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时间:2022-08-07 03:50:25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和造就国家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经济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和保障。智商高、能力强不等于高素质,高素质需要德才兼备。德育是衡量人才最基本的准则。正如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这是德育在学校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充分体现。小学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小学德育尤为重要,小学教育将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我多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传授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他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用自己实际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真正发挥表率作用。教师在课内外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挖掘素材,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了大量古今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和人物传记等,有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些描绘出祖国的壮美河山;有些塑造了精忠报国、大爱无疆的历史人物……课文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作品的深刻内涵。浓浓的风土人情,壮美的河流山川……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会不断领悟到作品中的真善美。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钻研大纲,积极探索,找准切入点,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努力加强德育渗透。

在讲授《春蚕》这课时,我找准文中的重要语句:“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抓住“每天”“深夜”“常常”等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去深入体会母亲为了孩子吃苦受累、很辛劳的品质。引发学生的激烈讨论:有的学生说这些反映了母亲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地劳动,母亲的确是太辛苦了;有的学生说母亲每天夜里“总要”起来添桑叶,从中可以看出在养蚕这段日子里,母亲根本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在讨论声中,学生真正体会到母亲养蚕的辛劳,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激发了他们孝敬父母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营造氛围,情境感化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绪,升华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在讲授《我的战友》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内心置身于当时所处的环境,真正体会到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惨烈的场景,顽强的意志,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争相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上课老是想和同学讲话,做小动作,一堂四十分钟的课也熬不住,我深表惭愧……有的学生说,我平时做事常三分钟热度,有时觉得困难就退缩了,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想了不一会儿,就放弃了,与叔叔的顽强意志相比,我深感惭愧,我要向叔叔学习……还有的学生说,我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老是交头接耳,影响了班级的形象,我真后悔,我要向叔叔学习,做遵守组织纪律的典范……整节课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激昂,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四、分析研究,因材施教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教师不应以传统的宣教替代学生的德育实践。教师必须接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体会和感悟。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德育才会被学生主动接受。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才会主动地理解和思考,取得德育的实效:情感得以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享受了审美的乐趣,体验到德育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分析、研究每一位学生,掌握学生的性别特点,根据其不同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以及不同的学习方法去区别对待,去引导疏通。我班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本性善良,热爱劳动,热情大方。就是有一个缺点,特别任性和倔强,只要他认准的事,就势在必得。生活上不论遇到大事小事,也不管是非曲直,总要和同学们“一争高下”。学习上情况更为严重,不管是谁,只要成绩超过自己,他就会“横眉冷对”,导致同学们都不愿和他接触。为此,课余我给他讲了许多因改变性格取得非凡成就的历史名人故事,帮助他领悟到人缘好坏的重要性。后来,该学生张扬任性的性格逐步得到改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现成的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与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把德育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8(2).

上一篇:学生活数学,用数学生活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多样化解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