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粒美的种子

时间:2022-08-09 08:42:24

种下一粒美的种子

课堂是教育最鲜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教育是一首诗,课堂就应该具有诗性的人文之美。然而追求审美的课堂,能够把教育的实践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考试的分数吗?我觉得课堂的,审美性和有效性是有机统一的,审美的课堂必是有效的课堂,更是长效的课堂。因为课堂的美来源于教育形态的合理与教育艺术的魅力。

教育形态的合理

教育形态应该是人性的、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教育应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而不是应试式的、模式化的。

《陈情表》是李密传世的唯一作品。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深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令郡县按时供养他祖母。它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在第一次讲授本文时,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而又复杂的亲情忠情;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谨慎、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一切都是那么有板有眼。

当我再次讲授本文时,我不再单是个语文教师,还是个班主任。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学生。他从小父母离异,父母都不管他,只有年迈的奶奶艰难地抚养他成长。当第一次开家长会时,奶奶听到孙子的成绩进步很大,而且她将亲自帮孙子领取奖状和奖品时很激动。当奶奶抑制不住内心复杂的心情告诉我说:“谢谢老师,请多给我的孩子一些关爱,因为他只有奶奶和老师的关心。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我恳请老师您帮我一把吧……”

奶奶的话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也特别留心这个学生,但我发觉自那次考试以后,学生逐渐自满。他父母离异,和别的孩子的自卑相反,他表现出极度的自傲。随着时日的推进,孩子的成绩节节败退,家长会时奶奶都没有留下来单独交流,但我在集体会议时听到了奶奶的叹息声。

面对这个特殊的家庭,特殊的孩子,我该如何去唤醒他,又不伤他的自尊呢?正好又到了教授李密的《陈情表》之时,在备课过程中,我发觉李密的情况和心态与这个孩子是如此地相像,历史总是在不断和我们开着玩笑。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重要环节:首先用配乐朗读,给学生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其次,在要求学生单独朗读时,特地把机会留给这个学生,要他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要求他把自己当成李密,把李密的奶奶当成自己的奶奶;再次,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或是发现的别人生活中的相似的人与事。我要求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派代表发言。其实,当时我也在担心他是否能理解我的用心,还有,就是他是否愿意当众袒露心迹。隐约间,我看到他眼中泪花点点,我相信,我已成功一半。当我要求同学自己主动发言时,他激动地第一个冲上讲台,要大家听听他和奶奶的故事。他的发言盈满了对奶奶的感恩和愧疚,在与李密的对照中发现了自己的幼稚和自私,最后他泣不成声……

我想,这堂课即使我没有完成其他教学目标,我也心满意足了。任何教育的话语都比不上学生自己的顿悟,这种顿悟的影响是长久的,它会影响着学生接下来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艺术的魅力

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所呈现的育人的智慧,直接制约着育人质量的高低。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和说服力,为了使教育产生最佳实效,以最美丽的形态呈现于受教育者的面前,应该不遗余力地研究和推广教育艺术。

高三,学生进入超负荷状态,语文课堂首先面对的就是考纲规定的初高中篇目的背诵任务。这些篇目学生大都背过,但高三的要求很严苛:一个字都不能错。那一年我教的是理科班。理科班同学对背诵本就是头痛至极的,又要一字不差,而且背诵任务又如此大量、集中,他们总存侥幸心理:考试又不是每句都考,没必要把整篇背下来,所以他们总想蒙混过关。

我先用普通的默写来督促他们,收效甚微。接着又让他们小组合作背诵,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一段时间下来,带动了一批学生,但有一批基础本就不好的学生慢慢失去了耐心。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有一天上课,我发觉学生很不在状态,就突发奇想提议抽背。我试探地问:“有没有同学示范背诵,表演背诵啊?”其实当时我心里根本就没指望他们有人能做到,结果一个学生被大家推举了出来。我就“顺民意”请他出来表现一下。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这学生很淡定地跟我说:“老师,我可以看目录背吗?”我说:“当然可以。”哪知道这学生对着目录把高中所有背诵篇目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了一遍。一开始还有学生起哄:“老师,别让他背了,再背要下课了。”而这个起哄的学生平常的背诵是很糟糕的,我特别留意他的表情,等到“倒霉蛋”全背完了,我看到他鼓掌的样子很是起劲,脸上的表情也完全可以想象。这一天,我是在惊叹中度过的。

到另一个班上课时,我讲起了这件事、这个同学。班里很多人都不相信,更有一个女孩子很鄙夷地说:“他不就是会背书吗?”我接过她的话头:“是的,不就是背书嘛,而且我们班的同学肯定更强。这样吧,我给你几天时间,你也给我们班的同学来个示范背诵吧。”这女孩平常也有股很倔强的劲儿,几天后,她兑现了诺言,在这个班又掀起了一股背书浪潮。

理科班的学生整日在题海中煎熬,他们总想利用语文课时间进行“调剂”。一天上课前,一个学生蹭到讲台边跟我“讨价还价”:“老师,今天让我们看《三国演义》吧!”“怎么行?我们昨天做的卷子还没讲完呢!”“老师,你知道吗?我们班某某某能熟背《三国演义》前100回的章回目录,随便你怎么抽,求求你啦!”呵呵,狡猾的孩子,我给了那个同学表演的机会,损失了讲试卷上题目的半节课时间。但是,后来的一段时间,在班上又掀起了一股疯狂阅读《三国演义》的浪潮。我损失了半节课,但学生却更靠近了文学。

我自知还远不是能改变学生生活道路的优秀教师,但教学中小小的方法,改变了学生对学习中某些枯燥环节的态度,我也忍不住沾沾自喜。教育不应该是枯燥的、苍白的,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快乐与绚烂,快乐中的学习事半功倍。

种下美的种子

融精气神于一体,集真善美于一身,让我们的课堂以摒弃功利的审美性,修炼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颤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上的提高、情操上的陶冶、灵魂上的净化。并让这种影响持续在学生成长的每一段历程中,体现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

老师能做什么?只要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粒关于美的种子,等着它慢慢开花,慢慢结果,它必然会开出最美的花,结出最美的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官为悦己者秀 下一篇:银行“触电”,电商“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