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美丽的“童话”

时间:2022-08-09 05:43:33

谱写美丽的“童话”

在小语界甚至是教育界,提到特级教师何夏寿,自然会说起他的童话教育,惊叹于他二十多年如一日,以童话般的浪漫和执着,用大语文、大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将一所濒临撤并的村小创办成省级童话教育特色学校,成为闻名遐迩的乡村名校。近几年内不求闻达的他撰写的教育散文,竟有十余篇连续发表在《人民教育》上。他的童谣教学课、童话教学课、民间文学教学课……也以独特的课程视角和朴实生动的教学艺术风格风靡大江南北……成功的教学必定是智慧的教学。那么又是怎样的理念才成就了何夏寿的教学智慧呢?

郭思乐教授在分析生本教育的本质时,提出了“天纵之教”的观点,意思是教育的以生为本,就是在于能否充分依托儿童的生命自然,让其自由生长,千万别误判了学习者个体的独特成长方式。其实,不仅是学生的“学”,要充分尊重其天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一样要奉行“天纵之道”。综观“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尽管不可或缺“人助”这一外部条件,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天纵”之内在使然,即人的天性之自由放达,潜能的最佳发挥,“天与之”的最好释放,“天助之”的最佳借力,“天任之”的最优运用,“天成之”的最大辐射。何夏寿因自幼腿疾,带来了成长之路的特别崎岖。他是一位贫困的农民子弟,没有师范的合格学历,因其表现出色而由代课教师入职成为教师,又由一般农村教师而成为特级教师,由普通校长而成为名校长,乃至省部级最美教师,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这靠的主要不是“人助”的外因,而是“内力”的驱动。虽然上苍似乎格外吝啬,但对他却给予了更显珍贵的“天赋潜能”,扬其长而补其短,在盈亏之间代偿,穷则思变、发愤图强,才成就了从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的艰辛历程。显然,这正是他教学智慧的思想内核之所在。

一、以“天纵之道”守护童年精神

综观何夏寿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建树,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源于他对童年的情有独钟。那是因为童年普遍都会有的那份快乐和幸福吗?对何夏寿来说,并不如此幸运。三岁时的一场高烧,因为缺少灵药而给他带来行走不便的终身残疾。这使他的童年不仅有农村同龄孩子共有的那种艰辛,更有同龄孩子所没有的那份令人苦恼的落寞和无奈。他不会跑跳甚至是正常的行走,就很少有小伙伴找他玩乐,留给他的只能是坐在一边羡慕。于是不甘寂寞的他,就特别喜欢看图画书,听民间故事,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去看社戏。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帮你打开一扇窗,特别是他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民间故事,让他爱上了那一方特别诱人的真善美的世界而弥补了他童年生活的光彩。也许是缺失完整童年的人会更加珍惜童年,会更义无反顾地捍卫童年精神,他爱上了代课教师的职业,并全身心的投入,做得分外出彩。他喜欢孩子,以自己的童年体验,用童话育人,硬是把金近小学真正办成了一所童话学校。他用文学点亮了小学语文教学,开发了童话语文课程,民间故事语文课程、民间戏曲语文课程……给孩子们带来喜爱和欢快。“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他营造的那片翠绿春光中,其原色正是他对童年精神的守护,而归其因也正是他的天性智慧使然。

二、因特别喜欢童话形成的“童话育人”观

何夏寿爱童话不只是因肢残失伴的童年早早就有了与童话的相交相知,还因为著名的童话作家金近就是从他们村子里走出去的老乡。他从小就是金近的“铁杆粉丝”,以至于他在四埠小学当校长时硬是要求把学校更名为“金近小学”。从此,他的“童话事业”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教好课本中的童话入手,开展了童话的校本阅读;学生从爱读童话到尝试写作童话,并且作品屡屡得奖或正式在报刊上发表;从读童话、写童话又逐步扩展到画童话(美术课程)、唱童话(音乐课程)、讲童话(德育课程)、演童话、玩童话……直到“童话文化”的全方位渗透:学校的楼、廊、厅、路,乃至一石、一木、一墙、一塘……都有童话故事相伴。泰戈尔说过“一切教育工作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何夏寿以其独具个性的教学智慧践行了这句话的深厚意蕴:正因为童话是儿童天性的精灵,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构建一个童话素质教育的体系?特别是许多中外经典的童话,更是经实践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诗意人生浓缩的画像、人性向善的乐章,在穿越漫漫时空之后,这些童话就成了足以打败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所以何夏寿的童话教学就不只是将故事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小学生的语感和读写能力,局限于语文或文学的藩篱,而是将其中真的情感、善的人格和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儿童,滋润他们一辈子的健康发展、幸福成长。这便成了何夏寿完整的“童话育人”观,于是从童话课文到童话教学;又从童话教学到童话教育;再从童话教育到童话立校……他的论文见诸于多种报刊,他的经验在全国各地交流,他的以金近为名的童话学校也源源不断地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者。童话成就了何夏寿和他的团队以及他的学生们,究其始初的顽强动力,也正是生发于他独特的童年、他未泯的天性。

三、用民间文学的“乡土情”滋养生命

在何夏寿困苦且落寞的童年里有两位天使的眷顾,为他的生命种下了一寸阳光。这两位天使,一位是童话,另一位叫民间文学。

由于身体落下的残疾,何夏寿儿时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许多活蹦乱跳的同龄伙伴,然而他生活中的许多亲人,对他更亲了。亲人们觉得能够为他做而且能引起他兴趣的也只有说说那些“老话”:念念老的歌谣,讲讲老的故事,道道老的传说,带他去看看村里村外演的老戏……正是这些特别丰盈的民间文学的种子,从此深深播入了他的心田。

民间文学扎根的是呱呱坠地的那一方热土,也称“乡土”。“乡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励志・天问》里:“游人去乡土,离六亲。”这就说明乡土总是与生命的“根”、家族的“系”、血缘的“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每个人割不断的情丝。这就难怪古今中外作家的文学创作中都会有浓浓的乡土气息。乡土伴随着何夏寿虽属落寞但不缺温暖的记忆而成了他的生命底色。这就难怪他为什么要先后连续开出“民间歌谣语文课程”“民间故事语文课程”和“民间戏曲语文课程”。国际教育发展大格局的构建总离不开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的那个结合点,所以,越是民族的,往往就越是国际的。正是由这样的视角观之,何夏寿的民间文学语文课程开发并不欠缺时代的亮色。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提得好: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个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一直以来,“乡愁”既是漂客游子心中难解的情结,也是文人墨客永恒的话题,就因为“民间”“乡土”都关乎童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柯灵语)。所以,何夏寿系列民间文学语文课程的开发,对小学语文的童年关照有着特别的时代意义,也正是他基于天性的教学智慧的必然显示。

四、让儿童文学点亮小学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此话当然不错,语文不是文学。但万万不可忽略的是语文课程还事关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一句话,语文更关乎人的精神建设和生命发展,而达成这样的指向,主要不是靠说理和训诫,而要凭借文学的力量,即以文学的形象感召和文学的冶情方法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弊端恰恰在于过分迷信说教论理,而忽略了文学的熏陶感染。何夏寿的语文教学智慧正在于他不离不弃地始终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象和手段点亮小学语文课程。二十余年来,他的语文课堂始终致力于开发童话语文课程、民间歌谣语文课程、民间故事语文课程、民间戏曲语文课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分点推进,遂成体系;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重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当说,这样的课程改革意识,其根基始终是顺应了天纵之教,即从婴幼儿最早接触的那些文学恩物自然地进入、逐步地放大并自然地形成真正属于儿童的语文课程。

冰心说得好:“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正是那些童话、那些乡土文学给何夏寿孤寂落寞的童年带来无与伦比的温馨。于是,天性呼唤他也要以这样的内容和形式来改革小学语文课程,给当下孩子们的童年带来无比的温馨和光明。这种似乎是冥冥之中的承衍,正是一位优秀教师极具个性的天纵之道。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 312000)

上一篇:风雨飘摇中的当当 下一篇:从管理会计师角度看待大数据和商业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