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时间:2022-08-08 05:53:23

借东西要还,这是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常理,没什么可说的。但加上“赶紧”这个词儿,就有的说了。

为什么借了人家东西要赶紧还呢?这跟老北京人的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老北京人多住在大杂院里,通常一个院有五六家人家,大的大杂院甚至有几十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会儿,大杂院里的街坊四邻,都走得非常近,就像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一句台词:“有堵墙,是两家人;拆了这堵墙,我们就是一家人。”

正因为如此,街坊之间,借东西是常事儿,而且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都可以借,甚至衣服、鞋帽。

笔者有个发小儿,个头儿胖瘦跟我差不多,他家生活困难,但又爱面儿。我参加工作早,挣钱比他多。他搞对象时,跟女朋友见面儿,身上穿的皮鞋和冬天穿的棉猴、戴的羊剪绒帽子,还有骑的自行车都是跟我借的。当时,这种事儿很正常。

借东西不碍的,关键是借了人家东西要赶紧还,不要等人张口要。老话儿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因为您跟人借的东西,也许是人家手头正在用的,您跟人家借,人家先紧着您用了。就拿前面说的,我那个发小儿跟我借的鞋呀、帽子呀、棉猴呀,也都是我正穿的东西。他借穿,不过是用来做下“道具”,体面一下,给小姑娘留一个好印象,他马上就得还我,不能让我挨冻。

正因为如此,北京人才有了这个老规矩――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当然,这“赶紧”,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人多好忘事,借了人家的东西,用完了,如果不赶紧还,难免就有忘了的时候。

一般来说,跟别人借东西,多是“救急”(急用),用过之后,很容易遗忘,尤其是钱。所以,用过之后要马上还,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后遗症。

不过也有可以借了不还的东西,那借什么东西可以不还呢?

老北京邻里之间,平时过日子,相互之间借点儿东西,是常有的事儿。一般接短儿用的油盐酱醋之类的,用过之后,可以不还。

因为在一个院儿搭街坊住,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些人情儿,以后是有机会还的。再说,这些仨瓜俩枣的东西,也值不了几个钱。

除了这些小小不言的东西之外,还有一样物件,按北京的老规矩,借了以后不用还,那就是煎药用的砂锅。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在老北京,人们身体不合适,不像现在似的到医院看西医,一般是到药铺,找坐堂的中医大夫把脉问诊,开个方子,就手就在药铺把药抓了,回家自己去煎。

煎药得用药锅,老北京的药锅通常是砂锅。这种砂锅外表看上去比较粗糙,并不值钱。

一般家庭,小两口儿,带三四个孩子,年轻力壮的,家里不备煎药的砂锅。孩子有毛病,大夫开了药得回家自己煎,没有砂锅,现买又来不及,只好跟邻居张嘴借。正好邻居李大爷年老多病,家里备着几个砂锅,听说您家孩子有病,人家就拿过一个让您用。

您用李大爷的砂锅,给孩子煎了几剂汤药,孩子吃了以后,病好利落了。这时,您想起这药锅是跟李大爷借的。

怎么办?是还,还是不还?

假如您不懂北京老规矩,可能会觉得药锅是跟李大爷借的,用完了,当然得还给人家。因为北京人有话: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于是,您就把这药锅还给李大爷了。

还可是还了,但,您也许想不到,李大爷当着您的面儿,跟您还是客客气气的,但等您走了,他转过身不定怎么骂您呢!如果李大爷的脾气大,会一抬手,就把这个还回来的药锅给摔了。

为什么老爷子会发这么大的火儿?,就因为您不懂北京老规矩,把药锅还回来了!

敢情还药锅,是老北京人的大忌。老北京人迷信,药锅,是给有病的人煎药用的,您借了药锅,再还回来,就等于把“病”带给人家了,这不是给人添堵吗?您想人家能不跟您急吗?

急是急,但又有口难言。所以,通常北京人是不跟人借药锅的。即便是一时之需,跟人借了,也用不着再还了。这个老规矩,北京人现在还恪守着,所以您最好记着点儿。

上一篇:消解的主体与分裂的社会:《白噪音》中的语言游... 下一篇:车辆通行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