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08-08 06:24:39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中仍存在着集群内企业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集群规模偏小,集聚程度相对低,外部环境需要优化,集群内企业创新不够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人手,提出促进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辽宁;产业集群;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9-0036-03

一、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辽宁产业集群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于90年代,其形成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有产业布局形成的围绕国有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聚集的产业集群,以及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

1 从发展阶段看。辽宁产业集群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集群是企业之间自觉组织或有组织的综合体,而不是无组织的混合体。有些地区将产业集群简单地理解为企业的“扎堆”,认为只要通过招商引资,把相类似的企业放在一个区域就是产业集群。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讲,地理自然“扎堆”的或者共享基础设施的若干同类企业,不是界定产业集群的基本标准。产业集群应是能够发挥有机整合’带动及辐射效用的产业聚集体。辽宁产业集群大多只有10-30年的时间,有的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处于成长期,大多数初步完成了产业的集中过程,基本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2 从产业布局看,辽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资源开采及加工业。辽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较丰富,在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船舶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开采加工业等产业具有优势。目前辽宁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围绕地区主导优势产业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如装备制造业最多,达18个,占产业集群总量的36,7%其他产业的集群数量分别为:石化行业5个,冶金行业4个,建材行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6个,海洋产业5个,能源产业4个。

3 从地域分布看,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从历史上看,辽宁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创新、优惠政策等因素,辽宁中东部地区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而辽西部分地区经济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甚至部分地区还未摆脱贫困。由于辽宁中东部地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地域为载体,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使某一产业或某些产业在该地区聚集。同时,企业选址大都选在交通便利、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科技人员多的地区,辽宁中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正是具备这些特点,使中心城市的产业集群明显优于其他地区。辽宁各地产业集群发展很不均衡,有的正处于初始阶段,企业“扎堆”,产业初步集中;有的已经完成了初始阶段,正处于转向成熟阶段,如营口大石桥镁制品产业集群、海城西柳服装产业集群;有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4 从发展模式(或形成过程)看,原有产业集群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集群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辽宁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得益于区位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及国家政策等。从形成过程看,大致有4种类型:

一是“市场型”或独立设计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有传统的手工业背景或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集聚而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独立设计能力,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企业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它的兴起往往与某些区域资源、产业基础、人力资源、传统观念、历史文化积淀等要素紧密联系,如营口大石桥镁制品产业集群、海城西柳服装产业集群等属于此类。

二是“原发型”或非独立设计型产业集群。原有大企业为适应市场、技术的快速变化而实行弹性精专的生产经营模式,自己只从事具有优势的核心技术开发(或制造)、产品设计和营销等方面的业务,把不具成本优势的生产环节分包给中小企业进行生产。辽宁是全国重点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和支柱产业,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吸引诸多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为其提供配套生产和其他服务,继而形成产业集群。如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属于此类。

三是“高科技型”或独立设计智力密集型产业集群。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企业相互之间密切合作,区域内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氛围。如大连软件园区,沈阳东软集团等属于此类。

四是“嵌入型”或引进外资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当地文化、历史、自然禀赋并无直接关系,基本是由于搬迁改造或引进外来投资,在专业化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如沈阳铁西工业园区是最具典型的此类产业集群。

二、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1 集群内企业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辽宁一些产业集群内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表现为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之间产品结构趋同,企业之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关联度低,价值链短,多数企业独立发展,缺乏协作优势,难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优势。如辽宁装备制造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国家划定的装备制造业的全部8大行业,这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但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多是集团组织形式,集团内的企业多以全资、控股为联结纽带,资本利用效率较低,企业集团在组建和管理上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更像一体化程度很强的、具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大企业,企业集团缺乏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这使得为大企业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环境与条件较差。一些大企业没有或少有就近配套企业,经营成本难以降低。如,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提高,也不能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2 集群规模偏小。产业集群平均规模只有30多亿元,有的还不足1亿元,超百亿元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一些产业集群内企业大多起点较低、规模小,很多都是在农村或乡镇发展起来的。一些集群中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如玉石、玛瑙、陶瓷等产业集群,集群内大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档次不高,结果是企业低水平竞争,竞相压价,浪费资源。

3 集聚程度相对低。现代经济学认为。小企业薄弱不是因为小,而是因为孤立,一旦小企业成了群,其整合效用、规模效应、专业化程度、工艺水平等,远远大于“1加1”效果。从产业集群发展过程看,辽宁产业集群的集聚度1985

年是10.72%,1994年是11.11%,2002年是6.06%,2005年是6.96%。总体看产业集聚低,虽然近几年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很低。

4 外部环境需要优化。辽宁产业集群中,高水准规划引导和政策配套不够。一些由地方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疏于管理和引导,导致产业布局零乱,企业间进行低成本竞争;一些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园区建设,由于缺乏清晰的产业定位,往往成为缺少关联企业的“扎堆”之地,未能实现设立时的意图,没有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作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未形成,结果发展缓慢。

5 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不够。总体上看,辽宁省缺乏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缺乏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公共服务设计研发中心,缺乏企业自有的科研力量,缺乏区域创新网络和创新文化,区域优势产业品牌不亮。一些产业集群内企业虽然通过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等不同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了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了集群竞争力。但是,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科技人才较少,缺乏足以保障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和研发力量,造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力量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地域集中度较高,技术层次与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较为相似,又缺乏相应机制和有效法律、法规保障,集群内企业创新存在正外部效应,需要行业的战略规划与统筹协调。

三、加快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 制定辽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一是政府要根据辽宁地区资源状况、区位特点、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情况,以及国内市场趋势,制定具有特色的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规划,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解决产业集群起步阶段那种自发无序的状况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断提高产业层次。二是政府通过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向等宏观政策,影响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使产业集群发展与辽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等有效结合。三是政府建立科学的产业集群统计分析信息体系。科学的产业集群统计分析信息是制定产业集群政策的前提条件。产业集群统计信息应基于集群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即产业的集聚程度。这样,就要研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如要素禀赋、出口状况变动、国内市场竞争力、科学基地效应、龙头制造商、运输成本、市场关联与交易成本等,通过分析可以评价产业集聚的绩效,并制定相应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2 建立社会信任体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或主观上不重视信用的价值,信用意识淡薄,在市场活动中仍有大量失信行为,这些失信行为给企业、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由此,辽宁省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状况,构建政府信用管理制度,逐步向社会开放公共信用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完善违信、失信等不良信用行为的惩罚机制,提高企业与个人的诚信意识;建立信用历史查询与公证体系,完善企业资信认证评估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建立企业信用预警机制,提高识别与防范风险意识,让失信企业无处立足;建立信用管理相关的法规,培育独立的具有公信力的专业中介机构,实施对信用行业的特许经营审批及信用管理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对违规信用管理机构进行查处。

3 完善职业培训机制。由于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滑坡,辽宁原有的工业历史文化底蕴有丧失的趋势,社会文化氛围和职业培训优势不再,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与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建立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完善技术人员流动的良性互动机制。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建立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应用能力。

4 营造创业创新文化氛围。政府要培育创业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氛围。一是增强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意识,形成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二是引导企业树立合作创新意识,使产业集群内企业以非契约的形式开展交易,在一种信赖的气氛中交流和分享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三是营造企业从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氛围,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二)企业层面

1 加强产业集群内的合作关系。产业集群分工协作应该是多层次的,目前,辽宁产业集群多数是小企业的聚集,小企业彼此之间因为某种产品或服务进行分工协作,而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较少。随着产业集群发展成熟。有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可以向更高层次转变,即由小企业集群内的水平分工协作,转变为由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垂直分工协作,且协作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既可以是产品为中心的分工协作,可以是销售为中心的分工协作,可以是原材料供给为中心的分工协作,也可以是承包服务为中心的协作。这种以大企业为中心的企业集群,通过大企业的带动,实现企业集群的升级和产品档次的提高。一是企业间的合作。针对产业集群中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主要集中在纵向工艺分工领域,并以降低生产成本为主,且横向功能分工发育迟缓的现象,加强集群中企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横向功能上的产品联合开发和科研等层次的合作关系,对提升辽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极为重要。二是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三个创新环节之间的沟通,密切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研发能力差、无创品牌冲动、没有或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辽宁一些产业集群发展的障碍。在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上下游之间、配套企业之间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里,配套产品的运输成本低,配套企业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交易风险就很低。如,大石桥镁矿制品、岫岩玉器等产业集群属于此类。但是,一个产品要有持久的竞争力,单靠规模效应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创新能力。一是重视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优化、推进技术进步等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制定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二是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建立研发中心,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路子。培育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企业,使其在产业集群中发挥技术示范、信息扩散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三是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四是要有良好的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政府从社会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的角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鼓励企业立志搞研发、创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3 建立和完善行业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行业性组织,规范同业竞争,维护全行业的整体利益。辽宁产业集群的中介组织现状与当前经济发展不适应,大多数产业集群仅有相关的协会或商会等专业服务性组织,集群中大部分企业与这些组织的联系较少,有联系的主要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加入协会或商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组建方式上应是企业自发建立协会或商会,独立于政府之外,并与政府保持合作关系。要完善协会或商会的服务功能,使其为集群内企业交流信息提供平台,帮助企业互相了解,彼此合作。

参考文献:

[1][8]唐晓华,王伟光,辽宁产业集群:现状、思路与对策[N],辽宁日报,2008-05-26

[2][3][4]黄伟林,余秀江,中小企业群落的内涵及类型研究[J],企业经济,2003,(5)

[5]雷来义,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2008,(5)

[6][7]黄涛,王祥伟辽宁产业集群的演变升级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12)

[9]浙江省统计局,基于自主创新的浙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研究。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立法刍议 下一篇:中国房地产市场管制的原因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