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存话费送的不一定是礼

时间:2022-08-09 12:10:22

赠品等于没保修

各大电信运营商之所以送礼不断,无非是在笼络老客户,争取新客户,而存话费送礼品的活动最立竿见影。包括街头巷尾的小门市或者大型超市的一个小角落,都能看到存话费送礼品的身影。例如预存150元话费,便可获赠价值150元的电饼铛;预存300元话费,便可获赠价值300元的电压力锅等等活动层出不穷。

不过需要注意,这些存话费送的赠品虽然种类繁多,但却几乎都是不知名品牌的山寨产品。据记者实地调查,预存了150元话费,将获赠价值150元的电饼铛。等交完钱拿到赠品即将离开的时候,才想起电饼铛保修问题。于是咨询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没有保修。经过几番交涉,商家才给开了一张信誉卡,并且只答应保修一个月。如此看来,就连商家自己都对山寨产品的质量没有信心。期间商家还向记者表示,白得一个赠品就不错了,言外之意就是赠品就别要求那么多了。不但是商家,就连一些消费者也是这个想法。但是逆向思维一下,赠品的质量就应该没保障吗?电器万一出了故障,危及到人身安全,谁负责?

当天回到家后,记者查找了一下山寨电饼铛的批发价(阿里巴巴)。万万没想到,号称价值150元的电饼铛,批发价竟然可以低至55元。相比正规品牌的电饼铛批发价整整便宜了一半,可见其利润的丰厚程度。

除此之外,部分商家在客户存话费的时候,还会进行一次神秘操作。那就是拿走客户的手机,并在接收一个短信后,在纸上记下一组数字,然后就立刻把短信删掉。记者调查了很多用户都碰到过类似情况,一名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玄机,这其实是有些存话费送礼品的背后是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存话费送超市购物卡”活动。查看客户短信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运营商发送的超市购物卡密码拿走了。所以说,客户最终得到的是山寨品牌的赠品,而商家得到的则是几乎等同于现金的超市购物卡,并从中赚取差价。

送手机瞬间变“山寨”

除了赠品之外,存话费送手机也是运营商推出的比较普遍的促销活动。比较知名的就是中国联通早年间推出的存话费送iPhone手机的活动,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为了吸引消费者,并赚取差价,不良商家开始在这一领域动起了歪脑筋。最常见的就是把套餐里的品牌手机拿出来,之后再换成一个山寨手机。这样一来,就可以从中赚取差价。在这里,有一个行话叫作“拆包”。其实就是把品牌手机的串码刷入到山寨手机当中。这样一来,运营商就无法识别出品牌手机已经被偷梁换柱,而消费者则更是被蒙在了鼓里。

目前来看,这种销售山寨手机的做法主要出现在户外的流动摊点,至于门市则很少见到。所以说,广大读者尽量避免流动摊点即可。

存话费送话费更费劲

还有一种是存话费送话费活动,很受到商务人士欢迎。因为此类人群的话费高,并且每个月的话费也可以轻松超过运营商规定的最低消费,所以绝对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然而上述这类活动,有些其实是存话费送手机“拆包”出来的话费,所以根本无法出具发票。以记者的朋友张先生为例,就参加过存240元赠400元的促销活动,等到交了240元,促销业务办妥之后,商家却无法提供发票,只能提供收据。询问其缘由,对方也不隐瞒,直接说是“拆包”出来的话费。至于发票,已经被购买拆包手机的客户拿走了,不但无法开出400元的发票,就连240元的发票也开不出来。如此一来,张先生可谓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没有发票,就无法报销话费,反倒很麻烦。

赠礼并非适合所有人

目前市面上存话费送手机的活动非常多,而且赠送安卓智能手机越来越多。这个活动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礼”并非适合所有人。

刘先生向记者提到了一个近期看到的存399元赠送酷派8050手机的活动。这个手机办理成功后立即返还39元,剩余360元,则分15个月返,每月返还24元,每月最低消费为40元。刘先生的父母对这个活动非常中意,但是精明的刘先生经过琢磨,认为这项活动对于长期在家中的老年消费者并不适合。

例如他父母家里有宅电,所以每个月话费只有10元钱。如果没办理这个活动,那么15个月的话费就是10元×15个月=150元。如果办理了这个活动,40元×15个月=600元。也就是说,如果是老年消费者群体参加活动,相当于话费600元-150元=450元购买了这款低端智能手机,比起零售版的售价还贵了一百多元,反倒不是很划算。

除此之外,运营商对智能手机还会要求机卡至少每个月产生5M流量,这对很多老年人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刘先生的父母都是老花眼,平日看短信都费劲,对于手机QQ和微博更是一窍不通,根本没有手机上网需求。

而刘先生表示,他父母说商家在跟他们介绍活动内容的时候根本没有提过什么流量的事情。但如果这些老人参加了活动,每个月又达不到运营商的苛刻要求,理应到账的话费返还或许就会戛然而止了。

“馅饼”没有免费的

谁都知道“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的,运行商的“礼”也绝不是轻易送出的。虽然那些宣传彩页上将“送礼”、“免费”等关键词刻意展现给消费者,但其实在礼品没送之前,运营商们早把盈利多少计算在前面了。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消费者在接受“礼品”之前要与运营商签订一份协议合同,内容一般是履行合同日期以及每月返话费的明细。然而在这个合同期内,无论你能否打完规定的话费都要将钱乖乖地交给运营商,并且号码在合同期内无法过户、停机等等(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虽然在存话费之后得到了馈赠礼品以及每月返还话费,看似实惠,实则进入了一个消费者怪圈。

上面提到的存话费送手机,这类“馅饼”即使送的不是山寨机,同样也会难以“下咽”。因为这类送手机的活动中,运营商和消费者签署的协议合同中都有个最低消费,例如每月最低消费为100元,但这个月只消费了90元话费,运营商依然会按照最低消费扣费。很多消费者在这类活动中往往没有考虑自己是否能够达到最低消费,而眼睛只盯着白送的手机,殊不知日后这份看似美味的“馅饼”会如鲠在喉。

所以这类活动的协议合同上绑定套餐的种种要求才是关键,否则再智能的手机用起来也别扭。

记者后话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运营商推出的促销活动越来越多。应该说促销活动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有些确实能够惠及消费者。但是这些活动在一些中小商的操控下逐级“变味”,拼价格、拼实惠、抢客户的同时,服务质量也在逐渐下滑。存话费送礼本身是活动的亮点,但同时也成为不良商家赚利的漏洞,他们抓住消费者喜欢实惠的心理,用“礼品”转移了用户的视线,并将一些小伎俩神不知鬼不觉地埋下了伏笔。

我们建议消费者一定要参加正规商的相关活动,并详细询问最低消费、话费返还、每月流量等信息,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赠品永远是锦上添花,合理消费才是最终的实质。

上一篇:加拿大魁北克 零下30度的冰雪酷体验 下一篇:定位快慢为哪般 GPS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