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8-08 04:49:07

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科技查新服务的历史与现状,并以扬州大学为例,阐述了科技查新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建设思路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科技查新;科技创新;大学图书馆;咨询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24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87-03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Yang Weiping Lv Juan Zhu Shiqing

(Librar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 in China.Taking the case of Yangzhou Universit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achievements of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Besides,it illustrated the challenges university libraries were confronted with on the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 and gave some solutions to them.

〔Key words〕sci-tech novelty search;sci-tech innovation;university library;advisory service

科技查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S&TNS)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专业机构接受查新委托人的委托,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在科技文献检索、分析和咨询的基础上,查证其新颖性,并出据科技查新报告的一项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查新服务为我国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引进技术与设备、成果交易等提供了科学、客观、公正的决策依据[1-3]。

1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颁布实施,专利查新服务首先启动。1987年原国家科委出台《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医药卫生界率先提出科技成果鉴定需要提供科技成果查新报告,随之开展了科技成果查新服务,专利查新报告也列为申报国家发明奖的必备材料。原国家科委1990年10月批准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同时出台了《科技立项和成果评价查新咨询工作暂行规定和一级科技查新咨询资格评审标准》,标志着查新服务机构在我国正式设立。在此基础上,原国家科委分3批认定了国家一级科技查新机构38个。同时,各省(市)也制订相关科技管理规定,将科技查新工作纳入科技管理体系,并认定了一批二级科技查新机构。随后,卫生部、农业部、化工部和教育部等部委相继设立科技查新机构。原国家教委1992年和1995年分2批在直属高校设立了15所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或工作站。由于高校隶属关系的调整,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教育部于2003年重新认定、审批了29所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组织高校申报、评审设立了5批共78所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其中,综合类15所、理工类48所、农学类10所、医学类5所。目前,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布局合理,具有明显的学科与行业特色,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4]。

2 扬州大学科技查新服务的起步与发展

我校科技查新服务工作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整个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2.1 起步阶段(1989-1999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原扬州医学院图书馆与全国同步启动,为校内外开展医学科技成果查新服务,随后原扬州农学院等学院图书馆也开展了相关服务。1992年原在扬6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1998年扬州大学实质性合并,原6个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扬州大学图书馆。1999年有2人经培训获国家级查新员证书,同年开通了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在多校区开展科技查新服务。

2.2 发展阶段(2000-2004年)

2000年扬州大学图书馆设立科技查新站,其工作职责由参考咨询部承担。同年,整合查新队伍,引进数字化资源,包括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资源。查新队伍的组建和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利用为查新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提高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以来,学校进一步重视科技查新服务工作。2007年6月,我校将图书馆查新站更名为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2008年独立设置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查新工作站建设。队伍逐渐壮大,现有持证查新员17人、审核员4人。文献资源不断丰富,现有中外文数据库56个(中文数据库24个、外文数据库33个),开通DIALOG和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2006年,“江苏省“211工程”及重点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总投入1 500万元)的完成,使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规模,文献资源、硬件支撑和软件应用三大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科技查新服务提供了资源和技术保障。2010年12月,经我校申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评审,正式批准在我校设立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

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实践与反思3 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建设思路与成效

3.1 创新体制建设,鼓励优先发展

在现有建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行独立建制、独立核算、查新站负责人负责制。2007年6月,我校将图书馆查新站更名为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其管理挂靠图书馆。2009年8月,以图书馆机构调整和科级干部重新聘任为契机,将原隶属于参考咨询部的科技查新职能独立出来,专设“科技查新工作站”职能部门,设查新员专职岗位,采取本人自愿报名,组织择优聘任方式聘任上岗,进一步加强查新机构建设,鼓励优先发展。

3.2 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查新需求

队伍建设是科技查新的第一要素,我们通过“外引、内培和不断更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先后于2008年、2009年和2011年招聘“外引”博士3名、硕士1名,充实查新队伍的新生力量。其次,加强“内培”,对在职查新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学历或非学历学习提高。近年来已有7名查新员通过在职研究生培养获得硕士学位,有18人通过参加培训获得国家级查新员或审核员证书。现有专职查新员8人、兼职查新员10人、审核员4人。还聘请数名研究生辅助查新,聘请57位学术型教授组成查新咨询专家组接受咨询,初步建成 “科技查新专、兼、辅三级应急保障队伍”,有效地保证大量短期突击性查新业务的顺利完成。

3.3 改进管理模式,提高查新质量

查新质量是科技查新的生命线。要提高查新质量,一是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规范查新流程,实行查新项目一条龙管理,查新员项目负责制,增强查新员的责任意识。(2)根据查新业务周期性集中量大,经常需要加班的特点,在站内实行弹性工作制,提高工作效率。(3)定期业务交流,充分研讨,形成共识,不断提高查新水平。二是加强质量控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实行查新报告站内、外互审制,与兄弟查新机构合作建立互审、机制,确保查新报告质量。(2)严格执行国家查新规范,严格查新流程,统一报告格式要求,结论表述客观、准确、可信。(3)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订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管理办法、质量评价制度、考核指标和奖励办法等15项规章制度,于查新网站,既规范了查新员行为又便于查新委托人了解查新流程,配合完成好查新项目。

3.4 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查新效率

我们依托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苏中地区文献中心,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2006年,通过省、市、校共建,研制开通了“苏中地区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和“扬州大学――扬州市中小企业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2007年,基于网络,采用AJAX+SQL技术自主研制开通了“扬州大学科技查新远程服务平台(http:∥kjcx.yzu.省略/cxztw/default.asp)”,其主要功能包括查新服务信息;查新用户在线委托提交,相关科技资料上传,查新进度适时查询,查新结果下载,查新费用适时查询;查新用户信息反馈;与查新员适时交流;查新委托智能分发与存档;查新报告智能化辅助撰写与存档;查新报告审核;查新档案的管理;查新项目分类统计;查新项目分层次管理等(图1)。查新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查新服务的远程申请提交和查新工作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快捷、优质的科技查新服务,显著提高了查新工作效率[5]。

图1 科技查新远程服务平台构架示意图

3.5 注重对外宣传,增强服务意识

近年来我们重视查新服务的宣传。对内,主动与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学校科研动态,主动为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对外,充分利用已建的科技查新门户网站和业务员主动推介等多种形式宣传查新服务,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及科技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查新需求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宣传,对外查新服务量明显增长,近年来已达60%以上。不仅为校内科研与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服务,而且为地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4 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4.1 关于高校查新机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对高校科技查新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高校查新机构绝大多数挂靠并设立在图书馆,其有利的一面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优势,为校内、外的科技创新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影响因素值得思考与探索,一是为本单位科技查新服务的回避制,二是高校图书馆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体制对查新咨询有偿服务的制约。为克服这些问题,可探索将高校查新机构纳入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参照高校科技企业运作模式,如注册“大学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对校内、外开展科技查新、情报咨询、定题跟踪等科技信息服务,真正实行独立建制、独立管理、独立核算。为充分体现查新服务的公正性,查新服务机构可逐步走向社会化,实现第三方科技新颖性查证。

4.2 关于高校查新队伍建设

查新队伍是提高科技查服务质和量的决定因素。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对科技查新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和满足快速发展的科技新颖性查证需求,应重视查新队伍建设,一是要制订查新队伍建设规划,根据查新机构类型及查新业务专业需求,有计划的引进人才或调整队伍结构。二是实行查新人员准入制,明确查新人员基本条件。例如: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有科学研究经历;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熟练阅读和理解英文专业文献,英语水平测试六级以上;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熟悉文献信息检索、加工、分析与判断等基本技能;爱岗敬业,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等等。三是重视和加强查新人员的在职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查新技能和英语水平的培训。四是建立“专、兼、辅三级应急查新队伍”,应对周期性大量集中查新业务的压力。五是实行岗位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3 关于查新资源建设与共享

查新资源是科技查新服务的基本要素。查新资源健全与否直接关系科技查新的查全率和可信度。查新利用的资源主要是数字化资源(中、外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化文献资源又是查新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目前,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大学向数据商购买文献资源的远程访问使用权,其首次购买和年使用费十分昂贵且逐年增长。所以,大学为保证科技查新服务的正常开展,应根据查新需求制订查新资源建设规划,逐年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查新资源;大学之间可联合采购资源,建立可共享的文献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

4.4 关于科技创新与查新范围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分为3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价值实现。严格意义上说创新不分地区和国界。随着科技发展、国际交流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我国查新界长期延用的科技查新范围(“国内查新”、“国外查新”和“国内外查新”)应有新的认识。目前,对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或科技成果申报等科技管理部门应提出“国内外查新”的要求。应逐步取消“国内查新”和“国外查新”的查新范围限定,统一进行“全球查新”(“国内外查新”),以规范科技新颖性查证的国际化标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推动我国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Li Aiguo.A Kind of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7,33(1):144-148.

[2]谢新洲,李永进.科技查新与创新评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王超,周静,吴东敏.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科技查新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2009,5(53):21-24.

[4]柯妍.科技查新与创新[J].科技智囊,2008:68-73.

[5]杨维平,周玉陶,吕娟,等.大学图书馆面向地方构建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8,28(11):39-41.

上一篇:行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三网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的现状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