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六)

时间:2022-08-08 06:20:52

八十九、朝天蹬

朝天蹬脚

接前势。左脚以脚跟为力点向上向前蹬去,力求脚跟朝天(亦可用双手将左足向上搬起) (图204)。

说明

1 先师曾云:“提膝便有腿。这是一种腿法。”朝天蹬,原出自“红拳十大盘功”第八盘功朝天蹬势。孙禄堂祖师把此势引进到“三十六手”中,体现了该拳的特点: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精华融为一体。

2 先师晚年,由于年事已高,在演练朝天蹬一式时,只是左脚提膝,左手掌上擎,右手托左手肘尖。左脚膝与右手掌心、左肘尖,“三尖”相对。

3 在先师的再传弟子中,周德良(武术六段,国家级裁判)腿功最好。他曾两次在全国性的武术运动会上表演三十六手。此势动作图即为周德良先生遗照。

技击含义

此式在与人较技而对方欲逃避时,我乘势一脚蹬起,使其到地。此式重在蹬对方头部,极度其凶险,不可轻用。

九十、接膝拗步

1 抱球

接前势,左脚下落,屈膝回收,脚尖自然下垂。两手顺时方向旋转至胸前,两手相抱,手心向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如抱球状(图205)。

2 提膝搂膝

前势不停,提左腿,腿与腰平,同时左手搂膝(手掌平展,手心向下,绕膝画弧)至左胯旁,手心向下,拇指与食指张开,呈半月形,肘尖稍向前方(图206)。

3 跟步发掌

前势不停,左脚上步,右脚跟步,两脚成左丁八步。同时,右手先翻转后由腰经胸部向前推出,成侧立掌,手臂似直非直,似屈非屈(图207)。

说明

1 发掌与跟步要同时进行,发掌时要做到脚踩手发,完整一气,八面支撑。

2 所发之掌为窝形掌,用手掌的小鱼际击人。左手肘尖稍向前方,可以增长支撑之力,也可以防对手的进攻。

技击含义

抱球一为调整姿势,二为蓄势,为下一动作铺垫。左手画弧搂膝是为了化解来敌之手,右手发掌是进攻。

若对方用拳或掌击我胸,我则左手划弧化解,对方后退,我则上前一步,踩其脚板,右手同时镙旋形发掌,击其心口。

九十一、手挥琵琶

动作同十六式(图208)。

九十二、左懒扎衣

1 撵掌

接前势,左脚上前半步,右脚跟步,成三体式步。同时,两手肘关节为轴向左翻转90度,左手在前,掌心向上,右手在后,掌心向下。两手向前撑平,两臂微曲(图209)。

2 穿掌宇手

前势不停,右手从左手臂下穿出,在穿出同时两手变成宇手,右手食指对准左手拇指(图210)。

3 立圆字手

前势不停,一个圆字手,即以两手手腕为轴划一立圆,两手成侧立掌,左掌在上,掌心向右,右掌在下,掌心向左,右手尖紧挨左手掌根,两手含蓄胸前(图211)。

4 跟步按推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小手臂要平,右手尖离左掌根一二寸处,两手要有棚劲。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重心在右脚,坐身塌腰(图212)。

说明

除动作一外,其余均同第四式相应动作。

九十三、右懒扎衣

同第三式(图213、214、215、216)。

九十四、开手

同第五式(图217)。

九十五、台手

同第六式(图218)。

九十六、右单鞭

同第七式,唯方向相反。即右腿屈蹲,左腿微屈(或自然伸直),其余同左单鞭(图219)。

说明

所以为右单鞭是为了便于与下式的“右云手”自然相接。

九十七、右云手

同第四十式,但左右方向相反(图220、221、222)。

九十八、左云手

同第四十式(图223、224、225)。

九十九、高探马

同四十一式,唯“撤步接手”、“虚步劈掌”面向西(图226、227)。

十字蹬腿

1 抱球

接前势,右手内旋,转手心向下;左手外旋,转手心向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心相对,抱在胸前,如抱球状。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摆,两脚成错综八字步。面向西(图228)。

2 踩步盘球

前势不停,两手顺时针方向立圆轮转半圈。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右手在下,手心向上。两手相对,抱于胸前。同时左脚往前迈一步,成错综八字步(图229)。

3 十字蹬腿

前势不停,右手向左臂外穿出,两手成十字手。手心朝内,复转手心向外,两手从胸口横平宛如抹竹杆向左右分开,手臂与肩平。右脚在两手分开之时,提膝蹬脚(图230)。

说明

1 此式又名十字摆莲,原有两掌与右脚也可以相向运行击拍,上刮下扫,疾似风摆荷叶而得名。

2 先师在演练此式时,原有左手在右脚外摆时拍右脚面的动作,现省略。

技击含义

1 盘球动作用法同前。两手分开对方的双臂,提膝蹬向对方的胸肋或头面。

2 若对方左脚前上一步,同时左手向我胸脯推击;我身体稍左转,同时用左手粘对方左腕,用右手粘对方左肘,向左后回领,接着我右手上推对方左臂,同时左腿支撑身体,右脚蹬击对方腹部或膝关节。

3 此式右踢左打,是敌多人之招。腿肢并用,八面支撑,随机施用,不能固执一法。

3 前人有诗云:脚踏十字号五行,随着进退显屈伸。只因及远兼敌众,踢在前阴蹬在胸。

一0一、进步指裆捶

1 践步趟泥

接前势,右脚向前落下,蹲身向前迈三步,前脚脚跟先着地而后脚掌着地,后脚跟先离地而后脚掌向后踏离地面,两脚形成趟泥,至右脚在前(图231)。

2 跟步打捶

接前势,右脚迈出第三步时,左脚跟步,靠右脚胫骨处,成右丁八步。两臂随迈步徐徐下落于两胯旁。同时右手变拳,向前下钻击,如指物状。身体成三折叠形,左手扶右肘内侧,手心向下,目视右手(图232)。

说明

1 指裆捶是太极拳以捶为名“五捶”中的最后一捶,属下路出击之捶。因连续进步以拳直击敌裆,故名“进步指裆捶”。

2 趟泥步(又叫挖地步。它是迷踪拳的基本步法,又是技击性很强的步法。一只脚前迈步,落地,后腿屈膝下蹲,另一只脚同时下踩,用前脚掌向后蹬并向上翻蹶,腿屈膝,脚掌朝上。要求全身放松下沉,重心落在前腿上,后脚掌后蹬、上翻要有力,似在趟泥或挖地)前进,人蹲得很低,像飞鸟从树上束翅往下飞落,嗒、嗒、嗒,趟泥前进。孙禄堂宗师在示范这式时,地上留下了三个深深的脚印,将脚下泥土后蹬上翻经头上方落至身前。而拳形也不是现在的一般拳形,是食指弯曲,大拇指压住食指,中指又紧压大拇指,然后无名指与小指紧曲,形如一个锥子。击出时是螺旋进击,击在对方阴囊上。被击者轻则重伤,重则毙命。先师告诫曰:“此为专击下部之招,也是致命之招,切勿轻用。”

践步(上步践踏)前进三步,也可视场地,前进

五步或七步或九步。

3 身体成三折叠形,臀部要敛,不能撅出。拳谚说:“突臀哈腰,功夫不高。”

技击含义

1 若对方进攻之手,被我握住,或我进攻之手为对方所握,我则向左上方斜挂以化之,同时以右拳击其裆。

2 如我用指裆捶法,手臂被对方捋住并向下捋带时,顺势进步用肩头直奔对方胸部靠击,同时实施搂腿及指裆捶。

3 若我进击对方前胸,对方以右手接我手腕,以左手掩肘以制我,我可顺其掩肘之势。屈肘向左划立圆,自左而下而前,同时进右步,蹲身,反臂由下向上撩击对方裆部。

4 若对方从正面用拳或用脚进攻我,我两手展开,搂拨之,然后矮步前进,击其裆部。

5 前人有诗云:既然狠毒还须快,指着他裆敬一锤。任他铁壁与铜墙,如何强硬莫慌张。提锤直指裆间去,教他倾刻便离阳。

一0二、右懒扎衣

1 撑掌

接前势,身体直起后坐,左脚后撤一步,与右脚成三体式步。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上,左手仍扶右肘内侧,掌心向下,两手向前撑平,两臂微曲(图233)。

2 穿掌字手

前势不停,左手从右手臂下穿出,在穿出同时两手变成字手,左手食指对准右手拇指(图234)。

3 立圆字手

前势不停,一个圆字手,即以两手手腕为轴划一立圆。两手成侧立掌,右掌在上,掌心向左,左掌在下,掌心向右,左手尖紧挨右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图235)。

4 跟步按推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小手臂要平,左手尖离右掌根一至二寸处,两手要有棚劲。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图236)。

一0三、左懒扎衣

同第四式(237、238、239、240)。

一0四、开手

同第五式(图241)。

一0五、合手

动同第六式(图242)。

一0六、单鞭

同第七式(图243)。

一0七、单鞭下势

1 转身按掌(坐步叠掌)

接前势,身体以两脚跟为轴向左转,面向东,重心后移,成右实左虚步。同时,左手略下落成侧立掌,手心向右,眼随左掌前视。右手划弧,落于右腰际,手心朝下(图244)。

2 双推掌左弓步(进步推掌)

前势不停。右手向左推去,与左手成双推掌(两掌侧立)。同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图245)。

3 退步刁手

前势不停。两手往两侧划一弧线,至两胯旁。两手同旋至手心向上,成字刁手,拇指向下,食指向后,中指向内。同时左脚往后移,离右脚后跟寸许,脚尖点地(图246)。

说明

1 这一式在在单鞭之后,身体有下降之意。故名。

2 动作一,右手往下画弧时,要有一股拧劲。左手下落,要有沉劲。要注意松腰展胯。

技击含义

1 与人交手,我双臂被对方握住,无地后退,我即采用下势式,身体往下沉坐,沉肩坠肘,直腕展指,两掌前下推按。若对方又欲擒拿我双腕,我迅即两手往两侧划一弧线,至膝胯旁,以字手化刁来手。若对方进我身,我则以左脚踢其膝关节,或用字手,点刺其胸口。

2 若我坐势下压,对方后撤,我便以两手掌前冲其胸背。

一0八、上步七星

跟步捧掌

接前势,两手变掌从两胯旁,向上、向体前捧起,右掌在外,掌心向左,左掌在内,掌心向右。两腕相交,掌根相靠。两手距胸前约10厘米,目视两手。左脚在两手上起时向前迈一步,右脚跟步,靠向左脚胫骨处,与左脚成丁八步。面向东(图247)。

说明

1 拳家历来称头、肩、肘、手、胯、膝、脚为“七星”。此拳势,两手十字相交,两脚成丁八步,从侧面看,这七个出击点,恰似北斗七星而得名。

2 上步、跟步与两掌相交要一致,上体要直,两肩要平,两膝要屈圆(不能有死角),以增加张力。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但腰部要防止为了保持平衡而僵硬。拳势的整个造型,有点像打足气的皮球,触哪里,哪里就能触发。

技击含义

1 头、肩、肘、手、胯、膝、脚为“七星”,又为“七拳”。太极拳练成后,全身像圆球弹簧,触哪里,哪里就触发。这七拳,任何一拳都能进攻别人。所以此式为进击法,接下势而来。若对方向我进攻,我以下势压其臂。其后撤,我即上步以左臂棚其右臂,同时进步以拳上击其头部。

2 若我以左掌进击对方,被对方抓住手腕,我可用顺化法,顺其势继续向前伸手,同时上右步出右拳,以上步搬拦捶之法,击其胸口或下巴。或者上步用肩靠对方,或用肘击其肋,甚至可用头顶其耳门。总之,“七星”可随机而选用。

3 若对方用右顺拳击我,我以左掌棚化,同时上步用右拳自下而上挑击其下巴,右脚蹬击其膝关节或踩踏其脚面。

一0九、退步跨虎

1 转身摆掌

接前势。右脚后退一步,左脚随之后撤,身体向右转。同时,两手由前向右摆至身体右侧,两手相抱,掌心相对(图248)。

2 虚步搂按

前势不停,身体左转。右手由右胯旁向下、向后、向上,经右侧方向,向左、向前、向下划一立圆,拇指、食指张开,成半月形,按于左膝上方,掌心向下;左手由右胯旁向右、向前、经膝前向左、向后划一平圃,拇指食指张开,成半月形,按于左胯外侧约一寸处,掌心向下。与此同时,左脚后退半步成右实左虚步(图249)。

说明

1 右脚后撤,两手分开,其转身退步之势像跨上虎背,故名。

2 退步、提膝、分掌,三者协调一致。退步则为全身重心移于右脚,要运用脊柱之力,达于两臂,不要只是四肢在运动。左手劲点在虎口,右手劲点在’腕掌。

3 做退步跨虎时,向后退步时注意右脚的落地点,不要踏在一条线上。成退步跨虎式时,上体不可朝右侧倾或后仰、前俯,仍须正直。两掌分开后,两臂要呈弧形,注意两掌不要距离身体太开而形成松散的现象。

技击含义

1 此式与上步七星紧密相连,上步七星为进击法,退步跨虎为退击法。若我以上步七星进击对方,对方横推我肘臂,我即退步,以左手缠捋其左臂,或用采手向左斜上方引领,并以右掌击其小腹。

2 由上步七星式,若对方右脚在前,用双手按来,我急退右脚半步,重心在右腿,同时用两手腕向上下分开,右手腕在其左腕内侧向上棚住,左手向左下方牵其右腕或握住其右腕向左下侧暗施采劲,以牵动其重心,成一跨虎式。

3 太极拳十三法为棚、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本式中的“退”也是一法,退中有进,下采上口,分散对方的力后,右手腕随身稍转动,就能管住对方,发招进击。例如:对方用双手按来,势猛如虎。我将两腕粘接对方两腕,左手往左侧下采,右手往右侧上例,顺势退一步,

使对方来势和全身都落空,我则用左脚踢其小腹,其必倒矣!

一一0、转身摆莲

1 旋手转身

接前势,左脚向右脚外侧盖步,右脚提起,身体向右旋转225度成独立步。同时右手随身体旋转靠贴于右胯侧,手心向内:左手随身体旋转,转手心向上、向前、向右划一平圆,至右胯与右手背相靠,手心向外(图250)。

2 托膝出掌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从右胯侧右腿根部抹至右膝两侧;右脚往后撤一步,两手在右脚后撤之同进向前托掌,两手心向上,两脚成左弓步(图251)。

说明

1 转身摆莲又名转脚摆莲、转角摆莲,两掌与右脚上下相向运行,上击下扫,疾如风摆荷叶而名。

2 先师演练此式原有拍击动作,今省略。

3 此式身体旋转成一平圆,快疾好似旋风。身体要中正,不可倾斜,用劲在下腿而不在脚。故此式主要练腰腿平衡力。

技击含义

1 对方自左侧,用右拳向我击来,我左掌向右掩拦,同时身体右旋,两手按推对方右臂,左腿扫击对方膝部,对方必倒地:若要伤敌,则可摆踢稍高。用脚跟猛踢其裆部。

2 若对方从我右后方击来,我急速向右后转身,左掌拦击之,右掌横击其胸,左腿横扫其腿。若未扫中,可提右膝,击其腹,双手托膝出掌,推倒对万。

3 先师云:“柔腰百折在无骨,撒手全身皆是手。”这是风摆荷叶之妙。前人有诗云:摆连横腿最为精,此处还添一转身。平原扫去英雄倒,转后扑击神鬼惊。连环直打势真凶,双采右臂敌前倾。右转身来急起步,摆连横腿见奇功。

一一一、膏弓射虎

1 坐步收掌

接前势,两手扣掌往下收至两胯旁,同时成后坐步,即左脚前伸,右脚屈膝,重心后坐(图252)。

2 翻掌推按

前势不停,身体成左弓步,同时。两手翻掌,向上向前推按,与肩平(图253)。

说明

1 此式如猎人骑在马上张弓向下射虎,故名。

2 此式运动的关键在于腰。两手扣掌后翻掌向前推按,既要有推劲,又要有按劲;发力时由脚而腰、而手。

3 身体虽前倾,但不失中正。

技击含义

1 此式为乘势冲击法。若对方紧握我两手。我顺势坐步收掌反采其两腕,随即上步翻掌推按其胸脯,用直冲劲将其发出。

2 对方右手自前打来,我双手往右将来手拿住,右脚上步,我双手顺势稍向上提起,以消其力。对方被拿住,必更出力抵抗,欲向后拉,我作弯弓势,并顺其劲向前推按,借其后缩之力,将他射出。

一一二、双擅捶

1 扣掌收步

接前势,两手往下收回至腹部扣掌握拳,拳心向下与脐平,同时左脚收步,与右脚成丁八步(图254)。

2 跟步双撞捶

前势不停,两手成豹拳(拇指内扣,四手指第一节相扣,第二节曲折与手背平),再往前平伸撞击,两拳眼相对,拳背朝上。同时左脚向前半步,右脚跟步靠向左脚胫处,两脚成左丁八步(图255)。

说明

1 双撞捶,又名“双抱捶”、“当头炮”等,为太极五大捶之一。杨式的“双撞捶”是含在“弯弓射虎”中的,但武式与孙式是紧跟“弯弓射虎”而来。双撞捶的大形即为形意的马形,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

2 双撞捶所握之拳型为豹拳:大拇指内扣,其余四手指的中节弯曲与手背平,第一节内扣。着力点在四指中节。

3 “扣掌收步”是为了蓄势,两腿要弯曲,腰下塌,跟步与撞拳一致,脚踩手发,借整体之劲撞击对方。

技击含义

1 “怀抱双捶谁敢进,走遍天下无人拦。”说明了双撞捶的威力。

2 我采住对方两腕后,对方向后挣脱,我即变两手为拳,右脚上半步,乘势撞击对方胸肋。

3 若对方从左侧击来,我将腰向右转,用右臂外旋掩裹,同时进左脚,用左拳击其胸,若对方以右拳格栏,我右拳顺势前击,我两拳可连珠进击,对方无喘息之机也。又如对方将右臂向右推,我顺其来势向右送,即以右拳转至对方右肋下,用腰劲攻之,左拳击其胸或背部。

一一三、双碰撞

翻手双碰撞

接前势,两拳以腕关节为轴外旋,向左右各划一立圆,翻转成拳心向上,两拳轮相碰。身体重心微沉,两脚仍成丁八步(图256)。

说明

这一式是本套路所特有的。

技击含义

紧接双撞捶而来,我打出双撞捶后,对方用双方托住我双拳,我即以双拳以外旋之力化解,并击向对方头肋两侧。

一一四、十字

1 扣步转身

接前势,双拳不变,左脚扣步,身体右转,转至面向南(图257)。

2 退步十字抱掌

前势不停,右脚后退一步,重心落于右脚。同时,两手变掌,交叉相抱于胸前,左掌在外,右掌在内,掌心向内(图258)。

3 虚步十字抱拳

前势不停,双掌变拳往下内旋一圈,交叉相抱于胸前,仍是左拳在外,右拳在内,拳心斜向下,拳眼向内,两肘下沉。同时,左脚提起,以脚根向前着地,成右实左虚步(图259)。

说明

1 两腕交叉于胸前,状如十字,故名。

2 身体右转要自然,虚步时,提顶吊裆,含胸拔背,处处注意平直圆,身体要保持中正安舒。

3 意念在两手掌,劲点在腕处。拳掌翻转手腕要圆活。拳论讲:“手活于腕”。手的技击功能在于腕活。字手的功能之一,就是练活手腕。

技击含义

1 “十字手法变不尽”,本势可守可攻,棚捋挤按采例肘靠八法,横引斜旋,可任意运用。它的基本用法是:若对方用双拳打来,我用双掌自下往上棚如十字,架开其双手。旋则变拳,反击对方,十字手中暗含缠拿手法。

2 若对方坐腿,用两手握住我两手腕向后用采法,我急上右脚一步,同时翻左手掌棚住敌人右腕,右手速即五指并拢向下扣紧,用手背向胸部击去。

3 若对方向我右侧击来,我急右转身,以双碰拳,拦击对方。对方又用双掌向我胸前劈来,我以十字掌架住,双掌变拳往下内旋一圈,以双撞拳击对方头部或胸部。

4 若对方用双手向我胸部推来,我即以两手腕部粘其两手向上挑起,随之再向左右分开来手,此时对方两手被我分开胸部必亮出,我即在胸前两叉,以击其胸部。

一一五、收势

1 退步收手

接前势,两拳变掌,手心向内。同时左脚收回成八字步(图260)。

2 分掌下落

前势不停,两手左右分开,手心向上,落至下腹两侧。同时,右脚以脚前掌为轴,脚跟外撇成扣步(图261)。

3 分掌上托

前势不停,两手向左右两侧分开,手心向上托起。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图262)。

4 抹胡子按掌

前势不停,两手向内至两颊处,手心向内,经口角处徐徐向下,如抹长须状,收到两腿侧,手心向内,手背向外(图263)。

5 还原无极式

前势不停,与抹胡子同时,左脚收回靠向右脚。成八字步,两脚成90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颌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两目微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若处在一种空空洞洞的入静状态。默站一会,让练功所得的功力在全身静静流通,最终收归丹田(图264)。

说明

1 收势位置必须与起始位置相合。俗话说:“会打一条线,不会打一大片。”本套路结构严谨,丝丝入扣,从哪里起必从哪里合。

2 抹胡子这一动作,确证此式是孙禄堂祖师晚年所创。

3 笔者有幸亲睹先师陈健候先生演练此套路结束时,还要走一会趟子,由快到慢,最后才站定,抹胡子,收式。

上一篇:防反擒敌技法 下一篇:武术技击中的距离感和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