节,学生要想全面把握节选课文的主旨,就需要联系《我与地坛》中被删掉的其它文段,因为选文部分看上去是写“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的毫不张扬却又意志坚忍的母爱。但当我们联系被删掉的文段后会发现,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全文用了七段来写“我”在地坛中长达十几年的生活,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地坛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实则是对生命的感悟。

张以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责任编校:洪 鸣

上一篇:上海范儿 33期 下一篇:“疑思练创”英语句型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