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对学生教学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8-07 08:34:32

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对学生教学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摘 要 目前,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正逐步深入,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学教育的质量。根据调查和资料显示,高等师范教育不能很好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从专业课程教学、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践三大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生物科学 教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基地,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学教育的质量。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纵观新课程方案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我们认为,高等师范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训练等方面有针对性做出改革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新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①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均作了很大程度的改革。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生物专业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的需要往往脱节, 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所以,高师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根据中学生物学教育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素质。

1 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提高专业教学素养

(1)高师生物专业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体现拓宽基础、突出重点的原则。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进行课程设置②。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入,中学生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涵盖量大之外,不仅涉及原来已有的各门基础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新的前沿性学科,如: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许多反映世纪生命科学进展的新内容。据我们对12所院校高师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在总课程方案中占40%~49%,在专业课程中基础课程(如动物学、植物学等)占有大部分的比例,例如,植物学开设课时大部分学校在120-160之间,而分子生物学仅仅开设34~51课时。显然这种课程设置与中学生物课程要求不相吻合。因此,生物专业课程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须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相关应用知识。这就需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拓宽知识结构、精化基础课程、扩充现代生物学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增加生物学前沿内容。如分子生物学进展、基因工程进展等,同时要注重开设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总之,要以生物新课程需要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可以说高师院校的课程教学方法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这一点是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主要问题。例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积极地运用探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可是,在高校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教学,一言堂教学,学生对什么是探究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了。众所周知,在高师院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技巧、教育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师范作用。这就要求高师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学生单一学习方式为合作学习方式,改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开设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探究能力等。运用探究式、发现式、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

(3)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指出:“生物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生物新课程改革重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③。尽管各个高等师范院校在实验教学中都进行了不少的改革,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合格评估以后,实验教学改革更是不断深入。但就目前而言,高师院校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形式单一,主要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很少有探究性实验;二是内容陈旧,大多是过去传统的,经典的实验内容,很少有现代的,反应科学进展的实验内容;三是实验开出率不够,不能满足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由此,我们认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要适应新课程,就要相应的改革实验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内容上,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探究型实验的比例;减少传统经典实验比例,增加现代生物学实验比例;建立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和设计实验相互协调、相互照应的实验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理念和STS教育的要求,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在实验课程设计时还需要在原来学术性较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室管理上,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要掌握实验教学能力,不只是会做实验,还要准备实验。所以,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验准备活动,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全过程。要让学生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仪器和药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建立开放管理的实验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自行设计实验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验以及与中学生物学相关联的实验。

2 改革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10%~15%。大多数学校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法三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是:涉及面宽而内容广泛,理论基础薄弱,脱离教育实际,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感;三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量大,导致课时浪费,教学资源的浪费。我们认为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课时比例和教学内容的协调,注重强调学科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的衔接性和三门课程的独立性,减少课程之间的内容的重复,增加新的教育信息。注重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不断渗透新课程方案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加反映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信息、新经验、新技能的内容,为他们将来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生物教师打下理论基础。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增加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使学生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本领。开设教育教学研究课程,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具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为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进行教育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技能素养

高师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内化为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所以,高师课程方案中均把教学技能课堂训练和教育实习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来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更高,所以高师院校也必须在学生技能培养上作出相应的改革。我们认为,要想适应中学生物学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首先要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调研,了解新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师的新要求。目前,在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形式化,强调了过程而没注重质量;二是形式单一,仅仅按照教学大纲的时间安排指定学生到某一个学校渡过某一段时间而已;三是时间分配少。我们认为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应该注重以下改革。教学技能的培养要课堂教学与说课训练两手抓。课堂教学技能要渗透在教学理论课程中,在进行某一教学理论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加以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说课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意义在于要说明怎么样教好这节课。通过说课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法的构想。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实习方面主要是改革教育实习方式 强化教育实习效果的改革。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均安排在8周左右,实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下期。我们建议:一是增加实习的时间,可以由现在的8周延长至半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二是适当增加教育实习与见习的比重,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三是改变教育实践方式,加强和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尽早让学生接触基础教育实际和参与教学实践,采用顶岗支教既能帮助解决中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切实的锻炼了学生。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式教育实习相结合,课程安排实习与顶岗式教育实习相结合;个别指导实习与全程跟进式教育实习相结合。在这种实习模式中,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自觉转变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职业情感。

基金资助:安徽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编号:皖高教20100680

注释

① 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63-265.

② 王月梅.论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专业课程设置[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③ 陈继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6,8.

上一篇: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下一篇:浅谈生理学多媒体课件文字脚本的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