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栅栏:实况转播之二

时间:2022-08-08 02:18:15

20060309

同学D:我们古建组配合规划组.把要保留的古建整理出来了。保留了铁树斜街一带和北面比较完整的四合院,让大栅栏地区既有当代建筑。同时又反映北京古都的特点。我们有个点、线、面的方针,那片四合院可以看作面.斜街一带可以看作线.其他零散的古建当作点。

教师:点、线、面是你们的想法,有什么理由,之间有什么联系?

同学D:我觉得没什么联系。作为点的古建,可以避免视觉疲劳,体现大栅栏的风格。

同学J:在四合院区域,做密集的住宅还是保持原状?这片面积很大,肯定要住很多人。

教师:保留没有问题。但要想到,这些对实现大原则来说,是促进还是牵制。我们的原则是提高居住密度和生活质量。

同学D:四合院集中的地区面积比较大。能否降低它的容积率,提高其他地方的容积率。

项目主持同学K:这片地区可否发展成特色旅馆。以前的旅馆集中在铁树斜街,招呼客人要到很远的地方。

教师:这么大一片区域,旅馆区只有一条街可能不够。原来的铁树斜街比较长.是条主要街道,沿街开设了旅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他街道超过了它,人们会觉得去铁树斜街不方便。我想澄清一下对古建的看法。想恢复一个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毁了就是毁了,恢复得再像,也不是以前那个。要恢复的是一种感觉,这样想,手段才会灵活。另外,要想到用这块地来养它自己,如果这块地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想得再好,上面的古建也保不住,全都会被推倒。不是说把25m的街道立面都做满了就好,而是做8m还没有用足,还有很多油水可榨。要想象,在可以忍受的情况下,能不能再密一点,钱再挣得多点。你们比我还保守,这不是好事,明白我的意思吗?

同学G:人逛街的时候很少上下看,一般都是左右看。

教师:逛街的人只对两侧的东西感兴趣。

同学G:尤其这么窄,两边又是店铺。

教师:研究古建保护的那组同学可以尝试,按过去尺寸,胡同非常窄。可是胡同里有戏楼,有各种茶室,两三层楼高。那是什么比例?快到一线天了,对吧?我们这个设想的感觉并不是特别坏,尤其是到大栅栏这种地方去逛。

项目主持同学K;我觉得您说的那种一线天的胡同,不是长胡同,都是比较短的。如果说从头到尾都是一线天,那多压抑.走一回就不想走了。

同学G:但是中间有古建打断啊。

项目主持同学K:古建面宽再宽,能有多宽?透气的空间太小了。

同学G;宽度上可以控制材质,都是实墙会觉得压抑,换材质可以调节一下。还可以在前面做几个柱子,前头空出一块。

教师:招数有很多,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同学E:我想说,看前门楼子的话,两边建筑太高了。

同学G;这我也想到了。想从这条街上完全看见前门楼子。范围太大了,不可能。我想了三种方法。一是在高楼之间有古建,从古建透过去,几个角度都可以看见,像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的漏窗.没有窗户的作用,就是透过去看景。还有一个,就是单找一块地,搁一个类似摩天轮似的东西,纯粹商业性的东西.就是看紫禁城看日出看日落,也能卖票,还是一笔收入。

项目主持同学K:从前门这条街观察,邻街的矮一点就能看见,里面能不能看见无所谓。走到铁树斜街,两边有那么多可看的东西,我为什么非要从那里看前门?

同学I:按照古建组最后的提议,我感觉不影响现在做的设计,因为保留下来的古建其实不多。如果最后道路分得很细的话,还能解决其它的问题。然后是人的尺度问题。

教师:尺度倒是与古建协调了,可是你的方案与前一方案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同学们都是在想怎么提高生活质量.还没有解决这个课题给大家提出的最大矛盾。

同学L:就是既要提高容积率,又要解决生活质量问题。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容积率,尽可能地改善生活质量。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就没办法支持这么多人。这是很突出的矛盾。像上次同学介绍他们上学期做的设计,很漂亮的街区,生活质量显然提高了,但是人没了,把人都赶出去了,等于把这个矛盾放在了一边。这不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人口众多,人口是美国的五倍,可用的土地比美国还小。凭常识也能明白,即使密度是美国的五倍,也不过才能盛这么多人。

同学G:是不是从一开始,大家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定得太高了?无论我们现在怎么做,只要是楼房就会比现在强。第一,集中供暖,节能;第二,提高公共卫生水平;第三,提高就业机会,有钱赚,生活质量当然会提高。现在,冬天烧煤到处是煤灰。夜里哆哆嗦嗦上厕所。这完全看我们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

教师:比如说与电脑有关的。原来曾有薄扁的6寸盘,之后是3.5寸的盘,再后来我们可以刻CD,现在有U盘同时有2G和40G的硬盘。体积变化不是很大,里面储存信息的密度加大了。这就是所谓提高生活质量,用起来方便,价格稍微增加。考虑到性价比,在一定经济条件下,40G的可能买不起.也可能用不着。如果经济许可,可能觉得10G或者2G好用。就不用那个256兆的,对吧?当然,硬盘这个比喻,是很单纯的储存信息这一项功能,加上一点经济考虑。住宅是更复杂的问题。要像处理这个文件似的,尽可能压缩,让它容纳更多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课题的一个目标。我们常见的都是理想方案,谁能说不好,问题在于那些东西是虚假的。是什么驱使人们做出各种举动,是欲望。为什么我们的课题叫都市欲望?因为设计必须反映都市里的生活方式,理解那些受欲望驱使而导致的各种各样行为。无论是购物还是盖楼。钱只是一个数字。要先找到这种感觉再做设计,就不会是为了画图而画图。什么叫点线面?它们代表着什么东西,得说出道理来。

同学L:如果按50m计算,容积率大概能到7。如果加上别的手段,容积率还可以往上提,能容纳更多人。

教师:需要找的是平衡点。容积率高到一定程度.居住质量开始下降了,这表示进入了极限范围。就像电脑一样,40G内存.用到39G了,还往里面塞东西也能塞,但是运转起来会比较慢,开始损害功能和效率了。得拿出点儿东西来,腾点儿空儿。这不是什么高深学问,属于常识。

项目主持同学K:要是没什么问题,下面由道路规划组汇报。

同学A:我们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道路横平竖直穿越整个地区,另一个道路可以环起来。

同学c:级别分配依次是:城市主干道、次级干道。更次一级的机动车道路、不走机动车的步行街道。再次一级的机动车道,不与城市主干道发生联系。原来步行街是斜街和琉璃厂两块,现在我们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你们自己倾向于哪个方案,

同学A;第一个。

同学L:我有个问题。步行街过长,走起来会很累。

同学J:这不是问题。前面我们说了很多办法,让步行街变得有意思。

同学l在古建比较多的地方,步行街数量是不是应该增多?

同学J:现在是大框架,里面会增加道路。

同学l斜街与琉璃厂东街交汇处,要这么多的步行街干嘛?

同学J:对于这里,我想不是为了步行而步行,而是为了那种感觉。斜街和琉璃厂东街很强势,二者之间比较弱.特意增加步行街来连接,形成气候,形成一个带。

同学A:穿越这片地区的道路,为整个城市服务。次一级道路是为这个区域准备的,不希望被过多穿越。

项目主持同学K:这种以人为手段堵住车辆,你可以这么设想,但真地用起来……

教师:开车不一定这么走,可能只要有路我就走。除非立个牌子,车辆禁止穿行,显然每个这样的路口都要立。这一平方公里多点的地方,不仅要解决内部交通,还要负担一些城市交通的功能。

同学c:路的等级不一样,不熟悉路的开车人不会轻易穿行胡同。开车人的心理是熟路才去穿行。

同学G:不对,绝对不是这样。

同学C:你开了几年车?

同学G:我开了两年,没有照。

项目主持同学K:人跟人的心理不一样。

同学G:对。中国人想法很多,尤其是男士.有时候一着急非要过去。8m宽的路.通行的车很多。

同学c:你会选择从小区入口穿过去吗?往东城区走.会选择胡同吗?你会选择一些大路,除非你对这个地区非常熟悉。

同学G:我还是不同意。

同学c: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学校门前的展览路堵了,你有拐进那条小路穿过去吗?

同学G:有。

同学c:他为什么有?因为他知道里面有路,知道怎么过去。

教师:你的目的是不让人知道那条路.还是要广而告知让人知道这条路呢?

同学c:这条路是通而不畅,知道,但不一定要穿。

同学J:通过路的等级.我们分了哪些路为外部的人.哪些为内部的人。

教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同学G:不应该分。这个问题很复杂。

项目主持同学K:我觉得,对内外两方面人来说,都要使用方便。

同学A:我们的意思是.方便要建立在一定秩序上.没有秩序是没有自由的。

同学L;你的所谓秩序就是立牌了?

同学A:这边路口非常多.如果都往里拐.肯定会拥堵。

教师:你观察过吗?路口间距近的堵.还是路口远的堵?是你觉得,还是你看书看的?

同学A:上大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过。

教师:必须有平时的观察和积累,要觉得经验不足,不能下结论,今天下午就去那个路口看一看。然后你的话才有说服力,不然我们随便谁都可以反驳你。曼哈顿的路口间距60多m,当然堵.但没有北京这么厉害。密度比北京大得多,路口比北京多得多。细密的路网,在城市那么大的压力下,证明是成功的。为什么?

项目主持同学K:一方面因为北京是单中心,一方面是交通的问题。堵,也分时段。

教师:是。这三个方案比以前的强很多,路网顺,道路密度加大。我以为,通畅就是通畅。那个通而不畅的原则,我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

同学G:是以前做小区规划时听说的。

教师:不知道那是什么逻辑。那是把住宅小区当成庄园,不跟城市发生联系。我们的地段处在城市核心,不可能不跟城市发生联系,必须尽可能负担城市的各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交通。你的本事在于,既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保持小区的私密性。只顾小区内部,不考虑城市,那就跟外面多数做法一样.后患无穷。我倾向于这个四通八达的方案,能够容纳非理想状态,才是做的好。对非理想状态不能容忍,偏差一点就堵.说明技巧不够高。要有弹性,虽然如此规划,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按这个规矩走的话,也差不到哪儿去。刚才有同学说.他只是提供一个框架。什么叫框架,框架,就是能容纳一些非框架的东西。再动动脑筋.选择一个解决方法。

同学J:那个横平竖直的大框架是最有效率的。

教师:有可能。那就要计算,在这个框架里,街区尺寸多大最合适。“金角、银边、草肚皮”,块太大,草肚皮太多,开发的人会觉得没赚头。街道达到一定密度.有更多临街面,土地价值能发挥出来,这些是你们要研究的。街区尺寸多大合适,方块好,还是扁块好?是匀质的,还是非匀质的?非匀质的两边受力情况不一样,减压的情况不一样。你们是在编一张网,这张网没有中心,没有边界。

同学J:对。对此我们有新的考虑。

同学A:我们把北京现在的路网大概画了出来,还找了一张清代的地图,然后看这些路网的变化。发现横平竖直的路保留了下来,一些斜街的变动比较大。

教师:这个观察不错。

同学A:我们惊异地发现,到了清朝,大栅栏地区被横平竖直分成了六块。古人的做法非常通畅。现在的常见做法,就是加宽。如果我们把这个区域的道路拓宽,那没问题。如果要扩大到整个北京城。就会产生很多奇形怪状的路。假设这种做法能承担现在北京的状况,那50年后,100年后又会怎样?还能否发挥作用?这使我们产生了怀疑。古人留下来的那种横平竖直的道路,反而是最有弹性、最有活力的。

教师:曼哈顿的棋盘格路网,将近200年没有变。城市变化很大,却没有伤筋动骨。骨架搭得好,才能够容纳100多年以后发生的事。百老汇就是一条斜街,在井字格的路网里非常明显,最有特点。岛南端有些不规则的路,往北是一马平川,看起来很傻,很枯燥单调。但是这种横平竖直,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各种变异。框架越简单越好。能容纳最多的东西。想象一个复杂的框架,能搁什么?就像我上节课说的盒子。如果这个盒子要装白菜只能做成白菜形,那芹菜可能就搁不进去。做个简单抽象的方盒子,白菜芹菜爱装哪个装哪个。

同学A:我们承认路网会发生变化,每隔一定时期就会有人来整理。问题是这一拨人能做好,下一拨人能做好,但是它以后的发展会怎样呢?我们就不知道了。如果是井字格,我们就定时清理,把它定时清空。这做法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有效。这是我们的一个疑问。

教师怎么是疑问呢?我觉得是挺好的结论,疑问在哪儿?

同学A:就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发展。

教师:你们自己认为呢?

同学A:我们在画这套图的时候,观察得出这样的设想.看出一点儿东西。在帝王统治下的路网是非常有法制的,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然后这些路网会发生一些变化。就是这么一想,没有什么结论。还有。以前的商业街是道路最多的地方,现在商业街非要改成步行街。

教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是陈述?

同学A:只是一个陈述。

教师;怎么反映在你们的方案中,我觉得无所谓,第五大道既走人又走车,香榭丽舍也不是步行街。

同学A:以前商业是因为车而存在,现在却要把车挪走。

教师:为什么非要挪走?谁规定的?可以从全盘考虑,为了保留特定地段特色坚决不走车。方圆一平方公里都不走车,是不可能的。但是走车不走车,跟是不是商业街没有必然联系。可以凭常识推断,走车的地方繁华,边上有很多店面,像大街。可以调查一下。走车的街边店面租金是多少,小街边上店面租

金是多少,看谁贵。肯定是走车的贵。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陈述?

同学A: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改成井字格的路网。

教师:鼓励大胆的想法,必须做到自己承受不了的程度。也许有人比你狠,还能继续做。其它同学对他这种大胆想法.有什么建议或者警告。

同学G:该拆的就拆吧!其实有些四合院保留价值不高.赞同做井字网格。现在商业和交通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同学D:我觉得大的框架可以做成并字格,但有的地方可以疏点,有的地方密点,适当考虑古建。比如成片四合院面积比较大的。井字格就做大一些,保留一片区域原来的风格。其它现代的商业等交通比较通畅的地方,做成比较规范的并字格。看整个北京,里面的道路特别规范。

同学H:从长远来讲,横平竖直是挺好的。但从方法上从经济上想,可能斜街的形式还是不错的,毕竟那些四合院是斜的.可以有一条大路是直的,尽量少地切过古建。

教师:交通组在碰到斜街的处理时,可以很有技巧。如果都是斜的,可能你想表达的斜街反而看不见了。总体是方格网,才显出樱桃斜街和铁树斜街是斜的。学问在于斜街和方格网交汇处很多三角形的处理。现成的例子是曼哈顿的百老汇,它跟所有方格网交汇的地方都有三角,有各种处理和城市生活内容。时报广场是其一,那小三角也是有用的,卖当天百老汇剧场的半价票。梅西百货公司前的三角地是个小广场.每年感恩节游行的时候这是终点。往下到23街,没留广场,盖了熨斗楼,没有任何后退。14街的三角地扩大,成为联合广场,用于示威游行社团活动娱乐休闲,因为周围学生和市民比较密集。所有这些三角地都没有浪费,周围的商店租金奇贵,只有维京音像这样的大店才能进去。小店呢则要成心保留,给予一些优惠,不然无法维持。说回到大栅栏,比如卤煮陈,怎么才能让它回来?这种情况,要政府给一些优惠政策,保证它能回到原来地方,即使不是老店的那个准确位置,也还是属于这个地区,当地居民知道地方,老顾客还能够找到。整个城市运转起来,非常有意思。规划了很多东西,可能没按那个方向走许多没有规划的。却反而变成了比较好玩的东西。曼哈顿的格网怎么出来的,将近两百年前,是一帮地产商、律师、规划师,测绘师搞的。要摆平各种势力,起码表面上做到公平,所以画一个匀质的格网,想不到什么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凭常识,当时人们就知道只有这种匀质的、达到一定密度的格网,才能保证以后各路买主不吵架。我们不知道前门以后会是什么样,有可能变成CBD,经济效益很高。城市跟着钱走,不是跟着规划师走。如果规划的包容性比较好,可以避免今后经济上的浪费和对百姓生活的干扰。你们结合对北京大范围路网的研究,很好。今天的讨论有几次激烈的争吵,逼急了,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想要的。然后我们就抓住这个主要的事来说。

同学G:我想当车行道路和人行道路交叉时可以想办法让它们分层。

教师:可以分层.也可以不分。逛街的时候.我不介意等几分钟红灯。适当提高路网密度,等红灯的时间可能就比较短。你可以自己找个路口等一下,看等到多长时间受不了。如果分层.无非两种,人在上车在下,或者人在下车在上。你可以琢磨人们希望怎么走。我想,不分层比较好。这些都是交通组要解决的。你们做过小区规划,这些应该在四年级解决。通过毕业设计,综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把生活中的这些问题碰一遍,虽然不能百分之百解决,但至少不怵了,知道有这么多可能的方法。要是每次都绕着走,一辈子也做不出像样的东西。项目主持同学有很大的“权力”。我不指派.你们自己商量。

项目主持同学K:最大的问题是道路,怎么协调主路次路和斜街的关系。

教师:道路像血管一样,得通畅,小路要能搭接到大路,大路能搭接到更大的道路上。

项目主持同学K:现在三个组的配合上还有点儿问题,希望加强交流。道路确定以后,下星期把沿街建筑高度定了,希望提出的研究方案给其他组同学更多的选择。

20060316

同学M:关于建筑高度我们查了资料。当高宽比等于一的时候。人们能看清沿街建筑的细部。其他部分的建筑我认为人们不会注意。

教师:无论是从什么资料上查的,都是当时人们的平均心理承受能力。城市人一开始看不起农民工,因为自觉见识多。渐渐的农民工在城市待久了,见识广了,再回到老家去,心理承受能力就是比当地人强。我相信在大栅栏地区住的人,做好了应对最恶劣环境的准备,承受能力已经很高了,一般人不愿意住在那里。

同学M:我们也查了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思考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城市密度很高,人们就希望生活在那样的繁华大都市。大都市本来就不是田园式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做成田园式的?我们年轻人每天生活节奏非常紧张,要我选择.我希望五分钟就能到家,而不是两小时到田园式的地区。

同学K;现实生活是没有五分钟能到家的,坐两小时车,还是一样的拥挤。

同学N:我找了一些高密度地区的例子,比如上海的黄浦区.平均每平方公里40000人。相对来讲,北京就很少,只有每平方公里888人。我认为现在的大趋势是人往郊区疏散,可是未来的趋势我认为是从郊区往城里搬。北京现在的人口密度还远远不够。像垃圾处理啊,水资源利用啊,我认为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管理。

教师;这涉及到一个历史发展的问题,每次碰到这样的问题都深入思考一下,很好。所有那些绿色啊人文啊等等口号,一个也落实不下来。因为真的落实,推出的城市,将是这些口号所不希望要的城市。这些口号本身都很好,但是没有把它们包含的意义讲清楚。比如说宜居,什么叫宜居?日照间距要大。层数要低,绿化要多,想的都是这些。中国可能吗?不可能。宜居首先要能找到工作,否则在那儿待着干什么?机会多,可能无业游民也多,犯罪率或许高,因为人多庞杂,各种机会都多。不仅表现在生活设施和工作机会,还表现在文化生活丰富。

同学N:我们还得出一个结论,路的宽度和建筑高度没有必然联系。我觉得楼越高。效率越高,未来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也许在家就能完成工作,没有必要天天在路上奔波。楼高的话,工作岗位也多,很多事情可能在一个小的社区里就解决了。

教师:很好,经过这一大围绕回来,得出这么个结论。

同学F:这是古建组的东西,我们把提到的古建整理方法做了表格列出来了,大家可以参考。我们建议在风格上不做太多规定,希望大家在风格和高度上做得和缓一些,不要太突兀。

教师:什么是风格?比如说盖里在你旁边盖一个东西,怎么规定他在风格上不要太突兀?

同学F:这个东西主观性比较强,使原有的建筑不要太受影响。

同学K:现代东西也会有一些古典元素在里面,古建里面也会有一些现代元素。

教师说起来容易,但是不能预想边上的建筑应当是老实的。城市就是这样,从来都不知道边上会碰到谁,每个人都有非常自由的选择。这也是中国建筑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经常碰到呼吁说这个没啦那个没啦,却不想什么叫新的文化,怎么在自己的时代建设新的文化。大家说的平稳过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不同啊,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你们自己的发明创造。那是前辈们在过去50年。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而喊出的口号和探讨的做法。我们的问题是,活在这个时代就要想出自己的办法。如果你说我不想标新立异,所有前辈说的东西我完全同意,可以!也就是说,你认为没有任何创新的必要和可能.没有任何创造的欲望。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我们通过设计,不是说为了别人想,你所表达的东西首先是为了你自己。我们会天天碰到这个问题。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的人,无论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地位,都比你的势力要强大。不客气的说,大家过去所积累的东西,半数以上是没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不同的,那是你的观点。任何想法观点我不能批判,不能说我的比你好,或者你的比我好,只不过是不同而已。

同学L:我们规划组做了三种方案。一种是除去道路全部铺满,第二种是保证18m的消防间距。还有一种,我们假设它下面6层全部是公建,保证18m的间距,往上到17层是住宅,满足日照间距。这样,最高密度是73.29%,容积率是12.9。第二种,退让18m的消防间距,它的容积率是9.12.密度是52%。满足消防和日照的方案容积率是8.7,密度还是52%。因此,我们觉得8.7%是极限值.限高还是按50m算。第三个方案住宅面积是218万m2,公建是1 20万m2,住宅占总面积的2/3。100m2算一户人,一户3口人的话,能容纳6万人。在选定区域内.能容纳3.8万人。我们认为容积率8.7是上限,上星期做的容积率7,是下限。

教师,很好,至少看起来像个城市。

怍者:费菁和傅刚,清华大学毕业、美国注册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枚稿日期:2006年4月

上一篇:北京奥运工程(一) 下一篇:翔牌石膏砌块及配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