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流汗的时代

时间:2022-08-07 02:54:53

请人流汗的时代

对喜欢清静的人来说,跑步是一件自私的事情,他们日复一日的独自“黑练”;对喜欢热闹的人来说,跑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把跑步当作社交和聚会。尤其在最近几年,跑步这件事儿,独跑乐不如众跑乐,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咱们今天就聊一聊“跑团”这个现象。

跑团进化史

在一穷二白的“上古”时代,约跑和跑步比赛都远没有现今流行,常见的运动品牌也仅限跃、回力等少数几个国产厂家,这一时期跑团的发起多以地缘聚合为主,如某单位或工厂工会的定期活动、小区附近某公园跑步爱好者组织的自发约跑等。如1985年成立的天津海河体育俱乐部当年就有近千名注册的长跑会员,其中绝大部分成员是当地工厂和政府机关的员工。

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的“中古”时代,以多威和跑吧为代表的、最早集团化运作的俱乐部迅速崛起,他们采用冠名和兼并的方式在二三线城市拓展了大量分支机构,一度成为跑圈的“少林”、“武当”。根据最新的官方网站资料,多威现在在各地市和高校共拥有69个跑友会,跑吧在全国拥有的分支机构更多达95个。他们为跑友组织定期约跑活动,提供比赛的统一报名、安排交通食宿、代领参赛物品等服务,并拥有自己的系列赛事。在报名不需要抢的年代,偏远地区或名气不大的马拉松比赛往往需要这样的合作方组织大规模团报,合作方也能在报名费的折扣环节实现部分盈利。2006年10月15日,由李宁公司创立的非盈利性质、大众型体育俱乐部―李宁iRun俱乐部成立,这也是由厂家扶持的、最早的会员制俱乐部之一。2010年,深圳大学的唐玉成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吴卅针对iRun俱乐部四年的运营情况,发表了此领域最早的论文《网络跑步俱乐部研究》。该论文援引数据显示,2009年iRun俱乐部全国会员超过了两万,主要集中在10个大城市。其中北京Run友堂共有3341人,来自各区的七个分部。按规定,成立友堂分部必须有至少20名会员,而负责人“堂主”这一颇有江湖气的称谓,也不禁让人联想到“丐帮”、“天地会”。

随着友商线上线下活动的密度和重要性的增强,许多厂家对跑团市场宣传、新品推广、凝聚核心KOL团队的天然属性也愈发重视。2010年Nike跑团、2011年阿迪酷跑团、TNF跑友会、2012年的特步特跑族等全国性跑团纷纷成立,够级别的国内外厂家基本都拥有了或大或小的旗下跑团,打破了中古时代几家独大的局面,进入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

除去陆续进入中国的Nike+、Endomondo、Runtastic等国外跑步软件,2010年成立的咕咚和2013年成立的益动的注册用户都已经是千万级别。2014、2015年,几十款名字里带跑、悦、约、乐、圈等字眼的跑步软件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跑友为了刷跑量,训练的时候要同时打开多款APP。跑团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了,越来越多没有明显厂商属性的民间跑团建立,其中有一些跑团甚至没有线下的约跑,成员之间只是在网上进行比拼和交流。

跑以类聚

品牌厂商冠名类。这类跑团所占比例最多,一般直接体现厂商名字,由品牌在各地的铁杆粉丝负责召集、组织,厂家直接给予资金和产品支持。跑团成员有义务在指定的比赛和活动(尤其是厂家赞助的比赛)中穿着有厂家LOGO的服装,配合宣传进行品牌展示。尤其最近两年,很多厂家对旗下的签约高水平运动员直接予以现金的奖励,让很多退役的前专业选手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在很多赛场催生了“狮王争霸”的局面。相应的,跑团核心成员对厂商具有相当高的忠诚度,“赏金杀手”反而具有一定流动性。

品牌厂商半冠名类。明面上看不出是哪家厂商赞助的,实际参与活动以后就可以了解到有哪家、或者哪几家厂商是背后的“东家”。

APP应用或公众账号聚合类。某个软件的用户就可以成为逻辑上集中、地理上分散的宏观跑团。

地标聚合类。健身中心、学校、公园、上班地点,都可以成为这类跑团的地域特征。

单位自有类。此类跑团相对封闭,只接受本单位员工和家属。单位效益好的话,跑团的经费也相对充足,对于购买装备和聘请教练出手阔绰。

名人明星类。越来越多的主持人、退役运动员、歌手、演员、职业经理人都会以自己的号召力组建小规模、小范围的私家跑团,成员以经历接近的周边人士为主,普通跑友一般很难得其门而入。

针对比赛类。少量大型比赛的主办方会在比赛前几个月内针对比赛安排跑团活动,但往往会和赛事赞助商合作举办,也有委托赞助商举办的情况。

公益类。公益类跑团的数量最近几年有逐年增多的现象,但是“其兴也博焉,其亡也忽焉”的占多数,真正能坚守下来的并不多。

加入跑团的好处

日常活动有组织。无论是约跑、训练,还是团购、组团参赛。俗话说“信春哥,不挂科;信组织,有吃喝”。

一旦加入跑团并长期坚持活动,就能约跑有规律,训练有系统。

有前辈和教练指点,少走弯路,减少伤病风险。

在比赛中享受VIP待遇。不论是代领装备、私家补给、私家摄影师、定制奖牌,还是更奢侈的私人兔子(领跑员)服务,走在时尚潮流前段的活跃跑团总能想出更多点子。

扩大社交圈,结交新朋友。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成功其实只需要两步:第一步,让你的周围都是精英;第二步,从中挑选你喜欢的人多待在一起。”成天跟许多正能量爆棚的跑友在一起,想消极都难呢。

如何认识跑团

绝大部分跑团仍然依托或半依托于厂家的支持。毋庸讳言,想要长久留住会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没有长期稳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是办不到的。但是厂家的回馈也是双刃剑,一般具有冠名需要和排他性。因此,越来越多的跑团相对独立,在多家赞助厂商之间长袖善舞。

地缘性的清晰和模糊相对立。一方面,身处同一城市的核心成员会有定期的约跑、吃饭腐败、一同出行参加比赛等活动;另一方面,跑团的外地边缘化成员也许一年都参加不了一次聚会,但是一点也不妨碍他们与其他成员在社交媒体上保持热络的交流和互动。这种区域集中和全国拓展并存的现象在大型跑团中尤其明显。

事件集中。比如刚才提到的每周定期的约跑、厂家的线下活动和马拉松比赛。很多外地的比赛,能碰到的绝大部分都是熟面孔。

同质化趋势明显,会员拥有一个或多个共有属性。常见的有退伍军人的老兵俱乐部,某某大学校友会等。这种现象就像笔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那样:有相同羽毛的鹰,总会飞到一起来。

社交媒体和APP黏合,最常见的软件如微信、微博、QQ,跑团的载体不一定非要有网站。

多个跑团的成员之间有重合,易引发不文明现象。很多圈里活跃着一些半职业“串子”,哪个活动发东西就去哪个活动,领完东西转场下一家。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极少数素质低下的人员甚至有哄抢、乃至偷窃物资现象的发生。

具备实力的跑团会创办自有赛事。《户外探险》杂志的黄崖关越野赛已经举办了三届,笔者组建的跑团在79个城市有数千名会员,自有赛事也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跑团新纪元

日常联络网络化会成为会员加入的必备选项,会员必须熟练使用手机和电脑上网,会员和负责人年轻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不能与时俱进学习新技能的“老马”们,只能局限于残存的小规模传统跑团运作方式之内。

逐渐趋于微利和自盈利。除去向厂家争取产品和费用支持,有些大的跑团已经实现依靠团员数量谋取正当的商业利益。很多厂家的线下商业活动需要跑团撑场面,会支付酬劳或产品;有一部分粉丝数量较大的自媒体可以通过商业软文盈利;组织参加境外比赛也成为新的盈利点。欧美等国的俱乐部向会员收取会费或年费较为普遍,但这种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在国内推行,尚待时间的检验。

跑团向成员提供的服务会更加多元化,创新点会越来越多。现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大家都惊叹“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儿”。

与其他跑团共存,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

根据不完全统计,“益动”软件现有跑步圈子3547个,超过100人的有215个,平均每个圈子38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主打跑团社交的“约跑”软件现有1963个跑团,遍布在全国206个城市。当然,这些数字仅仅是冰山一角,全国实际存在的跑团肯定远远多于上述数字。

2015年1月,厦门马拉松的主办方一共邀请了全国100个跑团的负责人召开马班大会,新浪在北京举办的“十佳跑团”的评比也有82家跑团参与。这一南一北的两大活动好比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大会”,昭示了跑团新纪元的到来。新浪微博认证也对跑团开放了特别通道,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官方对于跑团活动的支持和重视。

跑团,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无疑成为整个跑步产业链中各方青睐和角力的目标。未来的路还很长,且跑且怒放,且跑且珍惜。

上一篇:城市新兴跑推陈出新创意跑 下一篇:夏天就该去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