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时间:2022-08-09 05:13:31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如何“扎实、有效”地搞好数学教学,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课堂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它的和谐及质量高低与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意见。

一、创新教学中的情景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入与导言、引言相比,其性质、目的基本相同,但是导入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如果引导性材料设计合理,运用得当,就会牵动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良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所学数学课程的关注,尽快进入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选择引导性材料要遵循以下几点:引导性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引导性材料要具有现实性;引导性材料要具有可变性,可变性就是材料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式,或者有不同的规律;引导性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科学性要求材料的严谨,教育性要求材料的人文含量要多,能使学生增加社会知识,渗透德育教育;引导性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年龄、认知及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认知及心理特点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果不顾学生的这些特点,一味按照数学学科的体系进行教学,学习的效果不会理想。

二、应用新型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习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我们的传统数学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如果依旧用传统的眼光看实验区的数学课堂,可能会觉得有些“乱”;看实验教材配置的习题,可能觉得有点“少”。把整个教学过程比作一台戏,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心甘情愿地作好幕后的导演,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具体形象的表达,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尽量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适时启发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坚持启发诱导,民主教学,反对满堂灌。教师讲课离不开讲解,但讲解要富于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成效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以及讲解水平,更取决于教师把教材、教案这些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启导水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动机,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三、把握分层次的教学环节

由于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一味统一要求,不适合所有学生的特点,久而久之会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讲似乎是空谈。面对这种情况,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呢?我认为适时地把握分层次教学这一环节是帮助学习有困难学生摆脱学习困境的有效途径。我根据教学班级学生构成情况,把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如对处于优等生层面上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就要注意个别辅导,不能过高要求,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思考题恰当点拨,帮助他们回顾学法。这样,他们在进行讨论自学时,就能谈出自己的思路,不会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学习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使全体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真正愿意参与到学习之中。

四、作业的设计与类型

数学作业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练习”“习题”“复习题”以及与教材配套的“同步训练”。教材的习题量是教材编写者根据《标准》的要求,经过仔细推敲之后的结果。习题量的减少,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内容。习题量虽然看上去比以往少了,但是少有少的道理。这不仅仅是减负的问题,也是《标准》希望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的必然之举。学生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才有望实现。

作业的类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适当的巩固性作业。目的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基本的计算、分析、推理、证明等数学技能。巩固性作业大多数是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另一类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一部分是课本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另一部分应该是教师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指导学生设计一些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责编 齐秋爽】

上一篇:解放思想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下一篇: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