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法”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时间:2022-08-07 11:33:43

“六元法”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迅猛发展,成绩卓著,特别是“示范”院校的建设。通过对高职会计“六元法”实践教学的研究,积极探索高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紧贴会计服务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改进专业教学方式方法,以实践教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不断深化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以期更好地为培养高职人才服务,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使高职毕业生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

核心概念:

“六元法”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具备6项基本元素(即平台、任务、教员、时间、硬件、理论)。

1、平台:建立虚拟公司,设立出纳、会计等会计岗位。

2、任务:根据公司每月经济业务,系统、连续地进行会计处理和管理分析。

3、教员:由双师型教师、企业专家对实训过程共同进行指导。

4、时间:实践实训时间从大一开始至大三上学期,跨度2年,共15个月。

5、硬件:建立手工模拟、电算化等实训室,并根据实训需要准备实训材料。

6、理论:将多门核心专业课程内容融入任务中,构建系统性应用知识体系。

世界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已形成较为有效的教学范式,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有学习领域(德国)、教学工厂(新加坡)和社区学院(美国)等。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研究形成了技能、知识和职业面向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英国会计人才培养研究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将理论研究较好地与实务研究相结合。澳大利亚研究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设定人才培养,以就业导向,确立职业教学定位进行的特色塑造。加拿大研究开发形成合作课程教育形式,是安排学生与外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相关业务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起始于德国职业教育界的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实施教学活动,尤其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人士所接受、推崇并付诸于实践。在会计学实践教学的专业研究探索模式方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均具有明显特色,其实践模式对于我国会计学专业在实践时间、采用的方法和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找出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办法。

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专业,国内外学者多集中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形成研究,对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工学结合模式”的探讨研究仍在继续,该专业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理实一体理念的探讨,实践教学的优化完善,实施运行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与改进。

针对现行的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缺陷:思想上不重视、时间上难以保证、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施设备缺乏等而导致实践性教学效果差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讨论和探索,通过对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即按照“六元法”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性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了解会计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步骤及基本内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提高会计核算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增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六元法”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即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具备6项基本元素(即平台、任务、教员、时间、硬件、理论)等方面。首先,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体现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其次开展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教师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践,而应该走出去,到企业单位进行参观、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工作实际情况,使学生有一个真实、完整的认识。

“六元法”会计教学改革,是为了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职业岗位划分(出纳、会计、成本核算、审计、税务等)来进行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各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为中心进行强化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地熟练从事各种会计岗位工作,真正做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会工作,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六元法”会计教学改革是会计实践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全面创新,指导学生根据真实企业的原始资料,变教学内容为工作任务/变课堂为职场/变学生为财务人员,“一人多岗”交叉扮演财务部不同岗位角色,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了解各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明确原始单据和其它会计凭证在各个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和方式,了解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单位、企业外部单位的业务往来,培养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能力。切实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岗位应用能力,真正实现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上一篇:评价孙中山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一体化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