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翻译中的主体与客体思维

时间:2022-08-09 07:20:23

解析翻译中的主体与客体思维

摘要:本文基于英美人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而汉民族主体、客体相互浑融的理论,通过实例分析了以英美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对汉译英的影响以及以汉民族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对英译汉的影响,并且分别在两种思维过程中将主体与客体进行比照,目的是让学习者懂得思维差异带来的主客体使用上的差别,鉴别这种差别在译语上的反映,并有意识地区分主客体使译语表达更加纯正地道。

关键词:主体 客体 思维模式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16-02

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翻译出来的句子带有明显中式英语的味道,句子虽然用词无误,语法通顺,但是整体上看与英美人意义表达格格不入,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主客体混淆。因此区分主体与客体,明晰两者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法作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正确鉴别主体与客体并努力做到纯正地道翻译的关键。

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或主体与客体相互浑融,是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必须明确这一差别的存在,否则汉语译成的英语就是中式英语,英语译成的汉语就会带有英语思维的痕迹。

本文以简单明晰的句子为例,以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英译或汉译说明,目的是加深了解和掌握主体与客体在实际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主体与客体

所谓主体(actor)是指行为的施动者,所谓客体(the affected)是动作的承受者。一般来说,主体大多为“人”,客体大多为“物”。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主体也可以是“物”,客体也可以是“人”。无论主体是“人”还是“物”,也无论客体是“物”还是“人”,关键在于是否是动作的施动者还是动作的承受者。我们不能把主语和主体,宾语和客体加以混淆。主体不是主语,客体也不是宾语。因为在英语被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承受者,是客体。主客体的界定在于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

在翻译过程中,要能够鉴别出哪个是主体哪个是客体,并且依据英汉两种语言实时进行主客体切换。英语思维者往往严格区分主客体,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不能浑融的,而我们汉民族对于主客体并不严格区分,因此加深对主客体概念的理解,体会其在遣词造句的作用,认识对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纯正地道语言表达的关键。

翻译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识别和转换,实质上是思维模式的转换。一方面,在汉译英过程中,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是客体对于人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汉民族的思维模式是主体对事物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掌握英美人与汉民族在主体与客体方面的思维差别,鉴别句子中的主体与客体,在翻译过程中回避中式英语,努力实现纯正地道译语表达。

例如: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这句话的英译可以是:译文1:They have got a smart idea;译文2: A smart idea occurred to them;译文1是按照汉语思维方式进行翻译,译文中主体和客体与汉语完全相同;译文2是按照英语思维方式进行翻译,译文中的主体和客体进行了转换,与汉语完恰恰相反,虽然两个译文都可以接受,但实际上译文2才是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

二、汉译英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转换

汉译英过程中,因为英语和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要以英语思维为统领,实时进行主体与客体的转换尤为必要。

例句1:目前她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如果按照汉语思维方式来确定主体和客体的话,“她”是施动者,是主体,“艰难的抉择”是受动者,是客体。那么,就应该翻译成:At present she faces a very difficult decision.

这个译文从语法结构和用词方面来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问题是,译文翻译的思路是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英语的思维方式是事物与人相互作用和影响,调客体作用于主体。汉译英就是要按照英美人而不是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来翻译,因此更为纯正地道的译文应该是:At present a very difficult decision faces her.

例句2:有人来看你。

如果对于主体和客体不假思索和鉴别,极有可能翻译成:Someone comes to see you.

“有人”是主体,“你”是客体。英美人的思路是客体(你)怎么样,“你”有“探望者”。按照这一思维模式,译文应为:You have a visitor. 这里的“visitor”就是“someone”。当然,Someone comes to see you是可接受的译文,但是与You have a visitor相比,不够纯正地道。

例句3:他在最后一刻失去了勇气。

译文:His courage failed him at the last moment.

画线部分分别为主体与客体,但是两种语言对此认识恰好相反。从汉语翻译成英语,主体和客体进行转换,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而不能译成:He failed his courage at the last moment.

三、英译汉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转换

英译汉过程中,要以汉语思维为统领,就是要鉴别是否英语中的客体能否转换为汉语中的主体。

例句1: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译文:我兴奋地说不出话来。

“Excitement”是英语中的主体,而这一主体,即是施动者,是由“事物”来充当的,“me”是客体,即是动作的承受者,是由“人”来充当的。而译文把客体“me”转换成为主体“我”,原句中主体“Excitement”虽然没有转换为汉语中的客体,但却根据汉语表达方式转化为状语。

例句2:When it was his turn to speak, his confidence suddenly deserted him.

译文:轮到他发言时,他突然失去了信心。

从此例句中,人们不难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主体与客体进行了全面转化。英语原句中的主体“his confidence”和客体“him”,分别转换汉语中的主体“他”和客体“信心”。如果坚持主体与客体不变,译成“轮到他发言时,他信心突然离开他”,译文就不能通顺自然。

例句3:Despair seized us as we felt the boat was sinking under us.

译文:感到乘坐的船正在下沉,我们绝望了。

译文中的“我们”是汉语主体,而英语原文中的“us”是客体。原文中的主体“Despair”按照汉语通顺达意的要求,做了调整,转变为谓语。

四、在被动语态中主体与客体的体现

被动语态是以突出客体的结构。英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远远高出汉语,同时汉语的被动语态并不都是又由明确被动意义的词,例如“被”来引导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含蓄和隐晦,往往用“以”“用”“靠”“通过”“由”“加以”“予以”“得到”“(为)…… 所”“之所以”“把”等来表示。

例句1:蒸馏石油时使用鼓泡塔。

译文:A bubble tower is used to distil petroleum.

因为不需要提及主体,所以采用被动语态,因此此句不宜翻译成带有主体的句子:We use a bubble tower to distil petroleum.

例句2. 好像我们不认识。

译文1:I’m afraid we don’t know each other.

译文2:I’m afraid we have been introduced.

译文1中“we”为主体,其翻译认识基于汉语的理解;译文2中“we”是客体,其翻译认识基于英美人出于避免唐突冒犯的礼貌用语。采用的结构是被动语态,把“we”置于客体之中,省略了主体(by somebody)。相比之下,译文1带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的痕迹,而译文2是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或者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以反译法进行翻译:I’m afraid you’re a stranger to me,其中“you”是汉语中的客体,又是英语中的主体。

例句3:每天清扫房间吗?

译文:Is your room cleaned every day?

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按照语境进行,如果只是想要知道是不是每天有人打扫房间的话,那么,强调的是客体,可以采用被动语态来翻译。但是如果受话人有责任和义务每天来打扫房间,就可以视为省略了主语(你或你们),那么译文就应该是:Do you clean your room every day?

五、结语

在汉译英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汉语中的主客体,然后再考虑英语中主客体是否需要调整后进行翻译;同样在英译汉过程中,要找到英语中的客体,分析它是否可以充当汉语中的主体,然后才能进行翻译。

翻译活动离不开翻译理论,更离不开翻译实践。在理论的支撑下,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主客体概念在翻译中的理解、作用和影响,源于不同的思维模式的制约。翻译过程中以主客体实时切换的方式,明确主体与客体概念,掌握英美人与汉民族在主体与客体方面的思维差别,鉴别句子中的主体与客体,在翻译过程中才能做到回避中式英语,努力实现纯正地道译语表达。

从理解主体与客体概念可以洞察英美人与汉民族思维的差,分析主客体思维差异对汉译英以及英译汉的影响,让学习者懂得纯正地道英语表达源于英美人主客体思维,懂得造成中式英语的原因是主客体混淆。

参考文献:

[1]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郝佳,李涛.释意策略在汉语习惯表达语交传中的应用――以总理2016年记者会交传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8).

上一篇:隐喻的主观性及其在政治语篇和文学语篇中使用... 下一篇:全面二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的现状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