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时间:2022-08-08 02:42:13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研究表明,世纪合格人才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有效的沟通能力。为了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培养学生如何团结合作,如何互相沟通交流成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纳入课程目标。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早起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作为战斗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交流合作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如今的课堂教学已不是“满堂灌”的教学,更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法,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彼此沟通、彼此交流,和谐地进行课堂教学。如现代教育专家所说的:“老师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面对面平等地和学生交谈,必要时甚至蹲下来和学生交谈!”只有平等,才容易产生信任;只有信任,才容易交流。

我上课时常常走到学生中,和他们交谈讨论,讨论问题时允许学生在座位上回答,不必起立,课堂往往笑声一片。当老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学生没有轻视老师,反而觉得老师和自己一起研究解决更有趣味。

如做“转陀螺的活动”时,我参加到学生小组中,他们乐意将我看做当中的一员。分工时,安排我掐表看时间。在活动中遇到陀螺转的时间不长的问题时,小组成员讨论激烈、各抒己见。我并不直接提出让学生解决,而是和小组中的成员互相讨论,一起思考。最终大家想出了固定重心、转动时用力要均匀、轴与纸片结合要牢固等方法,解决了问题。对于一些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我想方设法与他(她)交朋友,赢得他(她)的信任,和他(她)组成一个小组共同研究,必要时提出建议性意见。当试验成功、研究有成果时,我和学生一起拍掌欢呼,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为他们高兴,更有自信心,同时把老师当朋友对待,拉近距离。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要注意调和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我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合作的故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些研究小组的故事,并把一些报纸资料给他们传阅,使他们认识到当今是信息化社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就某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一开始学生经常打断别人的发言或大声反对。我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把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比较,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做好记号,等别人发言完才发表意见,并且要求对事不对人,注意使用文明语言。

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免产生矛盾。我的方法是让矛盾双方在班上说原因,全班学生讨论,提出办法。如某个互动小组不让小A参加,小A向我求助。我让双方在班上说原因,原来小A参加活动时经常不带活动材料,小组其他成员有意见。接着其他活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大家都提出应该让小A继续参加活动并请其他同学给一些材料,督促小A以后记得带材料参加活动等。最后这个小组的成员都同意继续与小A合作,而小A也向所在小组同学表达了歉意,教师及时表扬了全体学生。从矛盾的产生到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亲自参与解决,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体会到了宽容和体谅是一种美德。

三、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

学生的活动场所除了学校外,还有家庭和其他社会场所。学生平时接触的人除了老师、同学外,还有家人、亲戚朋友和陌生人。老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组织了一项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求调查对象包括同学朋友和身边的人,甚至是陌生人。要求注意提问策略,并将调查时的心情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下来,看谁调查的人最多,记录得最好。

许多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调查同学喜欢哪些书籍、有的调查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有的调查同学喜欢的文具……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都拿起调查本兴高采烈地做调查。他们调查了同学、老师、校长,还调查了亲戚朋友和邻居,甚至走在回家的路上也不忘调查路上的行人。有的学生高兴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调查了150多人!”调查活动中,学生纷纷在科学记录本上写下了感受,都体会到了与社会人群的交际要讲礼仪,别人才乐意接受调查,亲身体验到了如何与陌生人交往。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师的目标。只有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体现自身价值,这是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聆听”能力 下一篇:“鱼渔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