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服务的需要和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8-07 11:04:07

预防接种服务的需要和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采用经济学原理对预防接种服务的现有需要、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进一步剖析影响因素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预防接种服务需要、需求现状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预防接种;需要;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71-02

1 预防接种服务需要是预防接种服务需求的基础。当人们的预防接种服务需要全部转换成预防接种服务需求,且所有的需求都是以从健康角度出发的实际卫生服务需要为基础时,预防接种服务才能达到既能满足居民健康合理的需要,又无资源浪费的状态。实际工作中,根据预防接种服务需求制定决策和计划,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

2 预防接种服务需求的特点

预防接种服务需求具有受种者信息缺乏、需求的被动性、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不确定性、费用支付的多源性等特点。

在预防接种服务市场中,由于专业的复杂性,受种者对相关知识和信息的缺乏,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应该获得何种服务,对所获得的服务质量和价格也无法判断。因而他们在接受预防接种服务时必须依靠服务提供者,对服务的利用往往带有某种程度上的盲目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服务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受种者无足够的信息来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供需双方的竞争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3 影响因素分析

受种方因素研究来自受种方的因素对预防接种的顺利实施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个别客观因素,如早产、难产、低出生体重、严重湿疹等,会影响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BVaccine,HepB)、卡介苗(BacillusCalmetteGuerin,BCG)等及时接种外,多数情况下是儿童监护人主观因素对预防接种造成不良影响。

国内的研究表明,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和态度,是常见的预防接种影响因素引。在越来越多的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后,这一因素可能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多数监护人是因为不知道接种信息,少部分是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有部分监护人对疫苗的安全性存在疑虑。同时,监护人中,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预防接种行为影响最大母亲是否接受孕产妇保健指导,也是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是否参加计划免疫的重要影响因素。

来自受种方对预防接种的影响,也包含经济欠发达、信息获得困难、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因素。崔富强等在甘肃省的研究发现,导致BCG、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PoliomyelitisAttenuatedLiveVaccine,OPV)、百日咳.白喉一破伤风联合疫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无法及时接种的相关因素包括,较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接种信息的缺乏引。国内其他多个研究也指出,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在接种地出生、是否在医院出生、外地迁入时间等因素,均对儿童预防接种产生影响。这些研究表明,从事相对固定职业者,往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流动性小,儿童父母文化程度较高,接受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的渠道更多,也更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在医院出生的儿童较家中出生的儿童及时接种率和总体接种率均更高。外地迁入者,尤其迁入时问较短者,尚无稳定的预防接种知识和信息获取渠道,常影响儿童的及时接种。

国外研究表明,儿童监护人不知道当地在开展预防接种是大规模接种活动中儿童漏种的最常见因素;因为工作忙而未带孩子去接种是另一个常见原因,儿童监护人认知因素对预防接种的影响也是国外研究中常见的结论。

另外,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心也是国外部分家长未带儿童去接种的重要原因。DeborahA.Gust等对2315位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病例组(漏种≥2种疫苗的儿童)和对照组(接种了所有应种疫苗)的父母,在对待是否该让儿童接种所有应种疫苗的态度上不同,病例组以非健康因素拒绝接种的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但两组的父母均对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担心。尽管部分国家对入学儿童实行强制接种,但AllisonMKennedy等分析2002年HealthStyles(健康模式)系统的调查数据发现,12%的家长反对入学儿童接受强制接种,原因主要是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同时对疫苗的效用有所怀疑。

类似于国内的流动人口,国外由于经济危机、动乱等造成的移民也是疫苗漏种的危险因素。在南非城市中和马其顿难民营中的研究均发现,接种率低的人群为近期迁入者以及那些流动性很大的人群。AMRO无脊灰的经验也提示,在移民较多的地区,漏种疫苗的儿童也较多。此外,国外研究总的表明,农村儿童接种率较城市儿童低,但可能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有个别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儿童生活在贫民区均为导致疫苗漏种的危险因素。

4对策研究

4.1加强预防接种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大对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预防保健经费的落实也是研究者普遍的呼声,尤其在山区和偏僻的农村,应通过政府经费的投入保证这些地区冷链设备的可及性j。经费投入也是解决人员待遇,促进其积极性,从而促进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力度,减少免疫空白的重要保证。

免疫规划活动中,组织方式、接种信息传递方式等,均对接种结果影响甚大。预防接种是典型的公共卫生活动,接种对象的搜索、确认、宣传、通知等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参与,尤其应建立由多个部门,如公安、城市管理、计划生育、居委会等构成的有效协作机制;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健全预防保健网络,在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地方相应地增加一些接种单位,并组织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摸底调查及查漏补种[29]0在美国乔治亚州227个公共保健诊所的研究显示,多种组织改进措施的联合作用有利于提高接种率,包括减少等待时间、对未按时接种者家访,与相关组织,如妇女、婴儿、儿童特别补充营养计划(ProgramforWomen,Childandinfant,WIC)保持协作,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预防接种活动的决策过程。加强信息化在免疫规划中的作用。

4.2加强专业人员培训鉴于基层预防保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影响较大,应落实对基层预防保健队伍的专业技术培训,包括继续医学教育,并实行准入制,保证预防接种人员的专业性。对此,张冬娟等总结了一些开展基层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年12月第17卷第6期预防接种人员专业培训的要点:集中统一培训;预先摸底,因材施教;选用较小的教室;精讲多练,结合实际;充足的辅导师资(1:15);严格的组织纪律。

参考文献

[1]周萍,周兰清,郎伟莉,等.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现状调查口.中外医疗,2008,27(6):76.

[2]陶志华,姚凤燕,高鲁平,等.平湖市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60.

[3]李书华,刘勋,陈国英,等.湖北省2006年儿童入托和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效果评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2):35.

上一篇:谈谈脑电图机的干扰与故障 下一篇: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处理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