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亦敌亦友的伙伴

时间:2022-08-09 08:33:24

痰:亦敌亦友的伙伴

痰是我们的敌人,因为流感、肺结核等疾病可以通过疾病传播;但痰又是我们的朋友,因为痰看似无用,却是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

老年人特别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走进老年科的呼吸病房,经常可以听到医护人员鼓励患者用力咳痰的话语和为患者拍背排痰的拍击声。可以说,痰,是老年人“亦敌亦友”的伙伴,和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什么是痰?痰从哪里来?痰到哪里去?为什么说痰“亦敌亦友”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痰吐健康”的话题。

一问:痰从哪里来?

痰,是鼻腔以下的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液体,主要由黏液腺及杯状细胞所分泌,可以湿润黏膜和粘附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生物,阻挡其进入肺组织深处,然后再借助于纤毛柱状上皮的纤毛摆动,把它们排到气管上端的喉头部位,经口腔咳出。

在人体内,气管、支气管层层分支,犹如一颗大树,树干、树枝层层分叉。人们将这种肺内支气管分枝状结构称为支气管树。我们可以把“痰”想象成这棵大树的叶子和一些丰润的果实所分泌的液体,顺着树杈、树枝流到树干;不同的是,在树上,依靠重力的作用使得液体流下;而在肺内,依靠如同麦浪起伏般的纤毛的摆动将痰“扫”出体外。

为什么说痰又是人的朋友呢?因为痰看似无用,却是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

一个健康的人每天大概会分泌100ml的痰,正常情况下,纤毛不断向外摆动,将气管的分泌液排到咽腔,随唾液吞咽进入胃,通常无咳嗽。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包括有炎症反应的时候,分泌液大量增加,已非上皮细胞纤毛所能排走,则形成痰液,借以通过咳嗽的动作咳出来。因此,咳嗽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后的一种保护性呼吸道反射,以保护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

二看:痰的色与量

痰的颜色:

正常情况下,痰为透明色或白色。黄色的脓痰往往提示体内有呼吸道或者肺组织感染,脓液为死亡的白细胞、坏死组织;其中黄绿色或者绿色的痰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铁锈色痰可提示大叶性肺炎。

血性痰为痰中带血丝或者血块,痰的颜色可以为鲜红色或者暗红色。全身多种疾病可以出现痰中带血的情况,例如口腔黏膜破损可以出现痰中带血,严重的心脏疾病如急性左心衰可以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血液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病,肺部的疾病如炎症、肿瘤、结核等,都可以出现痰中带血。以肺结核为例,结核杆菌会造成肺泡的严重破坏,血液渗进肺部,病人会出现痰中带血,轻者痰中带血丝,重则可以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咯血,甚至窒息的情况。

痰的量:

痰的量根据病情多少不一,可以从每天少许到每天数百毫升。以支气管扩张症为例,它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大多数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尤其是儿童和青年时期麻疹、百日咳后的支气管肺炎,由于破环支气管管壁,形成管腔扩张和变形,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黄绿色脓痰明显增加,一日数百毫升,若有厌氧菌混合感染,则有臭味。收集痰液于玻璃瓶中分离为四层:上层为泡沫,下悬脓性成分,中为混浊黏液,底层为环死组织沉淀物。不难想象,如果痰咳不出来,肺浸泡在细菌满布的“大脓罐”里,用再好的药物也是事倍功半。所以,不管痰多痰少,都应鼓励病人将痰尽可能咳出来。

三识别:身边的杀手

痰是我们“亦敌亦友”的伙伴,那么这个潜伏的敌人最险恶的面目如何呢?

痰液乱吐“传疾病”。

流感、肺结核等可以通过痰液传播。仍以肺结核为例,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曾经被称为“白色瘟疫”。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中国是结核病大国,近年来,结核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杜绝随地吐痰的现象,防止疾病的传播。

痰堵窒息“要人命”。

电视剧《玉碎》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他那脚步磕磕绊绊的 ,“咕咚”一声倒在楼梯上。

我赶忙奔到楼梯那儿一瞅,可不得了,只见掌柜的人歪在楼梯上,手在心口处死命地抓着,明明是犯了病。

一家人围着掌柜的呼着、喊着,原来掌柜的胸口里边有痰堵着,喘不过气来,只见他挺着身子张大了嘴,脸上和嘴唇已经憋的呈紫青色了。

“这是痰堵着了,得赶快送到租界医院去吸痰。”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的几率更高,因为老年人咳嗽、排痰的力量弱,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下降,尤其在合并脑血管疾病、长期卧床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痰堵窒息而危及生命的情况。

当出现这种紧急情况时,应尽量想办法帮助患者把痰排出来,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专家简介:

刘新民,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老年病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呼吸与危重症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

上一篇:黄济华和他的吟花诗 下一篇:语文思维学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