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教”在江苏的实践

时间:2022-08-09 07:58:45

“学有所教”在江苏的实践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学有所教”的重要命题。“学有所教”要求实现普及教育,满足人民基本学习的需要:要求提升教育资源品质,满足人民优质学习的需要;要求推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公平学习的需要;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终身学习的需要,这一理念鲜明体现了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和宗旨。建国60年来,江苏教育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可以说是对“学有所教”作出的最好印证和注解。

“学有所教”在江苏的成功实践

江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扎实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多项教育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一是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2008年我省基本普及15年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9%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在校生巩固率为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99.9%和98.6%,三类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6.0%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99.8%,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0%。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逐年递增,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达122所,在校生数达167.74万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8.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2,5年,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努力办好城乡每一所学校。自2001年以来,我省实施并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四项配套建设”等系列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教育差距大大缩小。苏南地区全部建成省标幼儿园,60%以上建成省优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全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数占普通高中总数近50%,超过80%的学生在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就读。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增强,现有部级示范性职业院校7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有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国家“211”工程高校11所,部级重点学科93个,省级重点学科1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0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部级大学科技园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4个。这一系列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初步适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提升的需求。

三是教育公平得到较好维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统筹协调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完善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公平,在全国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确保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学上,绝大多数应届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以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缩小了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以完善助学机制保障教育公平,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高中生实行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覆盖面达10%。对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1500元。在高校建立和完善了“奖、助、贷、勤、补、减”资助体系和“绿色通道制度”,形成了“政府为主、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助学机制,助学金和奖学金覆盖面达16%,确保了全省高校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以制度创新引导教育公平,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初步建立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协调机制:完善招生考试录取政策,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无障碍就业。

四是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富民惠民宗旨,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努力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并举,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大学后继续教育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协调并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蓬勃发展的基本格局。全省有部级社区教育示范区4个、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0个、省级实验区53个、省级社区培训学院38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142个、市级实验区近300个。90%的市、50%的县(市、区)、30%的乡镇(街道)建立了社区学习中心,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建成。以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为支撑。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按照城乡统筹要求,充分利用城乡富余的公办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发挥职业学校的龙头作用。依托各地社区培训学院、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街道社区学校、新市民学校、基层党校等教育力量。开展新农民、新市民培训,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学有所教”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当前,我省教育事业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竞争愈加激烈,迫切需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需求更加多样,迫切需要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规模扩大和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要破解发展新难题,实现发展新跨越,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教育作为经济转型的杠杆、社会进步的引擎和民生改善的重点,着力构建满足全体适龄人口学习需求的江苏现代教育新体系,为在全省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优学”的教育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质量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向所有儿童、少年、青年提供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创造安全、健康、无歧视的教育环境,让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超越传统的学校范畴,面向人的一生开展教育,将“管用一生”的教育转变为“贯穿一生”的教育,将一次性成才教育转变为学会生存、一生都有成功机会的教育,将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其一生的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结合,学前与学后教育、职前与职后

教育相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逐步形成综合、完整的教育系统。三是构建优质教育体系。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育资源整体质量。教育课程、方法、师资、环境是教育资源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主体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出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为“学有优教”提供保障。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我们规划,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学习型和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公民和人生全程的现代教育体系,人人平等享有良好的公共教育服务:学前三年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新增劳动力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江苏适龄人口都享有上木学或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因贫失去学习机会,每一个江苏人都有接受多样化、多种途径的继续教育机会,教育事业主要发展指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努力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跨越

根据新时期我省“学有所教”的思路和目标,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发展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向满足优质学习需要转变,从满足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向满足终身教育转变,努力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跨越。

构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体系。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开0-3岁早期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使全省普通高中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提升,特色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提升职业教育层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并举,构建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网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融合,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高等教育在提高大众化水平的基础上向普及化迈进,2015年基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建立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全社会的继续教育网络,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挖掘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化的学习需求。首先是在宏观层面推动优质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并,做大、做强名校,改造、消灭薄弱学校;既重视学校硬件建设,更注重学校的内涵提升。优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积极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使优质资源辐射到其他学校,惠及更多的学生。建立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和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搭建互动平台。其次是在微观层面推动优质学校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强化学校管理效能,真正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育质量的核心地位。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施学校特色发展策略,坚持以特色立校、特色强校,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因人而异的教育。

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使教育普惠全民。在基本上解决了教育起点公平以后,下一步将重点放在教育过程的公平,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一是推进高普及率的教育公平。将家庭贫困学生、残疾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教育纳入更高层次教育的普及范围,形成广覆盖、大力度、多形式的教育资助政策框架,切实维护他们的受教育权益。二是推进高层次的教育公平。着力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水平,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水平。三是推进高均衡度的教育公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均衡的范围,增强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向最需要的地区和学校倾斜。着力从改善办学硬件为主向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为主方面转变,不断拓展教育均衡发展的要素范围。

构建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广泛开展社区教育,积极创建各类社区教育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逐步形成以各级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老年教育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构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统筹和整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终身学习资源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满足全省人民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需要。

健全学有所教的保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应当依法履行教育教学的管理职责,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与“学有所教”目标相适应的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国民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切实理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的各方面关系,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和评价,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督促和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前进的江苏 美好的未来 下一篇:在转型中发展 在转型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