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汞矿遗址

时间:2022-08-08 03:34:37

万山汞矿遗址,意义非比寻常。它是一个近千年的大型矿坑遗址,真实再现古代的矿业生产,折射古代科技状况,是研究经济史、科技史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好、规模巨大的汞矿遗址,全国仅此一处,独特而且唯一。它默默无闻地沉睡千年,鲜为人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的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万山汞矿遗址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在世界上,中国的“炼丹术”比其他国家都早。古代的“炼丹”,是想从汞、铅、砷等剧毒矿物中,提炼一种“不死之药”。皇帝想长生不老,提倡炼丹。道家以炼丹为能事,出了葛洪、陶弘景等一批炼制“仙丹”的人。这虽说有些荒诞不经,但却推动了矿产开采、冶炼及化学、医药的发展。中国人很早就认识汞加热后升华的原理,提炼水银、朱砂。中医以水银、朱砂入药,皇帝用丹砂作“御批”。药用丹砂以“辰砂”最为名贵,认为是湖南辰州所产。其实它的原产地在贵州铜仁、万山一带,因为地近湖南,常在辰州集散,故称“辰砂”。明人王士性《黔志》写道:“贵州土产则水银、辰砂、雄黄,……虽曰辰砂,实生贵竹。”

贵州是我国汞矿生产区,储量居全国第一。汉代贵州即产丹砂,少数民族历来都以水银、朱砂作为主要“贡品”。万山汞矿至迟在宋代已经开采,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写道:“(丹砂)颗块佳者为箭镞,结不实者为肺砂,碎则有绿豆,末则为药砂。矿坑有土井、岩井,万山之崖为最。”“仡佬以火攻取,名辰砂”。当时已精于炼汞,“因火而就,或谓砂腹生水银”,名为“粉红水银”。万山是全国最大的汞矿,《明史•食货志》特别注明:“惟贵州大万山有朱银朱砂局。”明代扩大开采,官办场局增至七处。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将螯寨、苏葛捧、大崖土、黄坑等水银朱砂局划归铜仁府。宣德以后,将上述矿坑交大万山长官司经管,以水银、朱砂上贡朝廷。清代允许民间开采,万山有砂厂数家,月产朱砂万斤,陈氏“德镒和”砂场“有锤三十多把”,以十多人组合成“一锤”,由有经验的工头带领开采。

汞在近代工业中的用途日益扩大,列强垂涎贵州汞矿。清末创办的青溪铁厂,因资金紧缺向瑞记洋行贷款,洋行资金来自英法银行。后来洋商将借款改为股金,控制青溪铁厂。他们无心经营铁厂,便以还债要挟,租借万山矿区,取得大小二洞、猪槽洞、苕窑洞、张家湾等处开采权,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立“英法水银公司”。公司用近代方法进行开采,“以机器锥孔,炸药轰山,每点钟可放五十炮”,效率较土法增加数十倍。经过10年掠夺性的开采,生产水银700余吨,获利400多万元。民国年间有5家私商继续开采,后来为资源委员会汞业管理处垄断。近千年的开采,“洞老山空”,万山汞矿成了历史遗迹。

汞矿遗址,在万山城北仙人洞内。遗址规模宏大、气势逼人,大体分为上、中、下三层。坑道纵横交错,枝蔓横生,形成巨大的网络,被称为“地下万里隧道”,令人惊心动魂,心灵震撼。采砂依矿脉凿井,平行而入的称为“■”,直而高者称为“天平”,坠而斜者称为“牛吸水”。掘井极为艰难,土质松软者可用镐、锄开挖,遇石则用斧劈,若是岩石坚硬便积柴焚烧,使岩石破裂,谓之“爆火裂石法”。走进矿坑,壁上满目■■,硕大的疤痕,就是当年“以火攻石”的印记。每掘进一步,都必须用木料和幕板支撑,以防矿坑崩塌。洞内留下许多标记,标明矿床及掘进方向,并使矿工在漆黑、幽深的洞中不致迷途。

采砂“体验其影”,凭经验寻找矿脉,发现好矿“如追亡子”,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矿工以灯火照明,使用土箕、锤、凿、斧、■挖矿。蛇行匍匐,夜以继日,不顾艰辛疲劳和安全。将矿砂背荷而出,投入水中淘选,然后用囊滤干。提炼水银用灶和釜,将矿砂分层堆于灶上,中心凹而周围凸起,然后以釜覆盖,用盐泥涂其缝以免汞气溢出。煅烧一个昼夜,汞升华至釜腹中,于是成为“滴漾悬珠,晃漾璀璨”的水银。汞有剧毒,开釜时匠人必须口含药汁,以防毒气伤人。英法水银公司采用的新方法主要是用于开采,炼汞设备改进不大,现在还保存着当年国外引进的若干机器设备,记录这段历史。

上一篇:三句民谣――话说贵阳(之一) 下一篇:山水贵阳中的历史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