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学院”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困境与改进

时间:2022-08-07 04:34:41

以“创业学院”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困境与改进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目前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以“创业学院”为载体,这一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四个核心困境与壁垒,即目标受众定位偏差、组织机构设置失效、培养体系设置僵化,以及师资队伍保障乏力。高等院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从上述四个方面作出实质性变革:明确理清目标定位、强力推动创业学院“实体化”进程、努力改善培养体系、持续优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学院;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2014年9月,总理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并作主旨演讲时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次年3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之一,被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自此,创新创业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股新的全民社会热潮。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责无旁贷,肩负着重要使命。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具体操作中,各个高校由于自有资源基础和院校特色各不相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举措也是各尽其能。然而,笔者发现,通过设立创业学院这一枢纽型组织,来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工作,成为近年来很多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举措。自2008年以来,全国高校已相继成立30多所创业学院,而且每年都有新增创业学院成立,目前拥有创业在读生近2000名。[1]不可否认,创业学院的设立对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和研究,课程体系打造和实践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创业学院具体运行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瓶颈问题也随之凸显,并日益制约创业学院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发挥。本文试图在梳理高校创业学院运行机制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创业学院实际运行中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和现状

(一) 组织架构

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多数高校采取了一种“非实体化”的运作方式,即“无形学院,有形运作”[1]。在这种组织模式中,创业学院并非独立二级学院或实体学院,其工作团队由学生处、团委、各学院抽调辅导员及非编人员组成,不设正式编制;经费上有专项经费支持,但挂靠在学生处财务户头;办公场地一般设立在学校行政办公楼或经管类学院。

另一方面,在领导配备上,几乎全部高校采用相同模式,即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任创业学院院长,副院长则设置多人,一般包括学生部(处)长,教务处长,研究生院(处)长,团委书记,经管学院院长等。另有个别高校也会设立专职副院长,主管学院建设和日常运行。

(二) 制度规范

各高校在创业学院成立之初会制定总章程或发展大纲,作为创业学院设立的纲领性文件。另有若干管理细则或管理办法,如《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创业课程培养计划》、《创业导师管理暂行规定》等,也对创业学院日常管理和运作起到规范作用。但总体来看,由于创业学院普遍的“非实体化”特征,各高校创业学院在制度建设方面尚不成熟,尤其缺少完备的长效化细则。

(三) 培养体系

几乎所有的创业学院在培养体系方面的操作和认同是一致的,即需要从课程培训和实操孵化两个方面来打造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方面,主要依托经管类学院精品课程、大学生就业和心理帮扶中心团体培训拓展项目以及团委科技创新赛事资料等内容,通过开办“青年创业特色班”、“创业通识教育培养班”、创业者沙龙等培训活动,讲授创业知识,营造创业氛围。部分有能力的高校也会拓展海外培训项目和企业参观实习,为课程培养体系搭建更为直观的高阶通道。

实操孵化方面,高校创业学院现有实践抓手和模块主要有三项:创新创业系列赛事、校内创业项目运营(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对接。创新创业系列赛事是高校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创业训练载体,学生们从团队组建、项目构建、计划书撰写、项目答辩等一整套流程中,学习创办企业的知识,模拟创业项目落地的全过程;向内创业项目运营是指针对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资源,有经营意愿的学生团队以招投标的方式竞标项目的运营权,获得运营许可的团队通过项目实操,感受项目运营的全过程,亲身体验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对接是指由政府或学校联合企业出资,开设创业孵化基地,为有能力、有项目、有前景的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费用减免、风投引入对接等服务,助力大学生创业的最终落地。

(四) 师资队伍

创业学院师资队伍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依托各高校经管类学院而形成的专家型讲师团,二是各高校通过校外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企业家创业导师。专家型讲师团主要负责校内创业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讲授,内容涉及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企业家创业导师的传授形式则更具多样化,包括创业沙、论坛、大讲堂、案例分析课、经验交流分享会等,且时间安排较为随意,并无定法。

二、创业学院发展的困境和问题

(一) 目标受众定位偏差

创业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定位是办好创业学院需要首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学院在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定位上存在偏差,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促使更多学生毕业,甚至在校期间创办属于自己的小型企业,或将竞赛项目、创意尽快落地。这种教育逻辑意味着创业学院将学生创办企业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但实则不然,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应分为两类,一是不具有成熟创业想法,甚至暂时完全没有创业意愿的大多数在校生;另一类则是具有创业潜质、创业项目或想法和坚定创业意愿的少数在校生。

上一篇:馆藏银质乌兰察布盟长印赏析 下一篇:深海鱼油真的能深海鱼油真的能保心血管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