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哲学的视域看当前道德失范现象

时间:2022-08-08 06:09:52

从实践哲学的视域看当前道德失范现象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社会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的现象。笔者认为不应该像道德博弈论、道德爬坡论或滑坡论那样,简单地对此评析,而应该从实践哲学的角度、从人的超越性上加以审视。 一、道德的产生及形成 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向善的行为方式。在中国古代,“道”原意指道路,后来引申为

原则、规范、规律、道理;“德”原意指“目不斜视”,后来引申为端正的思想和品行是事物原本具有的(不加修饰的)属性。将“德”用在人伦关系上,就是指人的本性、品德。所以,在古代道德是指做人、治国应该坚守的规范、品质和应该达到的精神境界。

在当代,道德在一般意义上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1]。它是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的内化规范。所以,道德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当中,自然会发生一些人和人、人和部落以及部落和部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比如人与人之间争抢食物,部落之间争抢地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必须要有一些行为规范。这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条件。

从主观上来看,长期的劳动使人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出现,一方面使人意识到自我及自我的利益与其它社会成员是不同的。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人们就迫切要求以一种行为规范来调解这些矛盾,保护个人利益。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产生会使人意识到:“我”是从芸芸众生中超拨出来的[,!]高级动物,“我”不应该像其它动物一样,行为野蛮粗俗、生活混乱无序,“我”的行为应该是高雅的、有序的、正当的,否则“我”就和其它动物没有区别。这种意识实际上是人对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它使人自觉得规定自己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从而在人的内心中就形成了应然层面的道德感。从这两方面来看,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理性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解决各种利益冲突,于是产生了一些风俗、习惯和原始禁忌。自我意识再进一步发展,一些人便开始运用形象思维,将自己希望出现的好人或与人为善的行为方式,通过编故事、编神话和写史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加以称颂和模仿。这就使人应然层面的道德感不断地得到强化,人的行为便有了自律的特性。后来,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智者或圣人,他们对作品中好人的一些品行和思想观念进行反思概括和提炼,并向全社会进行推广,最初的道德规范就形成了。道德形成的这个过程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2]”当然,在道德推广的过程中,人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私利,道德规范的形成和运用就必然会经历一个反复利益博弈过程,最终才能达到共识。

可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必然会引起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的改变。

二、道德的实践哲学内涵

从表面上来看,道德形成的过程是利益冲突和博弈的产物,但道德不同于一般的行为规范,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外在利益的满足。道德形成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意义系统和价值体系,涉及的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人对自身本质的要求。这是道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人和其它动物一样有物欲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又不同于其它动物。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在满足了基本的物欲需要后,人还要超越这些限制,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这种形而上的超越性,才使人与其它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当自我意识反观到人与其它动物不同时,人为了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就会提出应然层面的要求,即道德。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它“具有价值本体论的意味,是人的存在、生活和行动本身的基本价值维度,具有与人的存在、人生和人的行动相同的哲学特性”[3]。

所以,一般意义上对道德的界定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而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是人类对自我存在问题的根本思考和回应,是人类确认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 方式和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是价值体系的动态呈现,是直接关乎人的价值的规范体系和意义系统,它表现为一种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根源于人们的利益需要,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博弈而达成的行为规范和品质规范。中国古人强调以德化人,其中的“化”就是道德的实践层面,而“化”成的“人”恰恰是一个确定了自我的存在意义和

价值的人。古人对道德的解释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

道德失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规范失约,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我们精神层面的剧烈冲突,是我们内心中的价值体系和存在意义系统被否定、被动摇的表现。它的出现,即源于外在的经济因素,又源于人内在的价值体系和意义系统的失落。

首先,从外在因素来看,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导致了当前道德失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度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时个人的私利被承认,个体的自我意识就会不断地增强。个人意识到自我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人”和“家庭的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人。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击下,人们往往会更加看重个人外在的经济私利的满足,而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注不够。为就使原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这种二元交错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这种负面效应就会加倍放大。这样一系列道德失范的社会现象就出现了。

经济博弈论看到了道德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动态历程,但却仅将道德视为“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试图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和代价,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经济行为”[4]。承前所述,道德规范虽然由经济关系决定,但从更深层次上来说,它源于人对自身本质的需求,是一种关乎存在的意义系统和价值体系。如果道德只是一种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那么它就是一种普通的行为规范,人和其它的动物就没有什么差别。

其次,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内心出现了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的空场。

建国不久,虽然我们形成了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但它不久就被彻底打破了。打破的不仅仅是刚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还包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而当前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一个适应二元交错的经济状况的新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这就使人们内心中出现了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的空场。这样,人们在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的盲目支配下,不知道何去何从。在具体的利益博弈过程中,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计算各种成本。当遵从道德规范的行为成本过高,或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成本较小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无序状态。

对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断定当前的道 德是在爬坡还是在滑坡。因为从动态角度来讲,任何一个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的形成、完善都必须要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期间,道德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曲折,甚至倒退,但是其总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前进的、上升的。传统道德的失范正是利益博弈的表现,这是一个旧的价值观念和意义系统不断被否定的历程,也是一个新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形成的必然历程。

最后,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冲突和一些消极思想影响加剧了道德的失范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使我们吸收到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冲击了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念。特别是西方一些消极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的冲击,加剧了道德失范的现象。

总之,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人们内心价值体系和存在意义系统不断被否定、被动摇的结果和表现,但这也是新的价值体系重新建构的必然历程。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是人存在的基本价值维度,人不可能把道德仅仅当作是一种调节经济关系的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对新的价值体系和新的道德体系的确立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

[3] 何怀宏.人为什么要有道德[J].现代哲学,2003(1).

[4] 申强杰等.论博弈对道德发生发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2.(2).

上一篇:建设和谐社会的四维理论和实践界域 下一篇: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