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渗湿通络丸治疗痛风6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09 05:11:11

益气渗湿通络丸治疗痛风6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渗湿通络丸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痛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益气渗湿通络丸治疗,对照组60例口服别嘌呤醇和芬必得胶囊及小苏打。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和血尿酸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结论:益气渗湿通络丸治疗痛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痛风;中药疗法;益气渗湿通络丸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67-02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查阅了有关痛风资料,并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充分运用中医学辨病辨证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拟定益气渗湿通络丸治疗痛风。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同时与西药治疗痛风对照观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共120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58例,女2例,年龄30~64岁,平均47岁;发病时间3天~8年,平均1年零2个月,其中初发8例,复发52例,56例曾服用祛风除湿中药或抗风湿、排尿酸药物而效果欠佳。治疗前血尿酸422~642 ?滋mol/L,白细胞总数>10×109/L 20例,B超检查伴泌尿系结石8例,伴高血压5例。对照组60例,男57例,女3例,年龄31~62岁,平均45岁,发病时间4天~10年,平均1年零3个月,初发10例,复发50例,血尿酸424~630 ?滋mol/L,白细胞总数>10×109/L 16例,B超检查伴泌尿系结石6例,伴高血压6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3 诊断标准:主要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痛风”的诊断依据及疗效评定。(1)多以单个趾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重,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2)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含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它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和趾、指骨间出现“块”(痛风石)。(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升高。(5)必要时作肾B超扫描、尿常规、肾功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脏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1.4 排除标准:(1)年龄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以益气渗湿通络丸(当归60 g,黄芪60 g,血通60 g,桃仁60 g,红花60,牡丹皮40 g,薏苡仁100 g,土茯苓60 g,泽泻60 g,黄柏50 g,海马40 g,碎蛇60 g,乌梢蛇60 g,蜈蚣8条,全虫40 g,人参60 g,老蔻40 g,砂仁40 g,炒白术20 g,生甘草20 g,炼蜜为丸。(制法:精选以上优质中药,打成极细末,过120目筛,用蜂蜜按1∶1.2比例,调制成丸,约10 g为1丸),1天3次,1次2丸,温开水吞服,30天为1疗程。一般服1~2疗程。

1.2.2 对照组:别嘌呤醇片0.1 g/次,每天3次口服,小苏打片0.5 g/次,每天3次,芬必得胶囊0.3 g/次,每天2次。

两组均以治疗3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统计治疗结果,治疗前后均测定血尿酸,采用酶标方法。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减轻,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见表1、2。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4例出现胃部不适,1例出现白细胞下降,两组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种多原因的遗传代谢缺陷性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多为遗传所致,多因后天饮食大量摄入富含高嘌呤食物而诱发,其发生多与过食美味佳肴,营养过剩,长期饮酒有关。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标志,血尿酸生成增多或尿酸排泄减少时,均可引起血尿酸浓度增高,浓度增高而导致痛风发生。课题组主要将原发性痛风纳入了观察。

中医学无痛风病名,根据临床特征属于“痹证”、“历节”、“白虎历节”等范畴。《金匮要略》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并以风湿、寒湿历节列举了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为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至今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痛风病的发生:(1)肝肾气血不足;(2)外感风寒湿热等邪;邪气蕴结于局部;(3)饮食或饮酒诱发。为此,我们课题组认为,痛风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为基础,根据红肿热痛的特征,湿热蕴结为重点,湿热留着,日久成瘀,根据虚、瘀、湿热胶着的病机特点,拟定了益气渗湿通络丸作为治疗痛风病的主药。方中首用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大补气血,促进人体尿酸代谢,提高免疫功能;重用苡仁、茯苓、生泽泻、黄柏、生甘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茯苓、泽泻有增加尿中纳、钾、氯、尿素、尿酸的排泄作用[1],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薏苡仁、黄柏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2]。桃仁、红花、血通、丹皮活血化瘀,瘀去则血行,血行则痛自止肿自消。全虫、蜈蚣、海马、碎蛇、乌梢蛇搜风通络止痛,白寇、砂仁、化湿和胃,二药与甘草、蜂蜜合用,并能防止参芪之壅补,使之补而不滞,同时有防全虫等攻破伤胃之嫌,并能调和诸药,从而达到补益不碍脾,攻邪不伤正的综合作用。

我们采用了辨西医病名和辨中医证以及现代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新思路,在选用药物上,既重视中医传统的性味归经,相须、相使等配伍特点,又结合了现代药物研究来选择药物,根据痛风病程较长,疼痛急,病邪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虽有蜈蚣、全虫等药急攻以达病所。在剂型上以丸药服之,缓逐其邪,从而起到了标本同治,巩固疗效的作用。因此,经临床验证,益气渗湿通络丸是治疗痛风行之有效的专病专方。但是任何一个病,临床表现都是十分复杂的,痛风病也不例外,益气渗湿通络丸主要是针对正虚和风湿热邪所致原发性痛风,至于寒湿证或继发性痛风及严重的肾功能损害者,不在其中,应根据各自的病情灵活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3.

[2] 江苏新医药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381.

收稿日期:2007-04-09

上一篇:112例外伤性肾损伤的诊治 下一篇: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