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第三时期”理论与“立三路线”的关系

时间:2022-08-08 08:10:32

试析“第三时期”理论与“立三路线”的关系

摘要:李立三“左”倾错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影响,也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共产国际错误指导的外部因素。其“左”倾错误的推行,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

关键词:“第三时期”理论;李立三;“左”倾错误

中图分类号:D29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241-01

一、“第三时期”理论概述

共产国际在各国共产党中有很高的权威,共产国际“二大”上通过的决议规定,共产国际的“一切决议,所有加入国际的支部都必须执行。”[1]中国共产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错误正是在共产国际“左”倾理论和政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布哈林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第三时期”理论,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政治形势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处于严重危机、无产阶级采取直接革命行动时期;第二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渐趋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复兴时期,也是无产阶级大军几次严重失败所削弱后继续进行自卫斗争的时期;第三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的时期。提纲错误地认为当时正处于第三时期。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左”倾的,对形势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尖锐矛盾形成了“新的革命高潮”和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理论,成为李立三“左”倾冒险的纲领。

二、“第三时期”理论对形成李立三“左”倾路线的影响

1929年,共产国际先后向中共中央发出了四封指示信,第一封信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2],强调“反右倾”斗争,要求中国共产党把右倾作为主要危险,力图改变中共“六大”既反右又反“左”,并主要是反“左”的立场。第二封信是《共产国际执委给中共中央关于农民问题的信》[3],要求中国共产党“六大”改变中立富农的政策为反对富农的政策。第三封信是关于中国工会工作的决议,提出必须实行坚持的斗争,反对党内各种对赤色工会的取消主义倾向。第四封信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出《给中共中央关于改组派和中共任务问题的信》,认为目前中国已进到了深刻的全国危机时期,可以且应当开始用革命方法地主资产阶级联盟的政权,建立苏维埃形式的工农。

1930年春,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李立三在《红旗》上发表了《第三时期与中国革命》、《论革命高潮》等文章,对于“第三时期”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进一步在中国共产党内作了宣传。他强调在分析中国革命形势时应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资本主义是普遍的危机,而不只是在某一国的危机。第二,目前世界的形势要发展成为世界直接革命形势――世界武装暴动的形势”。[4]他认为,在这种全世界普遍的逼进于直接革命的形势之下,对于生长于世界革命的“第三时期”中的中国革命来说,由于国际上矛盾都集中于中国,所以造成中国之一切政治与经济的危机,因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大爆发”。

三、李立三“左”倾路线的表现及其危害

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李立三发表了许多文章,鼓吹“左”倾观点,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他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最终形成了一套“左”倾冒险主义理论,并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李立三“左”倾错误理论及其内容都源于共产国际,主要表现在他对革命形势的“左”倾估计,认为“目前全国危机是在日益深入,而革命新浪潮是在日益开展。”[5]他不承认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认为全国革命形势“都是平衡地向前发展。”[6]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认为“只要有客观的革命条件,革命的主观力量便不成问题。”中国的民主革命将迅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之后,使中国革命遭到严重损失。首先,党在白区的力量被严重削弱。“左”倾冒险主义者不承认敌强我弱是中国革命的客观现实,认为革命的高潮已经逼近我们面前,只要党勇敢地领导群众斗争和城市武装暴动,革命力量就会迅速发展壮大。其次,给红军和苏区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为了配合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形成全国革命高潮的中心,“左”顷机会主义者强令各地红军执行“左”倾冒险计划,仅仅几个月时间,全国红军牺牲数万人,部分根据地也因此而丧失,使革命受到了严重损失。

四、经验教训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己经过去七十年,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重犯类似的倾向性错误。其一,对于正在和即将从事的事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把握。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革命只有理论还不行,它必须要联系实际。其二,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尤其是在革命和事业进行得比较顺利的情况下,都应当随时提醒自己牢记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切不可因为胜利而忘乎所以。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作者简介:宋保傧(1985― ),天津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C].第8.9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2]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略[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C],第2.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3.

[4]共产国际文件汇编[C],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65.

[5]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C].第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C].第9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上一篇:“心理中暑”――夏季高温异常天气对心理健康... 下一篇:论我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