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自动化\客户端自适应――英特尔的云

时间:2022-08-09 06:08:33

互通\自动化\客户端自适应――英特尔的云

3月,IDC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云计算研讨会上,有两位听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位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安全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许榕生,他领导建设了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另一位,就是坐在记者旁边的中年男子,他来自一个看似与云计算毫无瓜葛的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从头至尾,这两位先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台上演讲者的发言,并非常认真地做笔记。当记者问起为何来参加这个会议时,两位先生不约而同地表示:“这么热的话题,当然要来听听。”

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有一个用于高能物理研究的计算平台,参与了国际高能物理网格LCG (LHC Computing Grid)的研究与部署。这次,当记者再次聊起这个平台的时候,许老师已将“网格”换成了“云计算”。

根据IDC最新的《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已达到3.2亿美元。IDC认为,随着当前宏观经济反弹,中国用户将日益热衷于在云计算方面进行投资,包括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对现有云服务的发展,以及拓展新的云服务。

济钢集团自动化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张元福也向《计算机世界》报记者表示,最近他给相关部门提交了一份方案,建议建立一个云计算平台。“济钢集团自动化信息技术公司一直服务于济南钢铁,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了将这些信息化经验服务和共享于整个行业,我希望能有一个云计算平台,可在节约资源的情况下,为其他行业提供服务。”他说。

虽然张元福的云计算构想还处在筹备阶段,但实际上,包括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电信等在内的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建设、甚至是应用云计算。在这些企业的示范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甚至是私营企业也开始思索,云计算该如何落地。

上海楚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如今的主营业务是为创业园区内的高新企业提供测试平台,或是给它们提供IT资源租赁服务。楚星公司总经理王永久认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测试云”。楚星公司原本是硬件服务器销售商,为了打单,他们买下了一套x86刀片服务器,作为用户的方案测试平台。不过,王永久发现,不测试的时候,设备就有大段时间闲置在那里。恰巧此时楚星公司搬进了交大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基地,这里众多的初创企业,没有自己的IT资源,在园区管委会的撮合下,楚星公司开始为这些企业提供IT资源服务。

当然,王永久算是在云计算方面走得比较前的,而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自动化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高瑞年则代表着更多中国用户对云计算的看法。高瑞年很明确地告诉记者:“我们还没开始云计算。”他认为,与其再花钱单独购入设备搭建云计算平台,不如做好当前设备的资源整合工作,而对于他来说,从虚拟化入手更经济也更实际。

不管是从虚拟化开始,还是从其他方面入手,对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用户而言,如何让云计算落地已经是一个可以摆在台面上的事情了。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讨论云计算相关的安全、标准等问题。

作为全球IT上游提供商,当全球一半以上的服务器都有一颗“灯,等灯等灯”的“芯”时,英特尔也已经把目光更长远地放到了云计算的身上。2010年11月,英特尔了“2015年云愿景”,把互通、自动化、客户端自适应作为云计算三大要素展现在了用户面前。同时,作为实现“2015年云愿景”的重要一步,英特尔帮助创建了一个由 70 多家全球领先企业联合组成的“ 开放式数据中心联盟 ”。

日前,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副总裁及市场部总经理Boyd Davis访华期间,特别就英特尔对云计算的观点和规划,接受了《计算机世界》报的独家采访。

《计算机世界》:很明显,云计算从模式、广度和深度上都给IT服务带来了巨大变革。对于企业而言,云计算提供的是可扩展的IT资源,但这同时给CIO们带来了新的问题,该如何高效、自动管理这些资源?

Boyd Davis:在组织架构方面,云计算相对于传统的IT架构确实有很大的改变。从英特尔的角度来看,就是从传统IT模式转向服务,不管是计算、存储还是网络,用户到最后在应用平台上看到的都将是一个服务。用户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分几步走:一是要建立自己的云平台,让原有的IT资源能够实现更高的性能,同时对这些IT资源实施自动化管理。每个用户都要了解自己的应用,达到所谓的标准化,从而使应用能够更容易地架构在云计算平台上;二是整合,主要是指IT资源和架构的虚拟化。不过,IT资源虚拟化对用户来讲并不是说IT架构被抽象化了,而是要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配的资源池;三是自动化,用户基于云架构的工具,包括管理、预测未来业务扩张的各种手段,实现自动化管理,从而使云战略的部署更加高效和便捷。

《计算机世界》:我们注意到,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尝试建立自己企业内部的私有云,并计划逐渐扩展到公有云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技术挑战?

Boyd Davis:总的来说,从技术角度来讲,我并不认为私有云和公有云有什么不同。比较而言,公有云服务提供商要清楚自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服务的收费模式该如何实现,所以它们会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服务协议。而对企业的私有云来讲,它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大家可以做一些尝试,然后分摊成本就行了。

由于云计算的复杂性,造成目前云计算的建设还处在一个不完全成熟的阶段。谁也不敢说现在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就可以实现云计算了。特别是资源互联互通、产业标准等方面,都还处在探讨的过程中。英特尔去年了2015年的“云愿景”,我们提到了自动的、互通的、客户端自适应的特性,坦率来讲,这是一个愿景,还需要整个产业界从技术上一步一步地解决。

《计算机世界》:现在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电信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它们的基础架构和以往有了哪些变化?

Boyd Davis:电信运营商的基础架构跟传统的数据中心还是比较接近的,但它需要更大的弹性。而IPDC(互联网数据中心)则有很大的变化。IPDC与传统的企业用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应用种类相对单一,但是它服务的对象却很庞大,可能是百万级的消费者人群,而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可能只需要服务1万名员工,这1万人也许有1000种应用,这样的话,IPDC对优化的架构需求也更加明显。

英特尔希望能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一起合作,详细地了解它们的应用需求,然后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差异化的产品给他们。

《计算机世界》:用户都对云计算有很美好的愿景,比如更多的数字设备能够方便地接入云,比如手表、手机、录音笔等都可能接入到云计算服务中,这对云计算背后的基础架构的建设和管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挑战呢?

Boyd Davis:这其实就是云计算如何扩展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互联网服务数据中心,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全球的,当它们提供的服务涉及到其背后的几十万台服务器的时候,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满足业务急速扩展的要求。英特尔认为,惟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动化,或者是自适应。从英特尔来讲,就是客户端自识别,

云计算可以提供复杂的服务,但是服务的复杂性不能降低服务的质量。无论用户使用什么样的客户端来访问云,云都应该能够自动识别客户端的计算能力,比如你通过一个大尺寸的高清电视接入云服务,但是得到的图像质量和使用手机所获得的是一样的,我想用户一定不会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有自适应的架构,使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可以自动地适应客户端的计算能力,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丰富多彩的云服务。

《计算机世界》:说到服务,自然就会让人想到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也有人认为,云计算的安全问题已经从被动的防御转到了主动的预测,在这种变化趋势下,对数据中心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Boyd Davis:没错,安全对于云计算来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话题。过去,数据中心都是位于一个物理的地点,谈到安全问题的时候,都是讲这个地点怎么安全、服务器怎么保证它的安全。但是到了云计算时代,你根本不知道服务是由哪台服务器、哪个架构来提供的。从英特尔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安全相关的特性,要在芯片层面解决,这才是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此外,云计算的安全问题,除了产业界要提供技术以外,政府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提高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可信度,实际上需要产业界内服务提供商、硬件提供商,还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向前推进。

《计算机世界》:按照应用类型,云被分成基础设施云、平台云或者应用云等。我们现在也看到了,有些云服务提供商可能想同时扮演这三个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单从技术基础架构建设上来看,服务商如果要在三个角色之间转换的时候,如何做到平滑地转变呢?

Boyd Davis: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主要是针对IT基础架构,PaaS(平台即服务)主要针对开发者,SaaS(软件即服务)主要针对真正的用户,不同的服务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基础架构上并没有什么差异。提供三种平台服务,完全取决于云服务提供商自己的策略,至于平衡三者的关系,对服务提供商来说,就是要管理好不同服务背后的基础架构之间的互通互联性,以及互操作性。

背景资料:

开放式数据中心联盟,是一个由全球最具影响力的IT经理成立的独立组织。作为该联盟的技术顾问,英特尔会根据联盟为应对主要IT挑战而定义的一系列应用模式来调整其技术。英特尔提供建议的应用模式包括:为实现更高安全性的可信计算池、为简化云基础设施的云内平衡计算等。

采访手记

向云转型,顺应时展

上一次见到Boyd Davis是一年前,在英特尔至强7500处理器的会上,那一次他谈论更多的,还是传统的芯片技术。

不到一年时间,英特尔提出了云愿景,并开始转向云计算,这虽然不足以称之为革命的转变,但却是顺应时展的延伸。

目前,市场上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有不少,但正如Boyd Davis所说的,云计算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时期,到底谁的解决方案更靠谱,还不是一个关键的命题。关键在于,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样的IT基础设施架构才能给用户带来灵活和丰富的云计算服务。

不断升高的IT成本和管理的复杂性,一直困扰着数据中心的发展。竖井式的IT基础设施,显然已不能满足云计算对于计算资源的共享需求。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通过自动化虚拟机迁移简化管理,代表了用户最急切的呼声。这就需要未来的云计算基础设施间各种数据、服务能够自动迁移,并且这一切可以在自动化的情况下实现。

如英特尔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如果缺少有效的领导力量和紧密的行业协作,云计算将演变成为“部署和维护成本极高且流程极为复杂的碎片化解决方案”。也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英特尔推动实施了开放式数据中心计划,促使开放数据中心联盟的成立,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在记者看来,这种用户及业界厂商展开的紧密合作,完全能充分展现开放平台的优势,提供给用户所需要的云计算服务。(文/汤铭)

上一篇:依托信息化推动烟草专卖管理“上水平” 下一篇:两会IT提案要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