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伊”转童心,润“物”细无声

时间:2022-08-07 11:49:50

摘要: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因为有童心,我们才会“青春永驻”;因为有童心,才能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因为有童心,才有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有童心,才会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因为有童心,才能与学生平等地对话,真诚地交流彼此的经验、感受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共识、共享……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做孩子心中的标准孩子,孩子也会变得标准起来……

关键词:童心;改变自己;标准孩子;真诚

理解童心

有一种角色,他可以“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这种特别的角色便是教师。托尔斯泰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过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更好一些的教师。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曾这样深情地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具有儿童般的情感,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思维,儿童般的纯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年轻,变得活泼,使教学充满童趣,才能走进学生,理解学生,体谅学生,有了童心,才能想学生所想,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哭、一起笑。有童心的教师会时时处处从孩子珠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亲身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灵上的接触,情感上的交流。

体验童心

2008年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愿。刚到校,领导便分配我做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学生呢?也不尽如人愿,班上一共56位同学就有41个男生,是各个班级选的学困生,他们爱玩,怕上课,有几位同学填学生登记表,连父母的名字都写不好,问他,他却埋怨:“都怪我爸的名字太难写”。

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埋怨过,灰心过,也等待过,想等环境好了,自己再好好教。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用生命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和埋怨,这其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

想等工资待遇好了再努力;想等民办教师地位提高了再安心教学;想等社会上厌学之风改变了再认真教书;想等所有的人都努力工作之后,自己再努力,这样坐等空想的结果,不仅自己没有改变,还不能因为自身的弱点使外界更不如意。

经过一段时间认真思考与总结,我体会到:比较高效、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十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有时甚至会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方法少。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从这样的自我出发,面对现实,我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自己的角色,回归童真,保持一颗童心!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标准学生”,“孩子中的标准孩子”!

(一)性格上回归童真、保持童心

我时常改变以往正式、严肃的穿着,尽量让自己穿的看起来跟他们相差不远,让他们感觉到亲近。有一次我前面扎了两个小辫子,后面又梳了一个“小球”,穿一件红色小毛衣,刚走进教室,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叶启文就大喊:“老师今天真像哪吒”,接着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

我没有生气,反而模仿哪吒来了段即兴表演,顿时大家都放松下来。我时常与他们一起吃饭,跟他们“抢”瘦肉,几个人为了一个棒棒糖猜半天的谜语,有时候我也会失败,多数情况下是我胜,我知道此时我那群可爱的学生已经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甚至是他们的亲姐姐。

课间跳绳的时候,我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一起笑啊,叫啊,心变得年轻了,气氛融洽了,距离拉近了,生活也多了亮丽的色彩。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多了一些情趣,也多了一些灵气。

没多久,我们就“打成了一片”。

(二)课堂上回归生活,保持轻松幽默

以前老觉得自己年轻,如果上课绑着脸,学生就不会欺负自己,然而结果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有40%多。于是,我想何不将自己释放出来呢?人生来都是向往快乐,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想轻松快乐地学习啊!

比如我讲汉字,“坠”和“堕”的区别,“坠”就是一群人都掉到土地里啦,就“飞机坠落”。然而“堕”,却是其他人都走在前面,却有几个人掉到土里了,像“有些人走向堕落了”。这样同学们就轻松地掌握了两个字的区别,我通常注重实际,诗歌就让他们自编自唱,话剧就让全班自编自导自选角色自演,演讲、辩论也是选择有趣的话题,如“癞蛤蟆是否想吃天鹅肉”等等,真有趣。

还有很多枯燥无味的诗歌,学生天天默写五六遍也默写不来,后来我就像了个办法,将诗歌编成快板和歌曲等。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适合表演,我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并积极参与其中。有一次的表演,正好有一个角色没有人愿意表演,我毛遂自荐来担任这个配角,学生兴奋得手舞足蹈,争着帮我准备简单的道具,帮我设计动作,结果表演得声情并茂,课堂上妙趣横生,高潮迭起,效果空前的好。老师参与课本剧的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当然,如果老师没有一颗美丽的童心,她是不会参与其中的。

(三)心灵上回归真诚,保持沟通

开学不多久,有一次,我早读时走进教室,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人读,我问为什么?有个学生现理直气壮地说:“老师都不读,干吗叫我们读”。

虽然她的回答有点搞怪,但却让我得到反省,打那以后,我跟他们一起早读,一起晚修,一起背诵,规定自己写作业,还拿给他们检查,同时看到教室卫生不干净就亲自动手和他们一起打扫,中午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饭……最后终于把他们给制服了。我时常同他们进行交流,56个学生一个也不落下,针对他们不同性格,进行不同的交流与沟通。

有一次,我发现班上的邹胜男同学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哭,我悄悄走过去,摸着她的头,说:“小胜男,今天最美丽的花朵自己生产了泪水,你知道是什么花吗?”她摇摇头说,没说话,“傻瓜,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接着我拉着她的手到操场上走了几圈,原来,她爸妈要离婚,我和她说了很多很多,最后她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多愁善感了,为了巩固成效,我每隔两星期就跟她沟通一次,现在她变得开朗多了。

还有几个调皮鬼,我记了他们的江湖称号,时常跟他们聊,一聊就很久,他们毕竟是孩子,很可爱,有些想法我真觉得不可思议,原来后进生的心理也有这么多的色彩和浓度,我很愧疚,我……

每天晚餐后,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我常常带一些学生去爬山,一方面是锻炼锻炼身体,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另一方面也是亲近大自然。我们很耐心地数有多少级台阶,像小孩一样摘几朵野花,采几片树叶当船,让船儿带着我们的烦恼、疲劳走得无影无踪,载着我们的梦想飘进夜晚的梦中。登上最顶峰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股攀登人生顶峰的豪情油然而生,比在课堂上诵读的时候另有一层更深刻的体会。看到农民伯伯种的庄稼,玉米啦,红薯啦,花生啦,芝麻啦(有的学生甚至还不知芝麻为何物),惊喜得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有的学生还背着鲁迅《故乡》里的话:我从来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以前我单知道它在西瓜店里出卖罢了。我们还会想起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感叹陶公人品高尚。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好像都变小了,变得单纯了,人与人之间好亲近;我们也好像变得聪明了,以前在教室里总也背不熟的东西,很容易就想起来了。

在大自然宽阔的怀抱里,我们都是小孩子,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感悟童心

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这种感情,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不是为了所谓的“亲切教育”而“强颜欢笑”,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应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作为人师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令学生由衷地敬重而非诚惶诚恐的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老师犯错和学生“同罪”。

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但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当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他就开始置身于几十位学生的监督之中,老师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圆滑、世故、敷衍塞责、麻木不仁、玩世不恭……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并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蒙上阴影。

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让学生视为知心朋友。否则,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有人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进入,但切不可显出过分的“孩子气”,因为这样会使教育者丧失起码的尊严。但我认为,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创“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结语

半年之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伙伴。

我真的很开心,不仅是考试成绩,做人,做事都变样了。

我爱他们,此时,我觉得自己真成了一个标准“孩子”。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许多教学方法,工作方法,均来自于学生。我喜欢对学生说:我要向大家学习,同学们是我的老师。

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言、行来帮我理解,我无法真的读懂教育学、心理学,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了。

我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严格要求学生。恰恰是那些我批评得最严厉、最不讲情面的学生,几年以后见面或来信中,更流露出对教师深深的感激与尊敬之情。

是的,因为有童心,我们才会“青春永驻”;因为有童心,才能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因为有童心,才有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有童心,才会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因为有童心,才能与学生平等地对话,真诚地交流彼此的经验、感受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共识、共享……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做孩子心中的标准孩子,孩子也会变得标准起来……

上一篇: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下一篇:例谈数学课堂的“四导”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