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课标》新理念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时间:2022-08-08 01:09:57

渗透《课标》新理念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把《新课标》这一崭新的教学观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形成新型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方式。

[关键词]课标 自主 合作 探究 阅读 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针对这一现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崭新的教学观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形成新型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方式呢?在实践中,教师要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角色,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腾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开拓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向互动合作策略正是在这种新教学观指导下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教师的资源,有助于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如教《中国石》8、9自然段时,在学生初读这两节后,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中国石”屡屡夺魁,为什么只有它屡屡夺魁呢?为什么排长专门腾出一个抽屉放“中国石”?就这么区区一块小石头,为什么在“我”孤独寂寞的时候能给“我”温暖和快慰呢?“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笔者及时加以开拓、运用,使课堂教学教达到互动。同时,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和生师之间产生互动。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特定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应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欢迎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驳意见。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例如,在教《穷人》第一自然段时,笔者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五个孩子为什么能在海风的呼啸声中睡得那么熟?”有的学生说:“凭我的经验,家里只要有一个大人在,我就能安然入睡,”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晚饭吃得饱,所以他们能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五个孩子白天玩累了,所以晚上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桑娜很勤劳,虽然外面寒风呼啸,家里却很温暖而舒适,五个孩子当然睡得熟。”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孩子们还小,家里少了一个大人,他们似乎还不那么在乎。”又如,在一次区级公开观摩课中,笔者上的是《猴子下山》,上完后提问:“你们说这只猴子怎么样啊?”有个学生说:“这只猴子真笨,贪心太大,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这位学生的回答可算“到位”,但笔者并不马上就给予肯定,而是继续发问“你们还有别的看法吗?”此时,另一位学生举手发言,他说:“这猴子总有新的目标、新的追求,不满足现状,我要学它的进取精神。”后一位学生的回答可真是“一鸣惊人”。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对第一位学生的回答马上给予肯定,何来的第二位学生的“独辟蹊径”呢?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总之,把《课标》新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做到“三个不”、“四个敢于”: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古人、名人,敢于否认自我,同样也要敢于否认教师,以此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指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实践“范... 下一篇:从生活体验走进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