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中的两个问题

时间:2022-08-10 02:03:57

《西地平线上》中的两个问题

一、为何要引用张大千的“世间有大美”

高建群《西地平线上》中引用较多,其中开篇、结尾都引用了张大千的“世间有大美”。有人疑惑:直接引用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是更好?

其实,其中另有机巧。

首先,西部美景是一幅画。引用张大千的话,跟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形成照应,两者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画家,正好一中一外,形成呼应。如果引用庄子和画家东山魁夷,就失去了对照关系。

其次,庄子思想属于道家思想、属于消极避世的隐者,而高建群此文所写的内容,更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大自然,大自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应该是精神的,给人精神的启示。正如坡所言:“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大自然是人类的财富,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再次,高建群文章所言,有其具体的背景,就是在参观西部、在大西北看到的美景;而庄子是中原人,按照庄子的经历,应该没到过西部;而张大千的一番话,就是他在看了敦煌壁画时的有感而发,更契合文章主题。

最后,钟嵘的《诗品》有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客观存在;而对这篇《西地平线上》而言,是人们(高建群)看到西部风景的主观感受。作家对三次落日的主观感受,正如同画家对画作的主观感受;因此,张大千在临摹敦煌壁画时,发出了一声长叹:“世间有大美。”

正如高建群文章结尾所言:“也许我会写一本叫《西地平线》的书,来记录我这几年西部行旅的感受的。末了要说的话是,‘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一个日本画家叫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中国画家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

二、有关三次落日的描写及内涵

第一次发现落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观察到的落日是:“没有光焰(没有灼热感)”“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大极了(较轮子大得多)”“悬挂”日落“跳跃,颤抖”“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依恋,慈爱,不愿离去”。此处以群山为背景,从落日的形状、颜色、状态的角度描写了落日的静谧之美。通过描写落日最后一刻的变化,又写出了落日的动态之美,展现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深情的落日。

第二次发现落日: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辉煌的罗布泊落日:“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我们震撼了”“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文中第二次落日出现前的苍白,加上萨克斯曲子的渲染,气氛更是悲凉。然而《泰坦尼克号》中的这支歌不是只有悲凉。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杰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至爱的露丝;老船长坚定地选择了与泰坦尼克号共存亡;老夫妻紧紧相拥,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乐手们继续着音乐的演奏,平静而专注;年轻的妈妈讲着温暖的故事哄着孩子安然入睡。《泰坦尼克号》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更在于对生命的伟大赞颂。这才符合主题歌所咏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

约翰・克里斯朵夫则是太阳式的英雄,他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想通过这位主人公的形象表现:“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作者在此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衬托落日,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正如光明,“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也正如落日,它那最后的“回光返照”,正象征着对必然命运的积极的反抗。

悲剧总是带给我们情感意义上的悲哀之情,然而人们面对命运或自然灾害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赋予了这种悲剧以崇高美。因而这种悲剧就能在悲悯和痛苦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和自觉道德高尚的神圣感受,这就是崇高感。

面对死亡,“生”的倔强越发迸射出力量的光芒。

第三次落日:“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惊骇”“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炫目的红光”“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此次作者对落日进行了侧面描写,没有直接写到落日,而是通过火烧云来展现落日的美,用历史的深远不返来反写对历史的追忆。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被誉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征服的土地远远超过拿破仑与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起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他统治下的土地,南起南亚,从黄海之滨一直延伸到中欧边缘。火烧云炫目的红光,令人惊骇的雄壮的美,与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的民族和人物恰好神气吻合。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他们在西部如此贫瘠、荒芜的土地上却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这正是英雄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使雄壮的自然之景增添了历史的沧桑、厚重与壮美。不仅仅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内涵的提升。

高建群,这位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用落日的苍茫给世人一个警醒:美,不仅仅存在于东升的旭日之中;西下的落日,也有它的大美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新华中学。

上一篇:《声声慢》导学案课例研究 下一篇:《葡萄月令》教学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