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8 04:50:07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从2008~2012年收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占患者总数的64.10%)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后行双下肢彩超检查证实确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综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178-03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深静脉中的血液无法正常凝结,堵塞管腔,静脉血回流出现障碍,人体下肢较容易出现[1]。相关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险且多变的特点,DVT形成率也较高,发生率高达35%~60%,其中50%的患者无临床症状[2]。我院从2009年1月开始应用综合治疗方法有效的降低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8~2012年收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占患者总数的64.10%)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后行双下肢彩超检查证实确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7.8±14.8)岁;经CT诊断脑干损伤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挫伤10例,硬膜下血肿15例,硬膜外血肿15例。患者的道格拉斯(GSC)评分,3~5分44例,5~8分5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GSC评分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中有开颅指征的及时给予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开颅手术。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功能、持续血氧饱和度的实时监测,预防颅内感染发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给予患者对症的药物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综合治疗。实施方法如下[3]:(1)宣传教育与心理治疗:对于患者家属从入院就对其宣传如何预防DVT的发生,告知其临床表现及后期危害性,协助医护人员尽早发现。由于重型颅脑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有反复,告知家属必要的治疗常识,家属的积极配合与治疗效果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患者所处的病情与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心理指导,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一些手术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以告知其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形成过程,患者术后的长期卧床,直接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流速缓慢;手术造成创伤与组织被破坏导致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液,患者易发生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形成血栓。对于术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需要密切注意观察其病情的变化,一旦发现患者有呼吸困难或血压降低等情况发生,马上使患者处于平卧姿势,给予高浓度吸氧治疗,溶栓期间,肢体经量避免大幅度的活动,不对患肢采取挤压与按摩措施。(2)药物治疗: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溶栓剂的使用、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患者处于急性期可以选用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与尿激酶等方法,配合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持续4~8个月[4]。(3)康复训练治疗:患者体征平稳后,帮助患者做康复运动。踝关节被动运动、挤压腓肠肌、髋与膝关节运动等,引导患者早日下床活动。穿弹力长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挑选松紧合适的长袜,早上穿上,睡前脱下,有助于抬高患者双下肢,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4)饮食与生活治疗:禁烟忌酒,少食高脂与高热食物,以蔬菜水果为主,补充水分,降低血粘稠度。加强营养,术后对患者采取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热量,输液的总量不超过1500mL,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根据患者的意识形态与胃肠功能的变化给予鼻饲饮食或流食。饮食以清淡便于消化的食物为宜,以便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大便的畅通,有效防止便秘时过度用力腹压的增加,减少对于下肢血液循环的影响,穿着要尽量宽松,以避免紧身服装对于腹内压与静脉压的升高影响。手术前后对于患者病床的调节,患者床头抬高约15~30°左右,依据“水向地处流的特点”,患者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得到改善。患者采取卧姿,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层面20~30cm),或床面与患肢夹角为30°。通过使用机械由上向下对患肢采用挤压与按摩的方式,有助于患者下肢的静脉血回流。使用此方法治疗需在发病10d后,若10d使用会导致患者由于机械压迫致使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的栓塞危及生命。(5)保护静脉治疗:提高医护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尽量不要选择下肢,减少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降低对远端与局部血管的损害。患者输液时,加强巡视,及早发现漏液,减少对血管的刺激,防止静脉炎症的发生。两组患者治疗30d后比较治疗效果。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3]

(1)治愈:治疗后患者下肢水肿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后患者下肢水肿症状缓解。(3)无效:治疗后患者下肢水肿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数+有效数)/每组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治疗例数分别为47例与35例,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治疗组患者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及多层实浅教育教学 下一篇:怎样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