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山大玉海:酒瓮里的改朝换代

时间:2022-08-07 02:46:07

周南泉

业内最著名的玉器鉴定专家之一,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祖籍广东,1936年生。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同年供职于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1972年调入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特别是古代玉器的研究、鉴定和陈列展览工作

专家点评 玉器是最早从古代文明中产生的文物,它的制作和使用也从未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被中断,历朝历代都有玉器文物珍品流传。目前玉器文物还没有类似碳14追踪年代的技术,其价值的判断主要还是靠鉴定者的丰富经验和细致的考证。大致来讲,古代玉器主要是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几个方面来确定其价值。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大玉海从广寒殿到团城,也间接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综合考虑,可以作为镇国玉器之首。

在灿如星晨的国家文物宝库中,玉器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选择美石磨制玉器,延绵至今,玉的制作和使用从未中断过,它拥有比金、银、铜、铁器更为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玉剑饰、玉带钩,汉代的玉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玉饰,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

美玉得到人们的万般垂爱,中国人喜欢以玉比德,《五经通义·礼》中记载:“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后又有十德、十一德。君子以佩玉拥玉为荣,儒家讲究“无故,玉不去身”,玉器在东方文明中也较早脱离实用功能,成为文化的载体。

在历史积淀的浩瀚玉器之中,出现了许多堪称国宝的玉器珍品,著名玉器专家周南泉先生给我们挑选了元代渎山大玉海作为镇国玉器之首。

见证蒙元朝堂机密

古人常称大型贮酒器为酒海,元代的大型酒海数量尤其多。渎山大玉海其实是一个椭圆形的大酒瓮,它重3.5吨,长 1.65 米,腹深 0.57 米,用整块黑质白章的墨玉雕成,玉质斑驳变幻,墨色中夹杂白纹,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琢玉工艺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画漩涡作底纹。周身壁上随玉自然形状肌理雕饰有海浪以及腾跃出没其中的鱼龙、海马、海猪、海羊等神奇海兽,底座是一大一小两件叠置的八角石床,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

有学者认为,渎山大玉海的“渎山”二字,通假“独山”。独山在河南南阳的西北,是中国传统的玉材产地。独山玉,因产自河南省南阳市北郊的“独山”而得名,又称“独玉”、“南阳玉”,是中国独有的玉种。独玉质地坚韧致密、细腻柔润,色彩斑驳陆离,常常是由两种以上的颜色组成的多彩玉。颜色绿、白、红、黄、紫、蓝应有尽有,能分成九大类一百多种,其多彩性是其他玉种所无法比拟的。独玉不是翡翠,但高档独玉接近透明,翠绿色的硬度可与翡翠媲美;独玉不是羊脂白玉,但玉质凝腻柔嫩,丰腴可人,颇具白玉品质。也正因为如此,国人将其和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玉、湖北的绿松石一起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这尊大酒瓮可贮酒三十余石,三十石大约相当于三千六百瓶一斤装的白酒,大有酒池肉林之感。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忽必烈经常用它盛酒,大宴群臣及军中武士,由此能想见蒙元政权开朝立国时的盛大场面。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大玉海成器于至元二年(1265年),建成后,被“敕置广寒殿”,广寒殿宽广巍峨,“七间, 东西一百二十尺, 深六十二尺, 高五十尺”,后又在殿中建造了小玉殿,专门放置玉海。

在蒙元政权早期,君臣开会议事,痛饮的宴飨是必备环节,也是蒙古宫廷的重要活动。蒙古人的历史离不开酒,草原上不长庄稼,蒙古人没有粮食酒,而主要是微掺酸牛乳的“马”,蒙古人称之为“忽迷思”,分黑白两种,与玉海的黑质而白章相应和。蒙元皇帝常在小玉殿大玉海旁边召见近臣,开些小范围会议,皇帝坐在金嵌玉龙御榻上,左右列着从臣坐床,君臣一边开会一边喝着酒,大玉海里的酒喝之不尽。蒙元的政治核心在这尊大玉海面前推杯换盏之时,议定了不知多少决定国家命运的征伐与民政。从1266年到1368年,一百多年间,大玉海就这样静静地旁听着蒙古贵族的最高机密。

历经三朝命运起伏

元朝灭亡后,元大都的宫殿大多被拆毁,作为教育国人奢侈亡国的鲜活例证,放置大玉海的广寒殿却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但在万历七年 (1579年),广寒殿终于还是轰然倒塌,大概是看到大玉海很是精巧,于是它被搬到了皇家的御用监。御用监是专门制作宫廷器玩的地方,监内有一座真武庙。

清代,御用监废掉了,真武庙还保存着,大玉海就放在真武庙的殿前, 后来被庙里的住持命人挪到了新建的前殿,充当观音像下的大号香炉,再往后沦为道人们腌咸菜的菜缸,直到清康熙年间重修庙宇时,辅臣高士奇才发现这一沦落的珍宝,但是当时他并没有立即追回宫内,仍旧留在真武庙中。

乾隆皇帝在诗集中曾记玉海于乾隆十年(1745年)“命以千金”从真武庙道人赎得,置今北海团城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命于承光殿立一小亭,将玉海移入亭内,专门存放,直至今日。

乾隆十八年,在皇家工匠的修复下,大玉海刮苔涤垢,重现尊容。乾隆皇帝对玉海上的龙鳞纹与其他海兽的鳞纹没有尊卑之别,极为不满,命工匠改之,现在玉海上除了龙身颈外,其他的龙鳞纹都具有明显的清代特色。乾隆得意之余,诗兴大发,在玉海膛内碾刻“ 玉瓮歌”三首,连序带注共八百多字,四十多位臣下奉和之作则刻在玉海外的亭柱上。

历经近代中国历史,如今,人们在北京的团城仍然可以看到这尊保存完好的渎山大玉海,静观日月移转。

玉器入选宝物

渎山大玉海

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显示元朝国势的强盛下令制作,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雕饰继承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超级手法,随形施艺,代表元代玉作工艺最高水平,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

玉“C”神龙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红山玉龙呈钩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红山玉龙的发现,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现藏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

玉神人纹琮王

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故称“玉琮王”。通高8.8厘米,上下端为圆面的射,射径17.1至17.6厘米,正中有对钻圆孔,孔径4.9厘米,重达6500克。史载琮是祭祀用玉制礼器。玉琮王内圆外方,是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纹饰中有人骑于虎上,喻示权威。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神人纹边璋

商代玉器,三星堆出土。玉璋通长54.5厘米,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图中人物有的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 有的头戴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要赐福于下界。玉璋现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玉跪式人

商代玉器,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7cm,玉料呈青色,通体有黄褐色的浸痕。玉人为圆雕,作跪坐状,双手抚膝。玉人身着衣饰,交领垂于胸前,长袖至腕,腰束宽带。玉人衣饰华美,身插器具,为研究当时的服饰衣纹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镂雕活环龙纹挂饰

战国玉器,湖北随州时曾侯乙墓出土。全器用五块玉料、一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十六节,采用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三十七条龙、七只凤和十条蛇,并饰有谷纹,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出土时其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玉“皇后之玺”印

1968年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被发现,此印高2.8厘米,边长2.8厘米,玉质精美,螭虎造型生动,玺文字体规整大气,雕琢技法娴熟,世所罕见。《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雉皇后之物。后被“借走”,后追回,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金缕玉衣

汉代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这种玉衣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等,金缕为上。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西汉金缕玉衣主人刘胜是诸侯王,因此使用了金缕等级。出土时,衣内仅见几枚牙齿珐琅外壳和一些粉末状骨渣。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大禹治水图”山子

清乾隆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一块产自新疆密勒塔山的万斤巨型和田青玉玉材雕刻而成,经三到四年才运抵京城,辗转扬州施工,前后共费时十余年,总工程量达十五万个工作日,是中国玉器史乃至世界玉器史上最大的玉雕作品。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在所雕的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上一篇:朴槿惠:从青瓦台的女儿到主人 下一篇:公共危机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