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出国培训调查

时间:2022-08-09 02:56:41

官员出国培训调查

关注出国培训,需要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毕竟,对于这样一种“昂贵”的培训形式来说,我们最需要关注的还是如何才能够提升培训效果。

2007年初,广东省人事厅、外办等单位在芬兰和瑞典设立了广东省公务员公共管理专题研修班培训项目。按计划,广东省将每年在芬兰和瑞典各举办一期公务员公共管理专题研修班,每期培训学员30名,学员以科级公务员为主,适当安排部分副处级干部参加,由广东省人事厅统一选派。

不仅广东,全国很多地方都将出国培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这种培训模式,以个人的外在观察和理念学习为主,或对国外典型进行参观访问,或接受外方理念性的培训。目的是适当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与管理经验,以推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出国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决策》杂志专门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涉及上海、广东、安徽、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的各级机关中有出国培训经历的官员,其中,厅级干部42位,处级干部22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调查结果显示,考察的目的地,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北美36.7%,欧洲26.7%,这一点据经验即可理解。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发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实践经验甚为丰富,据此推动了欧美诸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尽管中西方国情不同,但公共管理的精髓是相通的。

在培训的内容方面,公共管理及公共决策占48%,不同地区的价值观及执政理念占40%,排除其他专业知识,这两方面成为大家外出培训考察最集中的内容。对于政府部门中的专业管理人员来说,专业知识的确是重要的,比如工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金融、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知识。如果你不了解国外的法律及制度,那么,你就无法与外商签订合同。

不过,信息化的今天,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也可以了解一部分培训内容。至于究竟可以了解多大比例,调查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等渠道,大约可以了解50%左右出国所考察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和背景知识;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可以了解的内容在20%以下,毕竟,培训不是看书看电影,正如某位市长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且身临其境带来的震撼和互动中对知识的吸收深度也是网络等渠道无法替代的,“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是很难深入思考西方管理精神,再用于国内实践的。”

培训回国后,60%的受访者认为收获颇多,能够有效改进工作,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都有转变。还有40%的受访者认为感受颇多,但是国外的经验无法真正运用到工作中来,这主要是因为受不同国情民情的制约,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或执政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哈佛培训班”,2002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合作,举办每年一期的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是中央部门和地方的厅局级领导干部。结业时,这些干部根据自身工作结合所学而作的案例,已编著成集,名为《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领导者的讲述》,这些案例在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价值、方法、能力等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和创新,既是对国际经验的学习借鉴,也是参与世界公共治理实践、进行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

是什么决定培训效果

名目繁多的出国培训以及难以确切衡量的培训效果,让人不由得迷惑,究竟是什么在培训效果的取得中占主导地位?

65%的受访者认为是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的设计,一份完备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能够让培训者学习到更多系统而有用的知识。另外30%认为组织者和境外导游也功不可没,组织者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整体效果。调查中一位组织者告诉《决策》,境外的导游如果质量很高,培训者随着行程就可以学习到很多生动有趣的知识,深化受训者的认识,提升整个培训的效果。但不可否认,最大程度上影响培训效果的还是一份科学合理的培训目的以及培训内容的设计,一位受访官员不无感叹地说,“出境培训一定要精,要有针对性,带着问题和目的进行培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否则就是浪费。”

有了培训设计,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培训者能够规范学习过程、切实取得良好效果,也是受到关注的问题。调查中,5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建立比较细致的筛选及资格审查机制,确保培训的人具有出国培训考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能够作为合格的代表,尽可能多的带回好的管理经验,并且个人的培训目的也从根本上关系到培训效果的高低。还有官员说,目前的体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出国培训人选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建立适当的筛选机制既可以确保考察效果,也能够让群众信服。

除了筛选机制,40%的受访者认为培训考察结束还应该建立考核及监督机制,对考核的内容及行程、花费、内容进行监督。官员考察完毕回国以后,还应该就考察的有关情况向公众做出交代。这样做既是为了对公众负责,也是对官员自己负责,至少可以帮助他把自己在国外培训期间的见闻和收获进行全面总结,以便对回国后的工作有所裨益。

以上各项还有赖于制度化的设计,只有建立了官员出国培训学习的规范制度,才能确保其价值目标的实现。

去国外“顶岗实习”

几乎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承认通过境外培训确实可以转变观念,掌握一些有益的知识,提高他们管理社会的技能。不过,当被问到哪种培训方式最能起到效果,有受访者给出答案:去国外挂职锻炼。这种提法,与国内的挂职锻炼有所不同,其挂职地是国外,其目的是在任职实践中体会并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去国外挂职,其形式和效果已经逐渐引起注意。

2006年中青报“冰点周刊”曾报道过四川省组织工作创新中的“干部外训模式”,四川省的副厅级干部,在省委组织部的安排下,进入美国两个州的州政府部门担任经济发展厅厅长助理、公共服务委员会委员助理等职务,中方称之“顶岗实习”,美方称为“影子工作”,担任助理职务的中国官员像影子一样全程跟随厅长参与各项工作,近距离体验美国政府的运行。从报道来看,这些“影子”通过耳濡目染的实践性政务参与,对公共管理技术、公共服务理念和政府运作都有了更开放且理性的认识,习得了许多让国人耳目一新的政务理念,有些经验甚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冲击效果。

山东临沂市委书记李群也曾于2000年5月去美国接受培训,除了在美国纽海文大学研修MPA,李群还在纽海文市政府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岗位是市长特别助理。《我在美国当市长助理》即是关于他在美国的经历和感受的描述。不仅出书,他回国后的施政理念和实践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临沂过去城市规划不够严肃,李群担任市长后,打破部门界限,成立规划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并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明确政府的权责等等。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考察型培训模式日益显得“性价比”不高,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经验和信息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另一方面,今日中国制度文明及体制改革都已经上了一个层次,仅通过短期的考察所获得的浅层次经验已远不能满足改革需求。派官员到公共管理更先进的政治系统中担任职务接受实践性培训,这种开放、高效的“挂职”模式将对既有的培训体制形成冲击。

因为,官员以切身体验的方式全程参与各项工作获得实际经验,会使这些经验更深刻地“契合”政府体制改革。过去这些经验往往是以知识精英灌输的方式传播给官员的,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其一,由于置身于政治实践之外,一些专家学者的“授业”往往带着脱离中国国情的理想主义色彩,缺乏操作经验的支持。不同的体制下,强制嫁接过来只会水土不服;其二,由于官员处于被动的接受角色,对于这些带着教训意味并脱离国情的传播常会产生排斥和逆反心态。

而“顶岗实习”则开启了一种官员主动获取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由于官员身处不同实践环境,会积极进行比较与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当官员自己主动选择将这种实践在本土进行推广时,阻力会大为减少。显然,“顶岗实习”不适合大规模推行,能够到国外“顶岗实习”的领导干部毕竟只是少数,但是这种培训模式的有效性值得关注。

从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出使欧美考察立宪,一直到今天中国官员的“顶岗实习”,出国培训始终是培养干部、吸收西方先进执政理念的重要途径。关注出国培训,需要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毕竟,对于这样一种“昂贵”的培训形式来说,我们最需要关注的还是如何才能够提升培训效果。

上一篇:河南强县扩权三年反思 下一篇:“大长三角”统筹协调发展的趋势、目标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