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生命力”的跨界思考

时间:2022-08-07 03:39:34

关于“城市生命力”的跨界思考

美国知名建筑策展人Aaron Betsky说起建筑双年展,对传统的表现形式诸如图纸、模型、图片等提出强烈质疑,认为要感受建筑就应该亲身去体验城市,而其他的媒介往往会错误地传递信息。在他参观完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后,不由得感叹深圳和香港这两座城市本身的魅力要远远大于展览。

暂且不去争论他的观点对与否,深圳的确是有一个双年展。作为全球唯一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双年展,其初衷为协助深圳市规划局引进优秀的城市设计案例,推动本土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发展。在举办了四届之后,它逐渐衍生成为一个更加宽泛的平台,不断为这座城市输入新的信息,并批判性地思考当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深圳在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中吸取了大量的资本、人力、自然资源,形成了当前的城市景观,这座城市的天际线迄今没有停止变化,还在不断发展,没人能够预测未来它会成为什么样。

唤醒城市生命力

双年展其实超越了我们在城市里的日常经历,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它是一本教科书,一本词典,是浓缩的、高强度的知识交换。积累了前三届本土策展人的成功经验后,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引来了首位非华人总策展人泰伦斯?瑞莱。从本届参展人中国外建筑师所占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他的到来增强了双年展的国际性,第一次引入了国家邀请展的概念,向专业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模板靠得更拢。瑞莱以“建筑创造城市,城市创造建筑”(简称“城市创造”)为主题,力图探讨城市和建筑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步伐中应该具备的条件。同时警示观众,如果不去思考这些条件,城市会伴随着文化的黯淡而消亡。

这或许有些危言耸听,至少在现在的深圳甚至其他的中国城市我们看不到任何衰败的迹象。但无数的城市问题,如工业污染,拥挤的交通,能源浪费正在一点点剥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权利,威胁着他们的健康,阻碍着城市的正常运作。在策展导言中,“城市生命力”成为构筑城市的关键词。对“生命力”的理解也是对未来城市的探索,只有保证城市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活力, 才能形成磁场,吸引人来此聚居、交流,形成更加可持续的城市文化。

在这样的语境下,第四届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尝试着进行了一次跨学科思考,因为建筑师和规划师对城市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不同学科的跨界合作,才能更深地挖掘城市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作为这届双年展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6

除了艺术家和导演对城市生命力的描绘,对城市的认知还应该建立在更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借鉴2010年纽约当代艺术馆“上升流”展,香港大学的策展团队将对生态环境的思考置于珠江三角洲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并命名为“对应双城”。通过港大和奥雅纳等顾问团队数月研究,他们认为香港和深圳应以共同合作的方式承担起改善区域整体环境的责任,并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即淡水供应、港口设施和深海湾生态。六个来自深港两地的团队随后对这三个问题分别提出了设计解决方法,这也是自2007年以来,在双城双年展上首次有深港两地的不同团队就事涉本区域的城市和环境问题进行同题合作。

一本城市词典

双城双年展其实可以看作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总结,它既把建筑或城市设计上的过往经验收集起来展出,也是对未来设计趋势的展望。由杰弗里? 约翰逊(Jeffrey Johnson)和李翔宁策展的“八个城市项目”就是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实验的一次很好概括。在数以万计建成的,正在建造中的和将被建造的新城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很少能够将发展的脚步放慢下来,思考、总结其中得失。而策展人选取的这八个城市规划项目,能在地理、环境、设计方法这样的交叉矩阵中带来经验,或可能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当观者意识到这些大胆模式的多样性,并回归到和城市本身规划亲密对话之日,即是对武断的单一发展模式反思之时。

街道是形成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而将街道空间搬入室内空间也是展览的大胆尝试。1980年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主策展人保罗?波多盖希以“街道”为命题,邀请了20位建筑师来设计沿街的立面,目的是希望城市生活回归街道。当年的街道展被视为向后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节点,并且回应了那届双年展尊重历史在设计中重要性的主题。而在今届双城双年展“街道”项目中,12位来自全世界的建筑师对于“城市创造”的回应更加多样,这也暗示着多元化的城市生命力;大多数作品中立面的概念相对模糊,建筑师大多在思考建筑技术、公共空间、社会构建、建筑材料等在城市空间建造中的应用。

作为一个城市双年展,其展示的作品往往会被考虑放置在真正的城市空间之中。自2009年第三届双城双年展以来,深圳市民广场一直被作为双年展展场之一。平素少有市民涉足的市民广场被双年展短暂地激活,如这届双年展作品“万花阵”将数千个橘红色的交通雪糕筒摆放在巨大的广场上,原本暗示城市开发的元素成为了与市民互动的物品,在展览期间被市民摆放成各种形状。而六件“超轻村”作品在回应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哲学家Buckminster Fuller“你的建筑有多重”问题的同时,其对轻质材料和简便搭建方式的选择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作为早期的环境活动家,Fuller曾提出建筑的再生加速化,希望原始材料能够被循环使用。这一倡议在双年展“再生砖”这个项目中得到延续,所有的建筑废料都可以回收并再制成各种环保的建筑用砖。

双年展就像是一本城市词典,向观者诠释着到底什么是城市。在似乎与先锋文化永远沾不上边的深圳,双年展打开了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帮助这座只有30年历史的城市沉淀为全球新兴城市中的翘楚。

上一篇:划“江”而治 下一篇:横在世界第一面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