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抚平心理“余震”

时间:2022-08-09 09:24:36

及时抚平心理“余震”

对于受灾群体而言,面对突发事件感到心理压力大时,应当与亲朋好友多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大胆说出恐慌。

通常来讲,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半年后,自杀率会达到一个小高峰。正如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在新闻会上呼吁的那样,“4·20”芦山地震的灾后心理疏导和抚慰,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展开。

灾后人们的情绪变化通常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震惊期,在刚刚地震过后,人们还没从突发的灾难中缓过神来;第二个时期是震后约两个月,很多社会援助和社会关心到达当地;之后的几个月,人们逐渐恢复生活秩序,但因为家园遭到破坏、亲人和财产失去,且大部分救援人员已撤出,便进入了挫折期。

另外,当受灾人群安顿下来,很容易出现“闪回”症状,即和亲人在一起的场景、地震后的惨烈场面会像放电影一样不断闪现。长久地持续出现这种情况,会带来很强的情绪反应。有的人通过抽烟、酗酒等来宣泄心中的痛苦,有人则选择自杀这样极端手段寻找解脱。通常情况下,当负面情绪累积到6个月,这些恶性事件就容易爆发。

为防止悲剧发生,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家林春认为,要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承认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灾后所产生的情绪一般都是负面情绪,如悲伤、痛苦、内疚,这都属于正常范围,不要去否定它。其次要多与他人沟通。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对于受灾群体而言,面对突发事件感到心理压力大时,应当与亲朋好友多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大胆说出恐慌。这时最好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沟通,切不可以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有发怒等不良情绪出现。同时可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活动,如通过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转移情绪,并保持良好睡眠。

亲友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选择开放式的问答聊天,如“多告诉我一些关于……”、“我希望你说一些……”。在倾听时,应尝试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观点,保持专注和适度的沉默。

林春建议,在安慰失去亲人的受难者时,不一定要直接提他的亲人,但也不要故意回避或漠视。当他怀念自己去世的父母时,不能说“你别说了,都过去了”。这种安慰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人觉得冷漠。正确的做法是陪着他分享回忆,然后说,如果父母健在,会希望他好好生活。

安慰和同情要讲究方法,除专业心理工作者外,社会公众在给予别人同情和帮助时,也要学一点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帮助更有效。

(稿件来源:《 民生周刊 》)

上一篇:闽南百姓话社保 下一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