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碳产业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2-08-09 05:52:31

节能减碳产业的发展现状

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暖化及气候变迁现象,似乎比过去的预估发生得更快、更显著.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

其背后意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2].

1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节能材料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1.2节能设备及产品业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3]估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4]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一般照明市场主流[5].

1.3系统能源整合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6].

1.4节能减碳认证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14064及14065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GHG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业温室气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Labels)、比较性标章(Comparative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mation-only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1.5碳资产管理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温室气体的管制与交易俨然形成新的探讨热潮。若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间认可的弹性减量机制,自国际上获得资金和技术,进行节能减碳工作,温室气体减量将成为有价值且可交易的资产[7]。碳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潜在效益,以期协助产业开发其在碳市场的潜在价值、规划执行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取得温室气体减排认证(CERs/VERs)以及出售温室气体减排认证等[8]。碳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可包括:国际碳资产交易、碳资产规划等服务项目。国际碳资产交易的部分,可协助业界进行温室气体交易策略,寻找与筛选最合适的减量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协助完成温室气体减量采购协商等服务。此外碳资产规划则包括协助温室气体减量项目方法学撰写、碳市场投资的风险评估,协助进行碳市场开发策略的制订,协助建立关于碳市场的操作能力以及投资咨询至购买CERs的服务等.

2结论鉴于温室效应对于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相当明显,人类开始体会到,唯有确保环境生态资源的稳定,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因此必须同时考虑并选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节能减碳相关产业多属新兴产业,建议负责相关产业发展的政府单位应确实评估节能减碳相关新产业之发展潜力,确定发展对象,擘划出因应节能减碳议题之产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上一篇:评议自查及整改参考 下一篇:亚元合作及中国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