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方法

时间:2022-04-10 04:52:38

摭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方法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课例探讨

201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于10月19日至22日在宁波举行。相关内容本刊在2015年第12期上作了介绍并对低段的部分课例进行了刊登,反响良好。本期我们继续推出中段部分课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是建立在第一学段以字词句学习为重点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为第三学段以篇章阅读为重点的教学奠基服务的。纵观当前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常会陷入低段化倾向,或者拔高要求有高段化的嫌疑,究其原因,还是没能抓住第二学段的核心目标和要求。笔者以201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的中段课例《人类的“老师”》(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方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凸显自主合作,亲历言语体验

教学,顾名思义有教和学两个方面。传统教学更多的是体现教的积极性,而忽视学的积极性。而学习方法,当然要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学和充分的练才能获得。怎样才能改变原先“以教为主”的现状呢?周一贯先生认为:先让学生学起来,他们才有可能“有疑”,才有机会“质疑”。学生“质疑”了,小组合作讨论才有了必要。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创造各种条件,设计多种形式,让学生先学起来,质疑问难;让小组讨论起来,分享自读的成果。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两三年的语文学习经验,自学能力、解读能力不再是空白,教师完全可放手让学生先学,也必须要放手让学生先学。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四位执教教师深谙“学生为本,先学后教”的道理,无一例外都安排了自主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亲历言语体验,让学习真正发生。

丽水青田的王伟琼老师开课伊始就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以此了解学情,把握学习起点,顺势引导学生发现“总分总”的谋篇秘妙和“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在扶着学生学习了第2自然段后,王老师又设计了合作探究第3、4自然段的任务,学生通过填一填、贴一贴、议一议的方式理解了课文这两段的表达顺序。

衢州龙游的陈月芬老师则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安排了自主学习环节,默读课文后,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提取重要信息。在提取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概括性。在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时,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完成第二份思维导图。通过小组之间质疑碰撞,研读思维导图,比较思维导图,学生畅所欲言,真正经历了富有挑战性的言语体验与实践。

义乌傅丽贞老师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设计和陈老师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自读课文后完成表格式的导学单,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接着小组合作,模仿句式进行练说,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简单的复述。整个环节整体感强,人人亲历言语体验,效率高。

金华浦江吴赞赞老师安排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独辟蹊径。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介绍得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三段话在用词、写作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小组汇报发现,最后小结课文言之有序的特点,独具特色。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镇涛先生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我们欣喜地看到,四位教师摈弃了一些讲解式的分析,给了学生较为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通过思维导图、表格、对比阅读等多种方式,在读悟说写中感悟文本语言和表达上的奇妙之处,这种富有智慧含量的言语体验带给学生的感觉是深刻难忘的。

二、基于文体特征,准确定位教学

到了第二学段,要学习的文体有叙事性作品、说明文、诗歌等等,基本上已涵盖了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各种文体。文章体式不同,读什么、怎么读的取向和方法就不同。学生作为学习者,其阅读旅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文体的感知、体认、习得和沉淀。要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文体意识,必须了解不同文体的一般特征,根据具体的文体和文本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人类的“老师”》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的科学小品文,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课文语言准确,结构严谨,又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文体特征出发,找寻这一类文体的教法,成为四位教师的共识。

综观四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虽然语言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指向三个方面:一是提取课文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介绍的科普知识;二是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语言特点,抓住要点,理清顺序,体会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以及表达的有序;三是激发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愿望。之所以这样定位,正是考虑到课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文体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区别。散文教学要抓其神,明其形,品其言;寓言教学则要以领悟寓意、体会手法为主;而小说教学,体会故事情节的安排,领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关键;对于科普小品文教学而言,提取文章要点(即课文介绍的科普知识),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语言特点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王伟琼老师是这样做的:教师首先基于预习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文中介绍的人类的“老师”有哪些?学生一一找出后,教师继续追问:这么多人类的“老师”,课文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找一找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出现在什么位置。学生很快关注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发现了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然后教师又顺势引导,对比课文中的6个语段,发现课文“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教师正是依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特点。

每一种文体,其编码方式不同,解码策略也就不一样,学习方式也要根据文体特性来选择。陈月芬老师与众不同,采用了“图”解课文的方法,即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利用思维导图,解析发明过程,达成了删繁就简、事半功倍之效。在梳理课文脉络环节,陈老师引导学生能否把课文中介绍的很多“老师”以及很多的发明创造浓缩到一张思维导图中。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提取了重要信息。学生在提取信息时,可能会存在概括不精准、不全面的问题,这也正是教师点拨引导的绝佳契机。在解析发明过程环节,教师以第2自然段为例,出示台阶式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清楚了飞机发明改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从而感受到这样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老师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在于让思维可视,发展了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练思维,难以成就流畅条理的表达。陈老师通过让学生填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表达的脉络以及文字的骨架,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流畅性。坚持长期训练,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逻辑表达能力。

三、着眼段落教学,关注语言形式

除了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词句表情达意的揣摩外,段落结构和言语形式的习得,应该是第二学段的核心学习目标。第二学段应侧重段式规律的把握体会,包括一段话的内容及叙述的顺序,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的方法等。四位教师在着眼段落教学、关注语言形式方面也各有千秋。

王伟琼老师和陈月芬老师将课文的第2自然段作为学习的主要段落。王老师重点关注了这一段中精当妥帖的语言。准确鲜明、精当妥帖的词句历来是有良好素养的语文教师所关注的内容,正像朱光潜先生说的,“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厌烦;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课文中描写蜻蜓翅膀末端的这句话中有“略重”这个词,王老师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略”字使用的妥帖,从而体会科普小品文用词的准确到位。然后聚焦这段话中三个重要的句子,请学生思考能否变换顺序,从而发现语段“生物―启发―创造”的表达顺序,又体会到科普小品文的“表达有序”。陈老师则把关注点放在这一段的段式规律上,如前所述,填写思维导图,提取时间、问题、生物、发明等关键词,发现这段话在构段上的特点:先写发生问题,再写从生物上得到启示,最后写人类的发明创造。然后以此段为例,浏览课文第3、4自然段,发现课文这三段写法大致相同的特点。

吴赞赞老师和傅丽贞老师英雄所见略同,都选择同类比较的方法来发现段落结构和语言形式的特点。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应的段落放在一起,通过比较、鉴别,就很容易发现它们在构段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吴老师把介绍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位“老师”介绍清楚的,课件上作了小提示:①我发现作者的用词……②我发现都是先写……再写……后写……③我还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发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按照“现象―原理―创造”的构段顺序把三位“老师”介绍清楚的。傅老师也着眼第3、4自然段,通过填写导学单,发现这两段的相同点: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接着,傅老师还补充了写日光灯发明过程的一段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写作思路。傅老师深知语文技能的习得是需要反复实践的。

这样聚焦重点段落,从“理解内容”到“关注形式”的学习活动,体现了学段特点,达到了言意兼得。

四、聚焦语言运用,实现模仿迁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核心是“表达”,即教学语文,核心要教会学生学习、理解并运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我们将阅读课低效的原因归结为内容分析、讲解的时间过多的话,那么高效的阅读课,就应该增加学生练习“表达”的时间,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间。其次,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是学生模仿的最佳样本。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后,一定会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我们看到四位教师按照文本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都尝试进行了表达的训练。王伟琼老师设计的是模仿播音员,介绍“鲸”“蛋壳”是如何成为人类的“老师”的,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尽量准确、有序地进行介绍,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达到迁移运用文本表达顺序之目的。陈月芬老师将思维导图进行到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拓展两个仿生学的例子,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例,模仿第2、3、4自然段的方式介绍它的创造发明过程,在仿写迁移中学习其独特表达。吴赞赞老师设计的是给句子排序的练习。出示写日光灯发明过程的一段话,把句子打乱顺序,然后按照文本构段的规律,给句子排序,进行语言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傅丽贞老师则是布置学生课后去选择一个人类的“老师”,模仿课文第3自然段写一写。

综上所述,四位教师虽然在聚焦语言运用、实现模仿迁移方面都有意识,也有尝试,但遗憾的是课堂上安排的时间不够,学生匆匆而就,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说明我们的课堂还是预设得太满,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有的语言运用还停留在说和听的层面,指向写的运用太少。写是语文能力中层级最高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只有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写的机会,学生写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为写而读”应成为第二学段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理念,并且要在课堂中得以真正的落实。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2)

上一篇:还自主学习于学生 下一篇:风雨飘摇中的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