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安县桑枣镇三清村泥石流基本特征及防灾减灾分析

时间:2022-08-08 12:33:46

绵阳市安县桑枣镇三清村泥石流基本特征及防灾减灾分析

摘 要:绵阳市安县处于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与四川盆地结合部,2008年突发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其影响较为强烈,属于重灾区。大地震在绵阳市安县山区内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在震后仍极大地威胁山区百姓的安全。经对三清村泥石流的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分析,查明泥石流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

关键词:安县 泥石流 基本特征 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71-02

1 引言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镇三清村泥石流发育于干庙子沟。干庙子沟在汶川“5・12”地震之前未发生过泥石流,历史上无灾害史记载。据了解,该沟于“5・12”地震后至今暴发过两次泥石流,第一次泥石流爆发时间为2008年9月24日,冲毁了5户居民住房,第二次泥石流爆发时间为2010年8月11日,冲毁了24户居民住房,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当地居民及政府“群策群防”措施到位,未造成人员的伤亡。“5・12”地震在干庙子沟沟域内诱发了大量的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点,固体松散物质激增,在暴雨的影响下,极为可能再次爆发泥石流,危险性很大,对沟口堆积区现有54户197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泥石流区域概况

干庙子沟水流自北西向南东汇入干沟,干沟自东偏北向西偏南汇入茶坪河。干庙子沟为茶坪河的一条二级支流。干庙子沟上游沟谷形态总体上为深切割“V”字型谷,至下游杨家沟汇入段变为“U”字型谷,具有岸坡陡峻,切割深度较大的特点。沟谷内弯道不发育,局部发育跌水,整体较顺直,局部有一定弯度。该沟支沟发育程度较高。干庙子沟无常年地表流水,均为季节性流水,来势凶猛,具山区溪流暴涨暴落的特点。该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沟水流量主要受降水量影响。流域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沟道两侧相对平缓区域的农耕、林业药材生产,以及建房,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

该区地震活动性较弱,历史上龙门山发生7次3.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2次5.0级地震;该区的地震主要受北川断裂的影响。安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1 地形地貌条件

干庙子沟沟域形态近似扇形,主要发育三条支沟,分别为杨家沟、小木缘沟、洪家槽沟。沟域面积2.79km2,主沟纵长2.65km,相对高差942m,平均纵坡降355.9‰。见图1。

干庙子主沟形成区包括分水岭―杨家沟汇入段,形成区总长约1500米,占总沟长的59.4%,沟段上游石槽子段汇水面积0.55km2,纵坡降931.7‰,石槽子-杨家沟汇入段平均纵坡降261.2‰。干庙子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清水区,其上游岩体节理发育、破碎,风化强烈,构造运动强烈,受“5・12”地震影响下,崩塌滑坡等地质在分水岭的陡峭崖壁上极其发育,其形成区地形上多为漏斗状的集雨洼地及“V”字型谷,也是泥石流的汇水区。

流通堆积区包括杨家沟汇入段―三清庙,总长约1.1km,占总沟长都40.6%,杨家沟汇入段-三清庙段平均纵坡降136.8‰。为典型的“U”形谷,沟谷平均宽度可达200m,第四系堆积层厚度>10m。流通堆积区沟谷宽阔,泥石流爆发产生的强烈底冲刷作用在沟谷两侧形成两处沟道。

小木缘沟位于干庙子沟上游,为“V”字型沟谷,其汇水面积0.28km2,沟长976m,相对高差700m,沟道纵坡降717.2‰。沟内崩塌现象严重,沟床揭底冲刷强烈,形成大小不一都沟壑。

杨家沟于干庙子沟中游汇入,为“V”字型沟谷,其汇水面积0.51km2,沟长1 479m,相对高差755m,沟道纵坡降510.5‰。沟内崩滑现在较为发育,局部沟床揭底冲刷较为强烈。

洪家槽沟为一条清水沟,发育于干庙子沟中游右岸,植被发育,现场勘查无泥石流物源分布,为清水汇流区。

3.2 物源条件

3.3 水源条件

三清村泥石流在2008年及2010年两次爆发大规模的泥石流,时间上均为汛期。根据研究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降雨在时间及空间上分布情况,可以确定干庙子沟地表水及地下水均不发育,爆发泥石流的水源均来自大气降雨,在沟域内形成瞬时的洪水,来势凶猛,暴涨暴落,裹挟泥沙石块而下,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安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干庙子沟的10分钟最大暴雨量为15毫升,1小时最大暴雨量为58毫升,24小时最大暴雨量为155毫升,其50年一遇10分钟雨强为28.20毫升,1小时雨强为102.08毫升,24小时雨强为354.95毫升。其理论降雨强度完全可以诱发三清村泥石流的产生。

4 泥石流基本特征

经过计算,三清村泥石流沟口洪峰流量达150m3/s,固体物质一次性冲出量达5万方,为大型泥石流;根据动力条件,以暴雨诱发,属于暴雨型泥石流;根据物源成分,以崩塌产生的松散堆积体为主,分类属崩滑型泥石流;根据集水区地貌形态,以“V”型谷为主,属沟谷型泥石流。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和堆积物特征,泥石流容重1.89t/m3,属粘性泥石流;按泥石流的发展阶段分类属形成期泥石流,通过对整个该沟流域地貌形态的高程分析,流域属壮年期地形;根据三清村泥石流的灾害史,该泥石流为高频泥石流,活动性极强。泥石流发展阶段为发展期。

5 减灾防灾分析

三清村泥石流沟道坡度表现为上游纵坡比大,至下游纵坡比逐渐变小;沟谷形态表现为上游为“V”型谷,至下游渐变为“U”型谷。因此三清村泥石流中上游不具备设置工程的条件,只能在中下游宽缓的沟床内设置泥石流的拦挡及排导工程。综合分析建议采用“导流堤+停淤场+格栅坝+排导槽”进行综合防治方案:(1)在沟道中游出山口设置导流堤,对泥石流进行归流。(2)在沟道中下游相对平缓开阔处设置停淤场,对泥石流进行自然停淤。(3)于停淤堤中部设置格栅坝进行“拦大排小”并辅以排导槽对高含沙水流进行排导。

参考文献:

[1] 蒋忠信.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概要[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 唐川,杨永红,李为乐.四川省青川县红光集镇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

[3] 刘立勋,倪化勇.茂县县城后山药沟泥石流防治与“5・12”震后规划重建[J].四川地质学报,2010(03).

上一篇:工程建设中加强全方位监理的措施研究 下一篇: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舰船备件需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