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 合理想象

时间:2022-08-08 02:56:52

教材简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阅读专题是“观察与发现”,《古诗两首》是这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之所以写得生动、形象,缘于作者的仔细观察与合理想象。其中,《题西林壁》不仅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还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景象,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后两句寓哲理于写景中,被后人广泛传诵。

设计理念:古诗时空跨度大,意蕴深沉,语言精炼含蓄,学生难以读懂,教学时应紧扣“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采取读悟结合、层层推进的方式,分别抓住“各不同”和“游”字,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诗人对话,于诗句的字里行间,深入品味、想象、思考,欣赏诗中景,领会句中理,感悟作者情。

教学目标:

1?郾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郾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查阅并交流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诗激趣,入境揭题

同学们,我们来吟诵几首古诗。(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游子吟》《静夜思》等古诗,组织学生吟诵。)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吟诵,我仿佛看到了奔腾飞泻的庐山瀑布,看到在灯下匆匆赶做游子衣的慈母,看到月夜思乡难眠的李白……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浓浓的情,有的诗还常常含有深刻的哲理。今天,让我去发现宋代的两位诗人诗中的画,诗中的情,诗中的理。(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简介背景,理解题意

1?郾简介背景导入:1084年,苏轼再次被贬降官职,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游览庐山,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最后一首是《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2?郾理解题意。这里的“题”是什么意思?(书写,题写。)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学生说题意)。苏轼为什么要把这首诗写在西林寺的墙上呢?(如果学生没提到“题壁诗”,教师再补充介绍。)

三、通读全诗,扣题切入

1?郾通读全诗。我们也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个字音,在该停顿的地方画“/”。指名按画出的停顿读诗;齐声诵读这首诗。

2?郾扣题切入。本单元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在这首诗中作者观察了什么?(庐山。)哪一个词概括了作者的发现?(各不同。)

四、研读诗画,感悟诗情

1?郾从诗句的字面理解“各不同”。①在诗人眼中,庐山的“各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它的意思。(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②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把它们画出来吗?(指名画在黑板上。)怎样读才能把岭和峰的不同表现出来?(学生读,师生评议。)

2?郾想象诗句背后的“各不同”。多媒体播放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看庐山的图片(课件),引导学生逐一描述“各不同”的画面。

3?郾教师小结、引导:庐山时而朦胧,时而清晰,时而雄奇,时而险峻……它千姿百态的美景使诗人流连忘返,他陶醉于庐山景色之中游览了十多天,而且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都令他惊叹不已,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从他心底顿生,他脱口而出――(师生齐声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五、深入思考,领悟哲理

1?郾思考庐山景色为什么“各不同”。人还是苏轼,山还是庐山,为什么同一个人看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呢?(由于作者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

2?郾领悟诗句蕴含的道理。从山南到山北,从山顶到山谷,诗人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的每一座山峰,然而,哪里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呢?他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在心中由孕育到明晰,那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我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应――(站到庐山外,走出庐山去,多个角度地、全面地看庐山。)

六、拓展延伸,深化哲理

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庐山吗?生活中的很多事又何尝不是因为看的角度不同,导致观察结果各异呢!

1?郾回顾相关内容。你读过的哪些文章也蕴含了这样的道理呢?(《画杨桃》《盲人摸象》《坐井观天》等。)谁能具体讲一讲?(学生各抒己见。)

2?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你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也许就能解决问题了。)当同学不小心把水弄到你的新课本上的时候,你应该――(站在他的角度想:他不是故意的,原谅他吧!)你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咱们来讲一讲。(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发言,班上交流。)

3?郾教师小结:对于一切事情,只有学会全面分析、多角度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不仅认清了庐山的真面目,而且悟出了人生哲理,他急于把自己游览庐山的感悟与更多的人分享,于是,把这首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让我们通过吟诵诗句来与诗人一起尽情抒发心中的感悟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诗题

苏轼把游览庐山的感悟浓缩为一首诗写在西林寺的墙上,留下了至今广为传诵的名句――(齐诵《题西林壁》。)被罢官回乡的陆游游览了老家附近的山西村,也写了一首诗,让我们追寻诗人的足迹到山西村游览一番吧!(板书:游山西村)

二、认读生字,通读全诗

1?郾认读生字。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浑”与“豚”。

2?郾通读全诗。按“自读――交流――评价――齐读”的流程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寻觅游踪

1?郾理解诗意。你通常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请选择适当的方法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学法;师生归纳诗意: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丰收之年有丰盛的菜肴款待客人。翻过一重重山,跨过一道道水,以为无路可走了,忽见柳色浓绿,鲜花娇艳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郾寻觅诗人的踪迹。我们深入到诗句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诗人在哪里。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他在干什么。(预设举例:①诗人在一户农家喝酒,从前两行诗中可以找到他。②从后两行诗中也可以找到诗人,他在路上,他曾经迷路,后来总算走出来了,还欣赏了美丽的风景,最后到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叫什么呢?(山西村。如果学生有异议,教师可以出示原文,引导学生读诗的后四句,紧扣诗题联系上下文思考:既然是游山西村,下文描写的活动地点就应该还在山西村。)

三、描述情境,体会浓情

1?郾描述情境。让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山西村,到这户农家去做客吧!主人会怎么样招待我们呢?(引导学生从酒的香醇、菜的丰盛、劝酒的热情、主客交谈的惬意等方面展开想象,进行描述。预设举例:主人抱起酒坛子给诗人斟酒,他斟了满满一碗酒双手端给诗人,满怀歉意地说:“我们乡下这腊酒比不上您在京城喝到的名酒那么清醇,您就将就着喝吧!”诗人起身接过酒碗,笑着说:“说这话您就见外了,京城的酒再好,也没有咱家乡这腊酒香醇,还是家乡的酒好啊!”)

2?郾体会浓情。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山西村人热情好客;山西村人爱戴陆游;陆游与山西村人感情深厚……)这样的情谊你们都能感受到,诗人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他将这浓情厚谊融入了诗句中,让我们来替他传诵这份情!(朗诵前两句诗。)

五、畅想美景,领悟哲理

1?郾畅想美景。山西村人是热情好客的,山西村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柳暗花明的景象。(引导学生畅想柳荫森森、鲜花簇簇的景象。)

2?郾领悟哲理。山西村留给诗人印象最深的是些什么?(“足鸡豚”的浓情、“柳暗花明”的美景。)可他也忘不了来时曾经在山重水复之中陷入“疑无路”的失望。当时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着急、失望,沉重,害怕……)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幸的是,虽然曾有过“疑无路”的失望,但他最终迎来了“又一村”的希望,此时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高兴,惊喜,欣喜,激动……)我们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诗人能走出困境凭借的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不退缩、不放弃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3?郾教师小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就能走出困境。所以,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你一定要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前途光明!

作者单位

建水县第四小学

上一篇:说课:《爱之链》 下一篇:发现美丽 体会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