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区管理模式下的“90后”大学生干部培养

时间:2022-08-09 04:42:20

跨校区管理模式下的“90后”大学生干部培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校多区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普遍现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校园中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如何保证干部队伍的鲜活性和工作积极性是扼要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就多校区管理模式下“90后”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解决思路。本研究对多校区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校区间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90后”大学生干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30-2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教育部“共建、调整、合并、提高”的方针,我国高等院校进行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随之伴随而来的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为了克服校园面积的不足以及教学设施的落后等问题,纷纷开辟新校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一校两区甚至多区”的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开拓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有效地提升了高校的竞争力,为高校一些实际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积极的解决办法。但因多校区模式办学规模大、校区多、校区距离远等诸多特点,也给高等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干部,他们不但是学校培养的对象,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力量,是教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有效的发挥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发挥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基本上为“90后”。他们有着思想开放,喜欢冒险;成长观念较强,重视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自我意识较强,对未来规划明确等优秀品质。但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合作意识及受挫能力差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在全国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展“90后”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跨校区大学生干部队伍,保证高校各项活动有序地开展,从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一项兼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1 多校区管理模式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

1.1 校区间校园文化氛围差异明显,学生干部发展受限

在高校多校区建设的初期,主校区因为区位优势,学校领导更加重视,配套设施完善,因而校园文化氛围浓郁。而新校区一般坐落于市郊,交通不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甚至常常出现一边建设一边使用的局面,这使得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出现缺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校区建设不断跟进,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甚至优于老校区。加之老校区因面积较小,可容纳的学生数量往往少于新校区,学生资源不断向新校区转移。因而出现新校区校园文化逆袭,超越老校区。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随着曲江校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曲江校园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逸夫科技馆等为学生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硬件保障,加之大一、大二学生这些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均在曲江校区,因而曲江校区校园文化浓郁。在对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金花校区的学生常常感到校园氛围压抑,学生反映“大家都是低着头匆匆忙忙地进行着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校园里没有曲江校区热闹活泼的场面”。因而,学生干部在步入大三年级搬入金花校区后,强烈的校园文化差异落差阻碍了其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原梯队式学生干部培养模式下,学生干部工作产生断层

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社团大都是以纵向梯队和横向分工的形式展开,也就是说,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领导阶层,组成主席团的主要成员,而低年级学生担任干事,高年级学生组织带动低年级学生开展工作。在单校区管理格局下,这种学生干部队伍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发展的相对成熟,内部组织稳定,具备完善的运作系统和活动开展能力。而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将这种格局打断,原本单一校区的优势资源被分散,牢固的管理模式被打破。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除经管、人文学院、艺马克思学院以外,其他学院均为大一、大二学生在曲江校区学习生活,而大三、大四学生则搬至金花校区学习生活。这样,学生组织、社团的主要宣传和活动阵地以及活动的主要参加学生也集中分布在曲江校区。金花校区因为主要是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学生活动寥寥。而学生组织的领导层又主要由大三学生担任,因此,高层学生干部出现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的局面,进一步导致学生干部队伍人员冗杂的情况,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1.3 学生干部分校区现状下,干部间的“传、帮、带”作用减弱

多校区的管理模式下,高低年级以及不同专业学生被分散在不同的校区。学生干部在多校区模式下受制于地理因素的阻隔等,很难形成学生干部之间的良好的“传,帮,带”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干部成长较为缓慢,学生干部在学生中间的号召力不够强,对学生管理的作用不够明显,校区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成长,不利于高校顺利地展开日常工作。在对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干部进行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主席团成员大都为大三学生担任,而他们居住在金花校区,因而学生工作的重头戏落在了只经过一年历练的大二各部长身上。加上两个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主席团只能“遥控”曲江校区的学生工作,亲身的“言传身教”和“现身说法”的机会甚少。曲江校区的学生干部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这不仅耗时,也给学生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1.4 学生干部分校区现状下,高年级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减弱

为高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方便信息资源的获取,高校往往将高年级学生安排在交通便利,行政资源丰富的校区。但环境的改变对高年级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处于对毕业、考研、就业等考虑,以及学习生活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压力,高年级学会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降低,热情减退,出现大批学生干部辞退的情况发生。在访谈中,西安理工大学的部分学生干部反映,就业和考研压力是他们辞退学生干部的主要原因。教师反映,学生的辞职常常使得学生工作失去依托,一些日常工作不能平稳进行。

2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工作的思考

2.1 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校区间资源共享

开辟多种途径,对多校区的学生工作管理资源进行整合。目前的现状是,各个校区间存在资源分配的差异和不平衡,因此,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个校区的特点,坚持相对统一和灵活多样相协调办法,使管理机制更具活力。

对学生干部组织职务进行合理的配置,打破旧的单一式梯队式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干部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例如,在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的管理,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上,应做到思想的真正统一,不同校区学生工作体现出工作的整体思路和核心,以有利于学校整体利益为前提。可根据各个不同校区的特点建设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打破某一个校区资源过于集中的局面,使得各校区活动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另外,在学生工作上,各个校区的学生干部应加大配合力度,严格学生干部的准入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工作经验交流,整合活动资源,共同将学生工作做好。

2.2 促进交流,激活新老学生干部的“传、帮、带”功能

不同校区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新学生干部和老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形成学生干部队伍中的良好氛围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以及各个学院应为各个校区间的学生干部沟通交流提供条件,从制度上和组织上对学生干部沟通提供支持。

例如,定期开展以团队建设或学生活动为主题的有特色的跨校区、跨学院学生干部交流会,邀请不同校区、不同学院的优秀学生干部一起交流,进行工作经验的分享,互相了解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组织不同校区学生干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干部在校园外部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动手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

2.3 利用网络抓手,增强学生干部培养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新时期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载体。“90后”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获取信息方式多样、灵活,对网络的依赖性大。因此可以网络为切入点,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整合校区之间的优势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网络互动,实现学生活动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干部培养提供新的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例如微信、QQ、微博、人人网等资源,提高交流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交流沟通的实效性,发挥自媒体的带动效应,利用新途径促进学生干部的高效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认同,从而带动学生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

2.4 从学生干部角度出发,保证培养队伍的稳定性

学生干部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从学生干部角度出发,探索解决问题新思路。高校可以加大投入完善学生干部培养需要的软件及硬件条件,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固然重要,但“90后”大学生干部利益观更强,目的性更明确,针对“90后”学生干部特点,为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提供物质上的便利条件,如固定的工作场所,经费补贴等。针对高年级学生干部就业和学业压力,在学校评优、研究生保送、就业推荐中给予优秀学生干部以倾斜,保证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作为我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高校的多校区办学解决了以往办学模式下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开辟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要实现各个校区间和谐融洽的发展,应不断探索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新发发。跨校区学生干部的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管理,服务学生,提高效率,不断地更新理念。

参 考 文 献

[1] 岳军.跨校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2007(12):109-111.

[2] 阮方明,刘淑媛.“2+2”跨校区办学模式下高年级学生干部积极性减退现象初探[J].科技信息,2015:247-348.

[3] 蔡旷,黄芳,王吵艳.浅析“90后”大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J].华中人文论丛,2010(1):212-215.

上一篇:Na+/H+逆向转运蛋白与植物耐盐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