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时间:2022-08-09 10:18:48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主要从礼貌原则的提出,研究状况,范畴,及其与合作原则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概述。关键词:礼貌原则;原因;研究;范畴【中图分类号】G6401.礼貌原则提出的原因与言语交际联系密切或影响言语交际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总的来说,人们对格赖斯的"会话含意"学说的评价是肯定的,他们之中有人认为这个学说完成了从意义到含义之间的过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参照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语言学因素,社交文化语用因素的礼貌,礼貌策略自然成了与语言使用,语言理解密切联系的因素。所以需要将人际交往中的"礼貌"与会话含意的讨论结合起来。后来的学者,如布朗,列文森和利奇等人,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相益补的礼貌原则,帮助了"会话含意"学说解答这些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2.对礼貌原则的研究状况在早期,Lakoff对礼貌的关注源于Grice理论对交际中语用歧义解释的无能,为此她努力将礼貌与合作原则结合起来,提出了如下的"语用能力规则",即礼貌策略,它包括两条规则:规则A:要清楚(等同Grice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规则

B:要有礼貌。它包括三条次则:a.别强求对方;b.给对方留有余地;c.让对方感觉友好。当规则A与规则B发生冲突时,牺牲规则A,保全规则B。也就是说,言语交际中信息传递或信息获取的重要性次于双方的人际关系。当然,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以上规则之间的排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Lakoff的价值观值得进一步探索与验证。3.利奇礼貌原则的范畴英国著名学者利奇认为,交际中人们有效地运用语言属于一种修辞现象。修辞的范围十分广泛,可由交际双方相互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准则构成。其中之一就是制约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它包括以下六条准则,每条准则还包括两条次则。

A.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此准则以"听话人"或他人为出发点。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b.尽量让别人多受益。

B.慷慨准则: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a.尽量让自己少受益;b.尽量让自己多吃亏。此准则的受益和受损以"说话人"为出发点,它和以上"得体准则"构成一对姐妹准则。

C.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此准则以"听话人"或他人为出发点,涉及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评价或批评。D.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此准则以"说话人"为出发点,它和"赞誉准则"构成一对姐妹准则。自夸往往是不礼貌的,依次贬低自己会显得更得体,更礼貌。E.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此准则关注的是说话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观点,看法是否一致。F.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此准则和"一致准则"不是一对姐妹准则,但它仍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双方的心理感受。4.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利奇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意"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利奇的话说,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礼貌,按布朗和列文森的解释,是一个面子问题。要给谈话对方留有面子,当然也为了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如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感等。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益补的关系,利奇说的所谓"礼貌原则"援救"合作原则"不外是:礼貌原则可以用来合理地解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什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准则。5.人际修辞原则除礼貌原则外,Leech还提出了如下原则:

a.反讽原则:为了避免直接批评对方,说话人采取说反话的方式。它不违背礼貌原则,但又能让对方推导其中的反讽意味。

b.逗乐原则:为了表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说话人可讲一些明显不真实和明显不礼貌的话语。

c.有趣原则:讲一些不可预知,从而让对方感兴趣的话语。

d.乐观原则:遇事要乐观,因此讲一些正面的话语。

这些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都被Leech统称为"人际修辞原则"。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礼貌原则应该是存在区别的,而非一概而论。Leech提出"礼貌原则"的主要依据是英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它不适宜对不同语言,文化条件下的礼貌现象进行统一解说。比如:英语和汉语之间,英语和日语之间的礼貌差异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Leech提出"礼貌原则"的初衷也是为了"拯救"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补充说明该原则所不能解释的交际现象。同时,以上人际修辞原则不是以广泛的跨文化交际为基础的普通语用原则,因此其广泛性与适宜性值得怀疑以及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1]姜望琪.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孙淑芳.俄语语用学研究概观[J].外语研究,2002(6)[4]王福祥,吴汉樱.欧美、俄罗斯、中国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5]许宏.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的语用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武瑷华.俄语语用学的基本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1(3)[7]周民权.20世纪俄语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幼儿素质教育探析 下一篇:X大学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