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是娥的“千面风华”

时间:2022-08-07 10:25:17

二十三年前,为沪剧事业的繁荣和兴旺奋斗了一生的沪剧艺术家丁是娥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位著名演员艰辛曲折的人生历程、坎坷不平的艺术生涯、多姿多彩的演出剧目和感人至深的人品戏德,特别是她在沪剧舞台上演活了身份性格迥然不同的形形的妇女形象,至今仍为热爱她的同事、学生和观众所难忘。

“飞起来”的小飞娥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发自人们心底的歌声响彻浦江两岸,上海解放了。26岁的丁是娥感到由衷的欣喜。作为一名沪剧演员,丁是娥以巨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表现新时代、塑造新人物的艺术创作中去。《罗汉钱》是这一时期丁是娥主演的第一个代表剧目。当时排这个戏是为了争取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丁是娥也千方百计希望演好戏中女主角小飞娥。但她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番曲折。第一次进排练场,她把小飞娥演得相当悲伤,“回忆”一场,唱到“偏偏是自己婚姻难作主,一定要父母之命媒妁言”时,悲痛欲绝,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执导《罗汉钱》的著名导演张骏祥看了没有作肯定的表示。他思索了一会,悄悄问人,丁是娥是不是专演悲旦的?

这句话传到丁是娥耳中,她为之一怔。因为自己演戏20年了,演过各类人物,并不是专演悲旦的。为什么导演会这样问呢?是不是她对人物角色的理解不够准确呢?她开始对小飞娥的思想性格重新进行梳理,再次看了赵树理的小说原著,觉得把小飞娥仅仅理解成悲剧人物确实有偏颇的。小说原著叙述小飞娥元宵看灯时写道,“她满街看热闹”,“在各街道上飞了一遍,才回转家门”。这个“飞”字很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整天悲悲切切、郁郁寡欢的中年妇女,会像活泼的女孩子一样,满街“飞”着看热闹。显然这个“飞”字,不仅仅表现了人物的形体动作,也显示了小飞娥的性格特点。她应该是比较能接受新思想,对新生活也充满了自信心的。昔日的不幸已渐渐被时间的流水冲淡了,留下的应该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平静中的不平静。根据这样的理解,丁是娥对这段戏作了新的处理,分层次地对人物情感控制把握,表演也更注意节奏分寸,从形体情感各方面体现一个“飞”字,体现新社会劳动妇女的新的特点。导演对这样的表演十分满意。

丁是娥对小飞娥形象的塑造,有许多新的创造。在与张木匠夫妻关系的处理上,她强调两人既有性格差异造成的不适应的一面,又有长年累月共同生活形成的互相磨合的一面。夫妻俩一个细心内秀,一个粗枝大叶,个性上免不了嗑嗑碰碰,加上张木匠打过小飞娥,使妻子想起来就伤心。但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逐渐磨钝了锋芒,时间慢慢填平了沟壑,再加上又有了女儿,他们已有了一些共同语言,渐渐适应。小飞娥不会老是耿耿于怀、太厌恶丈夫。丁是娥把自己的表演比喻为走两面是水的田埂,要掌握好平衡,不小心就会掉下水去。燕燕做媒后小飞娥争取丈夫同意女儿与小晚婚事的那场戏,她演来如行云流水,入情入理,顺畅通达。几番劝解,既不是以生硬的态度迫使张木匠就范,又不是低三下四苦苦哀求,而是始终环绕着一个调子:动感情的说理。这里的几段唱,更被她处理得带有丰富的感彩,回想往事时既有责备,又有伤感,同时还有几分体贴,使丈夫不能不认可。丁是娥的表演把这对夫妻的特定关系体现得真实真切,细致入微,展示了她在塑造性格复杂多变的现代人物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突破。

丁是娥对小飞娥性格把握的准确和细腻令很多专家赞叹不已。《罗汉钱》赴京演出取得很大的成功。由于对戏中小飞娥形象的精心塑造,她被授予全国戏盐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向周小燕学吹蜡烛

丁是娥成名在解放前,艺术升华却在解放后。《罗汉钱》的演出成为她整个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她在表演艺术上已趋向成熟,她创造的沪剧丁派艺术也开始形成。

沪剧丁派艺术既端庄大方、稳重质朴,又清新明快、委婉多姿。与沪剧的其他艺术流派相比,丁派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从何而来?著名前辈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和丁是娥都是戏曲剧种的代表人物,她们相当熟悉,有不少交往。袁雪芬在回忆丁是娥的时候多次说,她一个非常大气的人,丝毫没有门户之见。我看她的演出,觉得她有不少地方借鉴了越剧的表现手段,而且这种借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汇贯通,化成自己的东西。袁雪芬的话一言中的,道出了沪剧丁派艺术的精髓。正是这种广采博取、多方借鉴,才使丁是娥的表演艺术不断登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高度。

1954年丁是娥主演的《金黛莱》在华东戏曲会演中得了主演一等奖。她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地却和其他剧种的演员找差距,觉得自己发声换气不太科学,主动上门向曾为沪剧《罗汉钱》执导的张骏祥导演的爱人、著名歌唱家周小燕讨教。听了情况,周建议她练练吹蜡烛。丁是娥真当一回事,回去就开始练。她照着在桌上放几支点上火的蜡烛,隔一段距离吸足气使劲吹。吹灭了再点上,一次又一次,每天坚持练。这样的练习实在枯燥无味,丁是娥却始终没有动摇。经过长时间苦练,她吹气的力度越来越大,人离放蜡烛的桌子也越来越远。唱《甲午海战》“祭海”时,“盼你们”这三个字的唱能一口气拖十板,表现金堂妈怀念亲人悲痛欲绝的心境,那真是声情并茂、淋漓尽致。

丁是娥是非常善于从其他艺术学习借鉴的。当初她看电影《居里夫人》曾连看了七遍,从美国电影演员葛丽娅-嘉逊身上,学习了以眼神演戏的表现手法,运用到《和合结》的表演中去。沪剧《朵朵红云》中那段“长江滚滚向东流”的“快流水”脍炙人口,至今在观众中传唱不绝。那是丁是娥从京剧传统曲牌“流水”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一种崭新的沪剧板式。在表演《赵君祥卖国》中的“五更乱梦”时,丁是娥为了避免一人独唱的沉闷,借鉴吸收了越剧和昆剧的很多身段动作,裁歌载舞,把一个母亲对被丈夫因赌输卖掉抵债的女儿的苦苦思念之情表现得细腻真切,十分传神。

沪剧素来重唱。丁是娥的嗓音圆润、音域宽广,唱腔绮丽婉转,曲折多变,擅长抒发人物复杂细致的思想感情。丁是娥创造的丁派唱腔敢于标新立异,在艺术上有不少新的创造。在《鸡毛飞上天》“教育虎荣”的演唱中,她冲破“赋子板”从慢到快的传统唱法,当唱到“早思想、夜成梦,盼望有一天,能够堂堂皇皇进学堂”时,有意识地把节奏放慢,唱得委婉而又深情,细致入微地抒发了林佩芬在旧社会因贫苦失学的不平静心绪。丁是娥对沪剧“反阴阳”曲调的运用也相当巧妙。她演唱《罗汉钱》的“回忆”、《雷雨》中的“盘凤”和《甲午海战》中的“祭海”,同样都用“反阴阳”曲调,但无论润腔处理、节奏力度和感彩都有很大的发展变化,

真正做到声随情走,因人定腔。第一个“阿庆嫂”的扮演者在丁是娥的艺术形象长廊中《阿必大回娘家》中的婶娘一直受到观众喜爱。她的表演路子和过去传统演法有很大不同,她有自己新的独特的理解。婶娘人称“毒夹剪”,过去往往把她演成心狠手辣、有点流气的白相人嫂嫂。丁是娥觉得这样演影响了戏的主题深化,会削弱观众对阿必大悲惨命运的同情。雌老虎已经够蛮不讲理了,如果婶娘也蛮不讲理,那成了以邪克邪,观众会搞不清谁是谁非,该把同情放在哪一边了。经过深思熟虑,她把婶娘演成精明能干的农村劳动妇女,在雌老虎面前她不畏,据理力争。当对方实在蛮横霸道,气焰嚣张寻衅动武时,她也毫不手软地给予回击。但是这种斗争也是有理有节,很有分寸的。当雌老虎跌倒在地上时,丁是娥做了一个主动上前搀扶的动作。当必大出气打了雌老虎几下时,丁是娥又轻轻地摇摇手,予以劝阻。经过丁是娥这样的解释处理,婶娘的形象焕然一新,成为沪剧舞台上性格鲜明、使人念念不忘的又一艺术典型。

改编自曹禺同名话剧的沪剧《雷雨》是非常受欢迎的剧目,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沪剧舞台就多次上演这个戏。而最为轰动的无疑是1959年沪剧明星大会串的那次精彩的演出。繁漪是一个被扭曲的性格相当复杂的人物,丁是娥恰如其分、层层递进地刻划了她对丈夫周朴园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与大少爷周萍的纠葛中,她着重展示繁漪的痴情和忍耐。正因为这样,她才能把繁漪最后看来不近人情的报复行为演绎得顺畅自然。曾导演过话剧《雷雨》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看了也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称赞丁是娥的表演不亚于最优秀的话剧演员,是当今戏剧舞台的“活繁漪”。

丁是娥创造的舞台形象中,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当然要数《芦荡火种》里的阿庆嫂。丁是娥是第一个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了阿庆嫂形象的沪剧表演艺术家。起初,她对人物的理解并不深,总以为阿庆嫂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她身上应该有一种江湖气。她模仿过去生活中遇到过的一个茶馆小开娘(即茶馆老板女儿)的动作,走起路来足不着地,快得像阵风,提壶沏茶相当麻利,抹桌子更是三下两下就抹得溜光。但是观众却认为她演得总不太像。这使她很不是滋味,反复思索究竟怎样才能演像阿庆嫂。为此她看了不少反映地下斗争的书,下生活时又向部队侦察英雄讨教,还多次和编剧导演和其他演员商议。渐渐地,阿庆嫂的形象在丁是娥脑海中丰满起来,她感到在茶馆老板娘和地下联络员之间,不能以偏代全,使人物失去了主心骨。阿庆嫂的服装、扮相、一举一动,确实要像茶馆老板娘的样子,应酬敌人时也会带几分江湖之气。但是在心里,阿庆嫂却把敌人恨之入骨,时时刻刻寻找机会解救伤病员,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

只有理解得深才能表现得准,丁是娥心里渐渐有了底,觉得自己在外形上已经有了茶馆老板娘的味道、神态、语气,动作上就不能再夸张,更不要让三教九流的东西把人物演歪了。心里有了一根弦,表演上才能有所体现。在以茶馆老板娘身份和胡传奎、刁德一周旋时,丁是娥在表演上的原则是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注重分寸、恰到好处。“智斗”一场,当胡传奎向刁德一介绍阿庆嫂时,她明显感到了刁德一的不信任,因此站在原地不动,仅用眼神随意打量了一下,只是上下稍微一看,但就在这刹那的眼神的运用中,充分表现了阿庆嫂的警觉敏锐和从容大方。当阿庆嫂送茶点烟时,刁德一拉下脸来冷言挑衅,丁是娥捏着点燃的火柴,稍稍停步,凝目相视;再走到胡传奎面前以略带委屈的语调埋怨责问,这样把阿庆嫂在复杂的情况下沉着应对的不卑不亢的分寸把握得相当准确。在“斥敌”中,她的表演也细腻准确,每演到这里,那个掸袖挥手,泰然自若的亮相总能赢得满堂彩声,人们称赞她简直把阿庆嫂演活了。阿庆嫂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丁是娥登上了她六十年来表演生涯的艺术高峰。

丁是娥之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与她对艺术忘我的执著追求是分不开的。遗憾的是作为沪剧一代名家,丁是娥直到去世也没有能如愿举行自己的个人演唱会。近年来沪剧界多次举行纪念丁是娥的专场演出,有机会让观众重温她的表演艺术,追思她的戏德人品,是对她个人的纪念,也是对沪剧表演艺术传承的重要财富。

上一篇:名越初照人(十一) 下一篇:饭粘子与朱砂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