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导向

时间:2022-09-01 04:44:52

确立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导向

“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吹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嘹亮号角。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历史性跨越,应当牢固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以生态现代化为长远发展目标,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产业发展长期构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有效开发利用特色优势资源,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协调加速发展的贵州现代化道路。

坚持走绿色工业化

绿色农业化道路

分析形势,贵州将长期在全国经济中承担“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基本功能,能矿产业仍是具有比较优势且一时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必须坚持在集约发展上下功夫,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管理和提高质量及效益,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能矿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把增量优化作为促进能矿产业调整提高的关键,进一步提高能矿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准入标准,做好“限”字文章,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规模效益;鼓励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原材料精深加工业,降低能耗物耗,延伸产业增值链。另一方面,要把存量改造作为提升传统产业水平的重点,大力做好“压”字文章,淘汰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的落后生产能力,鼓励优势企业扩张,促进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发挥规模效应。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努力做好“改”字文章,加大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存量的技术改造提升和管理创新力度,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全面提升能矿产业水平。贵州财政穷,百姓穷,面临双增收的巨大压力。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大力发展富民强省产业。贵州“两烟一酒”优势突出,是既富民又富政的强省产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既是促就业助增收的富民产业,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兴黔产业。应着力由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着力实现“黔酒”振兴。重点要瞄准贵广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通达目的地特别是沿海和港澳市场发展外向型特色精品绿色产业,做强草地生态畜牧业、反季节蔬菜水果业、有机茶产业、有机粮油产业和中药业。应充分利用我省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以及能矿等特色优势资源的良好组合优势,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重点,着力推进旅游产业腾飞,整体综合开发贵州特色优势资源。如制定能矿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发展的规划,把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建成工业旅游区,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接续支柱产业。

坚持走绿色城镇化

知识化道路

贵州要摆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求发展的状况,只有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促进发展;只有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不断成长,才能在能矿等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以外形成新的经济支柱。应坚持动态分析排队经济产业,分类制定支柱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每5―10年集中力量重点培育2―3个优势主导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未来产业成为优势主导产业。重点要进一步细化完善举全省之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政策体系,真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别应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精品特色农业,创新管理技术推进工业和服务业提速增效,支持技术研发和风险投资促进气候、生物资源开发等未来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目前,贵州优势资源条块分割、国有大企业与地方发展分离、各行政区域间产业布局趋同或冲突等问题比较突出,削弱了整体竞争实力。应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坚持走产业布局区域化集群化的道路,推动区域功能与产业布局协调统一,促进区域、部门利益协调,减少各地各部门竞相以垄断资源、消耗资源寻求局部利益和局部发展的现象发生,促进城乡、区域、地企间协调互动和谐发展。当前,应以实现“建设贵阳城市经济圈、毕水兴经济带、黔北综合经济区、东南部特色经济区”经济区域布局新构想、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重点,着力探索建立行政区域内和区域间统筹协调发展、利益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我省区域经济布局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区域集聚,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推动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作者单位:省委政策研究室)

上一篇:刘自力:塑造文化品牌再铸黔酒辉煌 下一篇:两会代表委员眼中的“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