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岳山福德信俗

时间:2022-08-09 12:17:41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仙岳山福德信俗”被正式公布为厦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仙岳山福德信俗”被省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所谓“福德信俗”,就是老百姓“土地公”民间信仰习俗。土地公可以说是闽南最普遍的民间信仰。若不以宫庙大小计,只算数量,土地公庙绝对排第一。尤其在闽南、台湾,不但村头田间、山头道旁几乎无处不有土地公庙,就连家家户户厅堂上的佛龛也是摆的观音、玉皇大帝和土地公。甚至人死了,埋在坟墓中,边上也得立块“后土”,以保墓穴中的平安。“后土”者,皇天后土。天是皇,地是后,养育我们千百万年一代又一代的土地。

根据史籍记载,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祭祀土地神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而考古的发现,在九千至一万年前,湖北、湖南已经种植水稻,开始了农耕生产。可以大胆推断,早在黄帝之前,中华民族从开始农耕生产,依靠土地生长的农作物生活,便开始了对土地的崇拜。如此悠远的信仰,万年不灭,绵延至今,堪称人类最久远的信仰。

土地公民间信仰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几千年来,是脚下的土地生长的粮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土地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它长出稻麦粟,长出棉麻桑,长出萝卜青菜,长出果木花草……它给了我们生存的一切必需品。亿万百姓到处设土地公庙,皇帝、平民时时要祭祀它,体现的当然是对土地的敬畏,没有土地的恩赐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在祭祀中,除了敬畏,更有对土地的感恩。这块土地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春种秋收,只要你耕耘播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定有收获。你越是勤奋,土地就回馈你越多。它不仅给我们生活的物质,它更教会我们生活的道理:人勤地不懒,黄土变成金。

清代之前,各地的土地公庙稍大的也仅有一米多高。有的土地公庙连房子都算不上,三块石板作墙,一块石板盖顶就成了土地公的宫庙,土地公的神位就直接安放在地面。

在郊外,连小屋、神龛都不要,用几块砖头一搭,或者竖一块石板,甚至在岩石上或刻或写上“后土”、“司土”两个字,就可以请到土地公来充当保护神了。

但也有例外。在厦门岛,清代就曾建成一座规模稍大的土地公庙。这座土地公庙位于今开元路与开平路交会处。开元路土堆巷至开平路、二王街一带原称岐山,地势较高。清初以前海水可涨到岐山的山坡下。闽南称山坡为“崎”,山坡与海面交界处就成了“崎尾”。以旧厦门城为中心,“崎尾”靠近厦门城的一面为前,远离厦门城的一面为后,故开元路与开平路交会处附近就得名“后崎尾”。据传,后崎尾宋代就开始供奉土地公,清代施琅之后,以后崎尾土地公“护国助战”显灵为由,捐俸重建,俗称“土地公祖”。

土地公在闽南和台湾,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无事不在,闽南民俗中一年到头祭祀土地公的日子,几乎不可胜数。最普遍的就是作牙。

民间以农历每月初二、十六“作祃牙”,简称“作牙”。明清之后,土地公兼有财神的职能,每月初二、十六“作牙”也成为商家祭祀土地公的习俗。

二月初二传为土地公的生日,也是“头牙”。民间有“作牙早,发财早”的谚语,故很多人二月初一子时一到就开始做“头牙”,同时也为土地公庆生。这时闽南海蛎正是成熟肥美的时候,传说土地公十分喜爱吃海蛎,因此普通人家做头牙常以海蛎面线、海蛎汤、海蛎煎、海蛎粥作为祭品。

之后,每个月的初二、十六商家一定要祭祀土地公,然后以祭品来犒劳伙计。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打工的伙计也只有在这时才能改善伙食。因此人人对土地公都心存感念之心,把伙食的改善视为土地公的庇佑。

农历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牙祭日子,称“尾牙”。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办酒席祭祀土地公,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农业收成和事业生意的庇佑。有些地方还在门口供五味碗(日常饭菜),祭“地基主”(宅基地最先的主人),祭后烧银纸,然后一家团圆就食,称“食尾牙”。

这天,闽南和台湾不少地方有吃薄饼(润饼)的食俗。商铺视土地公为商家的保护神,除了每个牙日要摆供祀土地公外,尾牙这日为求土地公保佑新年利市,比一般住家更为重视,要置办酒席敬祀土地公和财神,祭后设宴犒劳雇员,并在尾牙酒席上给雇员分发红包,感谢一年来雇员们的辛劳。

“尾牙”不仅是商人的重要节日,更是打工者的生死关头。过去店主对来年雇员的去留在尾牙酒席上有所暗示,其一是酒席上的整鸡或全鱼的头对准哪一位雇员,则他来年将被解聘。如果全部留用,鸡头和鱼头就对着店主。其二是有些地方(如漳州等地),在店员就席时座前的筷子头朝里放,则表示来年不再雇佣,筷子头朝外放,则表示继续留用。其三是在发红包时每人一个红包,如果店主给你两个红包,则表示来年你将被解雇。

闽南的水稻一季两熟,农历六月早稻登场,六月初六乡间也有祭土地的习俗。不过大多选在六月十五过“半年节”,用新米磨浆搓汤圆称“半年圆”,用来祭祀土地公和祖先,表示感恩报本之心。

每年的八月十五,据说是土地公的生日。这时一年的收成已成定局,丰收在望。所谓“春祈秋报”,就要以丰盛的祭品来答谢土地公。此时闽南的芋头、地瓜已经收成,马上就要开始收割水稻,正好有一段空闲,又恰逢中秋团圆,所以八月十五的土地公生在闽南就演化为社火,即请戏演谢神明、阵头踩街十分热闹。八月十五以地瓜、芋头祭祀土地公也成为闽南的习俗。

仙岳山位于厦门岛中部,山上的半山土地公庙相传从宋代开始就香火极盛。改革开放后湖里是厦门特区最早的发祥地,台商云集,推动了土地公庙的鼎盛。从2008年到2012年短短五年间,厦门市湖里区举办和推动举办了五次影响海峡两岸和东南亚的“福德文化节”,极大地扩展了福德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两岸福德文化的交流合作,也使得仙岳山福德信俗得到了极为广泛和深入的传承与发展。

上一篇:人人皆媒介的时代,故事会变成什么模样? 下一篇:不能下班是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