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误区

时间:2022-08-09 10:23:52

读书的误区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及“金屋颜玉”之说。皓首穷经,更是古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并引以为荣的人生盛事。然而,用求实的观点审视中国人对读书的理解,你会发现许多极端与偏颇之处,其中至少有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片面强调苦读,实则过犹不及。自古以来,劝人刻苦读书,有数不清的生动故事、成功范例与精彩词汇。其中以“锥刺股”最为精彩动人。

劝人用功读书,本是一件好事,“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只有认真读,用功读,才能读得好,这应当是个普遍真理。但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度,超出了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劝人读书也是这样。“文武之道,有张有弛”,读书要注意劳逸结合,方法得当,尤其对古人的一些做法和要求,不要简单的学习和效仿。同时还应看到,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一味强调刻苦读书,未必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读书收获的多是别人取得的知识和经验,还应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要将所学知识活化。有些本事单纯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有句名言叫“治天下安用腐儒”,就是指那些食古不化,思想僵化,生搬硬套,不识时务的迂腐之人。

误区之二:即所谓开卷有益。为什么说这是个误区呢?书有良莠之分,道有正谬之别。读书应注意选择,注意效益,有取有舍,因人而异。大学课程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之分,我觉得这种划分很科学,平时我们开卷读书,也应该借鉴一下这个办法。公共之书,即人人必读之书,或叫应知应会。专业之书,即所谓真才实学之书。现代化社会,知识大爆炸,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分工也愈来愈细,这对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业有专攻”,只有在一个领域,一个专业内,成为行家里手,成为专家至少是准专家,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专业书不但要读,还要读博、读深、读新。

误区之三:将书籍看作是真理与规律的化身,凡书上所讲都是金科玉律,都是良师益友,于是尽信书,皆唯书。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世界上只有相对真理而无绝对真理。中国有“读《论语》半部能治天下”之说,真的能治也是治农耕文明之天下,今天就未必了。因此,读书要有个基本立场和科学态度,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书,读时要开动脑筋,不能盲从。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唐朝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为暗”和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希望成为我们读书时的参考。

责编 仝其超

上一篇:感动一生的书 下一篇:关于中外名著阅读的几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