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国际联合搜救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08 09:49:30

专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国际联合搜救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东海救助局所属专业救助力量参与国际联合搜救、区域性跨国联合演练等经验,解析参与深远海搜救、大规模海上国际联合搜救、飞行器深海搜寻、客船翻沉等非常规救助任务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预案规范、人才交流、资金筹措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难题 探索建立相应转向预案,借鉴船东油污保险机制、建立大灾保险体系和鼓励民间捐赠等方式确保大规模联合搜救任务的资金渠道,利用大型国企渠道解决搜救力量的后勤保障难题,通过分类培养和人才交流等渠道快速解决专业救助力量短期综合性人才缺乏的局面,为专业救助力量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维护地区海上安全形势稳定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字:专业救助力量 参与国际联合搜救 应对措施和建议

0引 言

近年来,中国专业救助力量相继参与了马航MH370客机搜寻和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练,并与美国海岸警卫队等国外搜救力量进行了多次联合搜救演练。在参与搜救和演练的过程中,专业救助力量面临着体制机制、指挥协调和后勤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阐述了海上国际联合搜救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专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国际联合搜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1 国际海上联合搜救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涉海活动的日益频繁,类似马航MH370失联、韩国“SEWOL”轮翻沉、中国南海大救援和国外撤侨等大规模国际搜救任务日益增多。根据事故险情的发生海域的不同可将海上国际联合搜救的主要形式分为以下三类:

1.1 在中国沿海的国际联合搜救

目前,海上交通、邮轮经济和油气开采等涉海活动日益频繁,受大雾、台风和寒潮等极端天气影响,海上安全存在着一定风险。当我国沿海水域发生大型事故,需要寻求其他国家援助或事故涉及他国国民或财产时,往往邀请或由他国申请进入我国沿海水域进行搜救工作。此时,联合搜救工作由我国搜救主管机构主导控制,其他力量参与配合,因此外国力量的选择、搜救方案的制定、责任区域的划分、停泊港口(锚地)的协调、应急通讯方式等等需要我国搜救主管机关进行明确或协商解决。

1.2 在公海水域的国际联合搜救

当重大海上事故处于非特定国家搜救责任区域或地区的公海海域时,应秉承“时间优先”与“就近方便”相结合的原则,相关搜救机构在接到险情信号后应立即通知最近的国家或地区的搜救主管机构,并设法协调航经该区域的船舶进行搜救工作。

当了解到遇险标的和遇险人员的国籍时,应尽快通知当事国。一国力量或多国力量抵达现场后,因由相关利益方协商明确任务主导国和现场指挥权并及时互相通报相关信息,确保搜救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为提高搜救效率,也需要参与搜救行动的各方力量协调配合。

1.3 在他国水域的国际联合搜救

当一国船舶或飞机等设施和人员在他国水域遇险时,或他国水域发生类似马航MH370或大规模人命遇险等事件时,需要相关国家、事发水域周边国家或具有先进搜救能力的国家参与搜救时,相关搜救力量需要进入他国管辖水域参与搜救工作,此时涉及进入他国管辖水域的申请、力量的准入等诸多事宜。

《1958年公海公约》、《1974 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9 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相关国际公约都对国家间的海上区域性合作、搜救力量的准入、搜救设备的转运和通关以及受到搜救请求时的处置程序等进行了规定或建议。我国《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也对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海上搜救信息互通、力量准入和申请等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作为我国对外联络指挥机构。

但是上述搜救公约限于水面搜救和遇险船舶及船上人员,而对行器落水搜寻、水下搜救及沉船内潜水搜救并不适用,仅可参考其中部分原则。

2 专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国际联合搜救存在的问题

专业救助力量走出国门,参与类似马航“MH370”搜救等海上国际联合搜救工作时面临着体制机制、设备物资和后勤保障等许多问题和不足。

2.1 缺乏畅通高效的国际应急搜救合作机制

目前,我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多家和地区建立了海事磋商机制或搜救协调机制,但由于部分国家还没有加入相关国际公约,受部分家搜救力量薄弱以及地缘军事和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与周边国家还没有建立高效畅通的联合搜救机制。

虽然我国海上搜救预案对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搜救工作进行了部分规定,但在预警预防、信息共享、指挥协调、力量部署和责任划分等方面缺乏具体操作性规定,在搜救任务的具体执行上与欧洲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相比具有一定差距。此外,由于政治经济和技术设备等多方面原因,国际联合应急搜救工作极易受到不准确信息甚至错误信息的干扰影响,导致搜救效率低下。

2.2 缺乏国际应急联合搜救应急预案和操作规范

当前我国与他国或地区签订的搜救合作协议或建立的相关信息互通等机制难以适应陆海空和水下大规模综合应急搜救、多国联合、重大灾害应急搜救合作的实际需要。

由于海上国际联合搜救机制的不健全,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难以建立针对海上联合搜救的专业救助预案和操作规范,致使灾难事故发生后专业救助力量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协调、申请或准备等前期工作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有效的投入搜救工作,更没有成熟的预案和规范指导联合搜救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

2.3 专业救助力量装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救捞事业的投入,相继建造了一批全天候、大功率、具备远洋能力的专业救助打捞船舶,这些船舶在执行海上人命救助、难船拖带和沉船打捞等任务时反应迅速、成效显著,但由于船载直升机还未部署到位,缺乏有效的船机配合,单船水面搜寻进度十分缓慢;专业救助力量在执行深海扫测和大范围海上搜寻等任务时,白天搜寻仍然以望远镜和目视等传统方式为主,缺乏深远海、高精度等高科技水下和水面搜寻设备,暴露出现有搜寻设备的局限性。

上一篇:多式联运:引领物流资源整合与降本增效 下一篇:船舶进出长江口航道突遇能见度不良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