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时间:2022-08-09 05:41:25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摘 要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存在着动机缺乏、强度不足、倾向偏差等问题。教师必须要了解目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 大学生 大学教师 学习动机 激发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学习动机的涵义及功能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模式,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景性学习动机和远景性学习动机,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驱动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具有引发、定向与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功能。

2 教师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优势、特色都集中体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上。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积极的专业情意。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深刻并最有感召力。而激发学生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本就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大学教师有责任了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采取针对性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本研究中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主要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3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学习动机缺乏,强度不足

据相关调查,大学生学习勤奋程度同高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9%,大体相当的占29%,有所下降的占37%,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23%,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45%,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23%,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9%。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仍是应试教育,每一个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上大学,然而从高度紧张的中学生活进入到无忧无压的大学生活后,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很多大学生感到空虚,学习目标模糊,地位不准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3.2 学习动机倾向偏差,个人取向和功利色彩严重

在张小红对800名大学生的随机调查中,排在前五位的学习动机分别为“将来能找到理想工作(85.3%)”、“具备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80.5%)”、“取得一笔奖学金(78.2%)”、“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75.4%)”、“为父母争光(70.6%)”,具有直接性、短期性,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近景性学习动机显著;而体现远景性学习动机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证明我的价值和能力”分别只占49.2%、45.8%。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社会信念的淡化等,主观原因则是大学生本身没有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与认同、对自己的错误认识、错误的成败归因、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等。

4 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的途径

4.1 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王佳权在其硕士论文中,也通过相关数据验证了“正向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呈正相关,负向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呈负相关”的假设。因此,大学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坦诚相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良好关系,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

4.2 培养专业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目标则是指个体从事某项工作想要完成的事情,分为学习目标(掌握目标)、表现目标、回避工作目标和社会目标四种目标导向。罗克等人(Locke & Latham)认为目标能鼓励人们坚持到底,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调动资源和任务的完成,因而目标也是引导和增强学生动机的重要方法之一。因而大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的专业,形成正确的专业认同感,选择正确的目标取向,并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重视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4.3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步源自于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心理学家怀特(White,1959)指出,人有一种探索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会引起个体的好奇行为和探索行为,并表现为求知欲。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将学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

4.4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高自我效能的学习者具有更愿接受挑战、更强的意志、更坚定的信念、更佳的策略运用、更多的努力等学习特征,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在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许多学生尤其是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在学习中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教师可以通过为他们选择难易适合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其次,让他们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使他们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学习的进行。

4.5 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是最有认知性的一派理论。韦伯(B.Weiner,1974,1992)在海德和罗特的基础上提出,个体对成败的原因解释有三个特征: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而归因方式的不同将影响到个体对成败不同的情感反应、期待和所投入的努力程度。一般而言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则可产生自豪感,强化动机,而如果将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大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积极的归因训练,将成败与个人努力程度相关联,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我,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4.6 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因此,正确使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具有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教师可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在学生中创设一种竞争的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在英语教学中,可组织一些演讲比赛,写作竞赛,词汇比赛等一些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7 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大学生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远远不足,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因此,教师应寓教以情,以情促教,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张小红.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3]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5] 万晓红.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益阳师专学报,2002(3).

[6] 王佳权.大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动机极其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微传媒管理对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影响研究 下一篇:浅谈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