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时间:2022-08-07 09:06:17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6例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情况。结果 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根据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细致的整体护理、适当用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原因;护理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1]。血栓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其中最常发生在各种外科手术后,好发于下肢,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3~5 d[2]。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细胞减少,造成高凝状态,加上手术后下肢不能活动,血流缓慢,以及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时和手术后都需卧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淤滞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程中,能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就可能并发血栓形成。回顾我科2005~2007年146例下肢骨折,通过积极预防护理收到满意效果。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现报告如下。

1 形成原因

1.1 静脉内膜的损伤可由于严重的下肢骨折创伤,术中操作粗糙,大腿止血带的应用,以及术中下肢牵拉也易损伤血管内膜。血管内膜下基底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并释放多种活性物质,使血小板粘附其上而发生聚集,导致血栓形成。

1.2 血流缓慢多可由于骨科手术造成,如仰卧位可使手术中静脉回流明显下降;术中为得到极佳的显露而屈膝及屈髋等引起静脉血流缓慢;驱血带的应用更是容易引起静脉淤滞。麻醉可使外周静脉扩张,静脉回流减缓。术后长期卧床,下肢活动明显减少都将使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流速缓慢或产生涡流时,血小板会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当激活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了凝血所必需的浓度时,便导致血栓的形成。

1.3 失血、手术创伤引起的血小板反应性改变,血中补充了粘性较大的幼稚血小板,同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增多不可避免的形成血液的高凝状态。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术前应进行预防宣教,入院后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以便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以术后3~5 d多见,最迟术后2周,此时患者骨折及术后疼痛期已过,如果突然出现肢体疼痛、肿胀应怀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立即报告医生,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护理 让患者尽早活动下肢,如果患者不能够主动活动下肢时,应该抬高下肢,对下肢进行定期的被动活动。患肢抬高20°~30°,置于布郎氏架上,但不要过度伸展下肢或在膝下垫枕或其他物体,以防进一步阻碍静脉回流。

2.2.2 肢体观察 髌骨上缘以上15 cm处、髌骨下缘以下10 cm处做标计,每日测量其周径,了解肢体肿胀程度。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足部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以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同时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每2 h更换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发生。

2.2.3 促进患者血液循环[3] 麻醉苏醒后即可动员患者做踝泵运动,术后早期做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允许的情况下及早主动活动踝关节,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及环转运动,利用“踝泵”的作用加速静脉回流速度。对不能进行主动活动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定时按摩下肢局部肌肉,加速血液流动,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要注意避免膝下垫枕,防止窝静脉受压,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止血药物应用时间不宜过长,并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2.4 防止血管内膜损伤 术中减少牵拉和避免止血带结扎时间过长;日常护理中应强调尽量不在下肢静脉穿刺或避免在下肢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并提高穿刺技术,减少静脉损伤。输注刺激性强或高渗的药液如甘油果糖、甘露醇等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及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

2.2.5 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 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或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以加强抗凝治疗。 注意用药期间的观察:在对下肢血栓发生的高危患者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以及在使用溶栓抗凝剂及纤溶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期间,需观察药物的过敏反应,手术切口渗血情况及消化道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给予饭后服,定时复查大便、尿潜血及凝血酶原时间,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2.2.6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如老年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合并症,或者下肢静脉曲张等应予相应治疗。

2.2.7 下地活动时 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当压迫浅静脉以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水肿,预防血栓的形成。

2.2.8 间歇充气压力泵的应用 对多发骨折患者应用间歇充气压力泵,该气泵能够间断充气,分别对踝部、小腿和大腿产生45、30和20 mm Hg的压力,使下肢血流速度增加240%,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健康指导

3.1 饮食 宜少盐、清淡、高热量富含纤维素,以便保持大便通畅,应吃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

3.2 禁烟 对会吸烟的男性患者指导其戒烟,因烟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管内膜变化而引起胆固醇沉着。

3.3 保温 低温可导致患肢血管收缩,血流减缓,有诱发及加重血栓形成的危险。

3.4 适量运动 术后早期定时进行功能锻炼,鼓励逐日增加活动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和长时间行走等。

下肢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和麻醉术后卧床牵引制动等,使周围静脉舒张,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泵作用减低血流缓慢。外伤手术,骨科牵引易损伤血管,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严重者导致肺动脉栓塞。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悉心的护理、适时用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钟亭机.病理学.第2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7-40.

[2] 裘法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03.

[3] 鲁连桂.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6-289.

上一篇:产妇耻骨联合分离3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