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探讨

时间:2022-08-09 10:33:56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作为世界范围发生的疾病,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发展,对其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副猪嗜血杆菌菌株中1、5、10、12、13和14型菌株毒力较强,2、4、15型菌株毒力中等,8型菌株毒力较弱。4、5、13型菌株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流行,由于在实际生产上常发生灭活疫苗免疫失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副猪嗜血杆菌疾病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预防与免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为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寡肽A蛋白;抗生素;免疫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1)10-0021-03

在1910年由Gl?]sser[1]首次报道了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与猪的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之间的联系。这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即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suis,HPS)。由于是由格勒塞尔首次发现,所以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又称格勒塞尔氏病,这是一种泛嗜性细菌性传染病。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或其他卟啉类物质)[2],但该菌的生长必须要有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3]。

1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菌株间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就目前的数据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15个血清型[4],其中4、5、13型菌株在大多数的国家流行,还有许多分离株没有血清型(表1)。现在主要是通过指纹图谱技术(ERIC-PCR)来鉴定各菌株之间的差异。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即使在健康猪的上呼吸道、鼻分泌物中往往也能分离到HPS[5]。在哺乳期和保育期的仔猪对副猪嗜血杆菌很敏感,很容易受到感染,仔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后即表现临床病变特征。特别是在生产中将不同来源的仔猪混在一起饲养时感染比较严重。因此,生产中要控制住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具有很大难度的。

副猪嗜血杆菌也能从患肺炎猪的肺脏中分离出,但在正常的猪肺脏中通常分离不到该菌。

该菌为呼吸道继发感染性细菌,通常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继发感染。在感染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疫病之后,也常见副猪嗜血杆菌的发生。在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猪肺中检出率达到了62.4%。近年来,在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流感和肺炎支原体的病猪中分离HPS的机会在增加。在应激发生时(如断奶、转群、长途运输)带菌猪会造成病原扩散。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发生浆膜炎的猪上很难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但从患浆膜炎猪上分离出的菌株,各血清型之间有着明显联系[6-8]。研究表明,相同的血清型有时对猪的毒力影响是不同的,这表明存在着血清型之外的因子造成了菌株的毒力差异。

2发病机理

经过鼻腔内人工感染的猪在感染12h后即可从鼻腔和气管中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在36h后即可从血液中分离到该菌,在36~108h后可从组织中分离到该菌[9]。经常在感染HPS的上呼吸道中能够分离到败血性波氏杆菌。

3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后表现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在许多组织器官的血管中和气管上都表现出纤维蛋白性血栓;在感染组织的表面繁殖,能够引发典型的脓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心包炎、关节炎、腹膜炎和脑膜炎,其中以心包炎和胸膜炎的发生率最高;死于该病的猪,体表常见大面积瘀血,病情严重的病猪四肢末端、耳部和胸背部皮肤会呈现出蓝紫色;急性死亡的猪一般是由内毒素引起的,通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肺炎症状也一般不明显。

在临床上,笔者亲历过多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的诊断与病理解剖。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消瘦,呼吸困难,皮肤瘀血,耳部、腹下部和四肢部皮肤呈紫红色。皮肤发绀,病猪精神沉郁。解剖见胸腔积有大量淡红色渗出液,心包被且胀大,心包内积聚有大量淡黄色液体。心外膜上有大量纤维素附着(图1)。肺脏瘀血、水肿,有大面积炎性病灶,肺浆膜有纤维素附着(图2)。有较多腹水,胃肠浆膜表面被覆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质。有关节炎,切开后有大量淡黄色液体流出。脑水肿,有充血点。

4诊断与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发生后在临床上要和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支原体性关节炎等疾病做鉴别诊断。该病与猪链球菌病单凭肉眼和经验是很难区分的,因为两者之间的临床症状极其相似。西方比较流行通过早期隔离断奶来控制该病,但是实践表明其效果不佳,不良的管理、卫生以及不良的营养都是HPS感染的诱因。所以应把重点放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营养水平的提高上。具体做法如:减少产房和保育室的贼风,加强保温和通风,确保饲料没有被霉菌毒素污染,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加强猪场消毒工作,每日卫生打扫到位等。另外,其他疾病的发生(如PRRS、PCVAD)也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抗生素对于HPS严重感染的猪基本没有任何的效果[10-12],抗生素的运用只能是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早期。值得一提的是,青霉素、头孢、恩诺沙星等都是对其敏感的药物,但使用前最好要做药敏试验。

5预防与免疫

仔猪在1周龄前鼻黏膜就可能感染有副猪嗜血杆菌,因而仅仅通过早期断奶来消除该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免疫后备母猪可使母源抗体至少保护仔猪4周左右,这时再用含有相同血清型的灭活疫苗激发小猪的免疫力[13],这样较为有效。由于该病属于败血性疾病,猪身上常出现紫色斑块,这是典型的败血症状,所以抗体很可能是保护性免疫的主要因素。

免疫母猪可以降低仔猪全身感染的风险。PRRS感染能够导致该病引发全身性感染,所以在感染该病的病猪表现为全身性感染时,要考虑是否同时感染了PRRS。注射疫苗的目的是要产生交叉免疫保护,交叉性免疫保护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免疫的效果。所以免疫接种的关键是要考虑各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性。

灭活疫苗在交叉保护性上效果有限,原因可能是在外体培养时关键的独立因子没有完全表达出来,而细菌在生物体内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具有广泛保护性毒力蛋白的因子。菌体外膜铁蛋白、外膜蛋白、类菌毛结构、囊膜、核酸酶以及与毒力相关的标记物都是保护性抗原因子。如果疫苗中含这些因子多的话,该疫苗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就会更好。

研究还表明,不管感染何种菌株,只要能耐过,该猪都对异源菌株有免疫保护作用。国外已发现有一种能产生广泛交叉免疫力的弱毒突变毒株。从自然感染猪的血清中可检测到抗膜寡肽A蛋白的抗体。寡肽A蛋白是绝大多数致病菌中都共同拥有的一个主要的毒力因子。换句话说只要疫苗中含有的寡肽A蛋白比较多的话,那么交叉免疫保护就比较好。寡肽A蛋白是HPS表达的免疫保护性膜蛋白、感染后能检测得到抗体的主要保护性蛋白。目前国外的一种弱毒活疫苗免疫后可检测到抗体的寡肽A蛋白,而灭活疫苗不能诱导产生寡肽A蛋白的抗体。因此,该弱毒疫苗具有较好的交叉免疫保护性。

6分析

对于目前的副猪嗜血杆菌防治,灭活疫苗虽然安全,但保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存在多个血清型,灭活疫苗对不同血清型的菌株缺乏交叉保护。如果与本地流行的菌株不相同,往往起不到保护作用,造成免疫失败。因此,副猪嗜血杆菌活疫苗的研制是最为理想的疫苗研制方向。据悉,美国NPC公司已成功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活疫苗,效果理想,目前正在国内注册,这为国内防疫该病带来了希望。

大量的生产实际运用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猪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药物治疗基本上起不到作用。猪只治疗只能是在感染的早期才会有治愈的可能性。

7结论

在目前暂时没有副猪嗜血杆菌活疫苗上市的情况下,要成功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5个方面。

(1)减少猪只的应激(断奶、转群、长途运输),在断奶、转群、长途运输等前后增加日粮中多种维生素的含量和添加黄芪多糖,加强消毒,减少外部其他因素的刺激。在应激发生后,强化卫生环境控制,加强猪只营养供给,提高其自身免疫力。

(2)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提高营养供应。具体做法如:减少产房和保育室的贼风,加强保温和通风,确保饲料没有霉菌毒素的污染,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加强猪场消毒工作,每日卫生打扫到位等。

(3)猪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前期治愈可能性很大,后期已基本没有意义。瑞可欣、支原净(Denagard/CTC)、青霉素等都对副猪嗜血杆菌敏感,可以在感染早期使用。

(4)在猪场出现感染肺炎支原体、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之后,要注意副猪嗜血杆菌是否也发生了。如果发生了,要一起进行治疗,切勿大意。单单只针对一种疫病进行防治,结果往往会失败。近年来,猪群暴发的疾病大多为混合感染。这也对疾病诊断及防治提出了巨大挑战。

(5)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存在多个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的菌株缺乏交叉保护,所以,使用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时,只有在本地方流行菌株与疫苗株的血清型一致时,才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GL?SSER K.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schweinseuche mit besonderer Berücksichung ihrer ?tiologie and pathologie[J].Dtsch Tier?]rztl Wschr,1910,18:729-733.

[2]BIBERSTEIN E L,WHITE D C. A proposa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new Haemophilus species[J]. J Med Microbiol,1969,2(1):75-78.

[3]B E斯特劳,S D阿莱尔,W L蒙加林,等.猪病学[M].第八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491-496.

[4]KIELSTEIN P,RAPP-GABRIELSON V J. Designation of 15 serovars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on the basis of immunodiffusion using heat-stable antigen extracts[J]. J Clin Microbiol,1992,30(4):862-865.

[5]BERTSCHINGER H U,NICOD B.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Nasenflora bei Schweinen.Vergleich zwischen SPF-Herden und schwedisch sanierten Herden[J]. Schweiz Arch Tierheilkd,1970,112:493-499.

[6] BAKOS K,NILSSON A,THAL E. Untersuchungen über Haemophilus suis[J]. Nord Vet Med ,1952,4:241-255.

[7]KIELSTEIN P,RA?YBACH A.Serologische typisierung and nachweis immunogener kreuzreaktionen von Haemophilus parasuis(Gl?]ssersche Krankheit)[J]. Monatsh Vetmed,1991,46:586-589.

[8] MOROZUMI T,NICOLET J.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strains[J]. J Clin Microbiol,1986,23(1):138-142.

[9]VAHLE J L,HARNESS J S,ANDREWS J J. Experimental reproduction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infection in swine:clinical,bacteriological,and morphologic findings[J]. J Vet Diagn Invest,1995,7(4):476-480.

[10]MADSEN P. Atypical outbreaks of Gl?]sser’s disease in Danish pig herds[J]. Proc Int Congr pig Vet Soc,1984,8:107.

[11]MENARD J,MOORE C.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Gl?]sser’s disease in SPF pigs[A]. In Proc 21st Annu Meet Am Assoc Swine Pract[C],Denver,1990.187-200.

[12]WISEMAN B,HARRIS D L,GLOCK R D,et al. Management of seedstock that is negative for Haemophilus parasuis[A].In Proc 20th Annu Meet Am Assoc Swine Pract[C],Des Moines,1989.23-25.

[13]SOLANO-AGUILAR GI,PIJOAN C,RAPP-GABRIELSON V,et al. Protective role of maternal antibodies against Haemophilus parasuis infection[J]. Am J Vet Res,1999,60(1):81-87.

上一篇:养殖户如何培育健康鸡群 下一篇: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